【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由网络小说《大奉打更人》改编的同名影视剧已经收官,收获了不少书粉的支持,影视剧内容虽是节选小说的前半部分,整体结构还是较为完整。原著小说优缺点都很明显,先说缺点,开局税银案就有不少读者和观众疯狂吐槽,破案如同儿戏缺少现实逻辑,穿越到大奉的许七安利用高中化学知识,推断出白银被掉包成金属钠,因而遇水爆炸。这么复杂昂贵的作案手段与大奉朝这个时代的科技水平并不吻合。随着剧情的发展,读者会发现这个大奉朝不仅有以朝廷为中心的权力机构,司天监、打更人等特殊监察机构,还有各种江湖门派和修炼体系,武夫、术士、儒门、佛门、巫神、道门等等,甚至除了人类,还有妖族和魔族。主人公似乎在穿越,又似乎在探案,也像是在修仙,似乎很难定义到底属于哪种类型。

如果从网络小说自身发展而言,它已经由最初的类型分明,发展到一种反类型或者类型融合的阶段,单纯用某种特定类型来定义它们会经常失效。如果从读者接受角度而言,传统文学的读者相对而言更容易接受类型分明的网络小说,对这种融类型小说常常感到不知所云。但网络文学的读者因为长期的浸染,会自然而然地接受这种类型融合后的世界设定。如《大奉打更人》的世界就融合了穿越、仙侠、玄幻、历史、悬疑等各种元素。只有在接受这个世界的设定之后,读者才能真正进入小说的虚构世界中,感受主角许七安振聋发聩的“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去理解他的“少年侠气,交结五都雄,肝胆洞,毛发耸,立谈中,死生同,一诺千金重!”

电视剧《大奉打更人》剧照
《大奉打更人》最大的优点应该也是男频爽剧的重要特征,少年义气,平不平之事,这样的主题永远能够召唤出读者。主角许七安在大奉世界中是打更人体系中的铜锣,面对级别更高却为非作歹的银锣朱成铸,果断出手将其重创;在楚州发现镇北王血屠百姓的真相之后,许七安斩杀镇北王;而元景帝因镇北王的死,构陷楚州地方官郑怀兴,曹国公、护国公等人都参与了迫害,郑怀兴惨死狱中,许七安连同打更人同僚和司天监、天地会等成员一起匡扶正义,斩杀曹国公和护国公,最终让元景帝下罪己诏,昭告天下皇帝的过错。这样的情节设置在传统小说中是很难出现的,有仇必报且当下就报,正是“爽点”所在。《大奉打更人》较好地保留了一些传统的观念,如魏渊与郑怀兴都曾教导许七安遇事“徐徐图之”,希望他能成大器,但少年义气之可贵,正在于赤子之心,为了正义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他为郑怀兴报仇即便面对天子,也毫不退让。
《大奉打更人》的口碑两极分化严重,细究之下,或许与网络小说身上的双重传统有着内在联系。双重传统的提法,学术界早已出现。第一重传统是中国文学传统,网络小说中随处可见对中国传统神话、宗教、民间传说、历史典故等的接续。以《大奉打更人》为例,“打更人”就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职业,《周礼》中“凡军事悬壶,以序聚柝”,从为军队报时逐渐扩展为巡夜、防火防盗等多种职责。但在小说中,“打更人”已经进行了一种创造性的转化,他更像是大奉朝廷的情报组织和监察机构,能够对百姓和官员进行社会监督,“夜半不做亏心事,白日不怕打更人。”他们同时还属于武夫的修炼体系,主人公许七安最终晋升绝世武神。而我们传统文化中抽象的王朝气运也被小说具象化,像内功一般可以传送和抽离,注入到许七安身上。正是因为诸多网络小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的转化,那些看似混乱无章的世界设定,实际上已经慢慢自成体系,由网络文学共同构筑出的新世界,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传统,即第二重网络文学自己的传统。

电视剧《大奉打更人》剧照
卖报小郎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曾表达过,“我刚接触网络文学时,喜欢看辰东、唐家三少、天蚕土豆、我吃西红柿等作者的书。大多是仙侠、玄幻题材,对我影响很大。”该媒体报道写道:“整部书以探案为引,把悬疑推理融入仙侠题材,既受到他读过的网络小说的影响,也受到《少年包青天》《大宋提刑官》《狄仁杰》等探案剧的影响。”甚至和很多年轻网络作家一样,他更多地依赖网络文学的第二重传统,较少地受到传统文学各种艺术法则的束缚,他们的创作所挑战的是想象力的天花板。而弊端也是显而易见,因为缺少创作束缚和现实逻辑,大量小说的结尾常常只能毁天灭地。
当谈论网络文学传统的时候,或许,我们需要开始讨论这两种传统。
网络文学所开创出来的传统,是网文读者共享的世界图景,他们有着自己的共识。赵毅衡在《广义叙述学》中提到,“属于一个解释社群的读者,总是用社群共同的实在世界经验,把虚构世界读出一个意思来。当读者发现虚构世界过于奇异,‘自然化’受阻,他们会用各种解释方式来补充,从而继续自然化。”网文读者可以用网络文学自身传统去解释和补充他们面对的虚构世界,即便过于奇异,仍旧可以说服自己接受设定,并且为之后遇到的更加奇异的世界设定做铺垫。但是社群之外的读者是无法通过这个解释说服自己,更加难以走进文本深处的。也正是这个原因,才会导致很多网络小说的读者接受出现断层,解释群外的人觉得不知所云,而解释群内的人各种叫好。

电视剧《大奉打更人》在国内不佳,但在海外却受到热捧。在北美,《大奉打更人》是Rakuten Viki美区内容中排名第一的华语剧集,评分高达9.5分(满分10分);在新加坡,该剧通过viu播出后热度跃居平台中国大陆剧第一。
(胡笛,上海网络作协理事,华东师范大学在职博士后)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