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这片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土地,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竞相吟咏的胜地。从烟雨蒙蒙的水乡小镇,到精致典雅的古典园林;从缠绵悱恻的评弹艺术,到韵味悠长的昆曲唱腔,江南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2月15日,“绿意江南”系列讲座开幕式暨首讲“张军:情韵昆曲,清韵江南”在静安区文化馆静剧场举办,二百余位市民冒雨前来聆听讲座,共赏昆曲之美。本次活动由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上海市机电工会联合主办,静安区图书馆与上海炎黄文化宣讲团承办,静安区文化馆协办。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汪澜,上海市静安区文化和旅游局二级调研员张众,上海市机电工会常务副主席袁胜洲等领导嘉宾出席活动。
![](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340/369/214.jpg)
汪澜
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汪澜指出,“系列讲座聚焦江南文化,有助于深入了解上海城市文化的源头及发展脉络,期望在新时代背景下汲取智慧力量,推动上海城市更新和精神品格重塑。”上海市机电工会常务副主席袁胜洲讲话,作为主办方之一,市机电工会积极参与其中,共同为江南文化的传播贡献力量,使“职工大讲堂”走进社会文化地标,为大家提供更多元的互动体验和文化熏陶。
启动仪式上,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杨剑龙代表研究会向静安区图书馆、静安区文化馆赠送了《而立回眸——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三十年》丛书。该书于上个月首发,是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三十年来发展历程的生动缩影。
![](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340/369/216.jpg)
赠书仪式
随后“绿意江南”系列讲座的首场活动正式开启,由上海戏剧学院附属戏曲学校校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平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张军先生主讲“情韵昆曲,清韵江南”专题讲座。昆曲,作为江南文化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现了江南文化的独特韵味和审美情趣。作为昆曲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人物,张军先生以其深厚的艺术功底和独特的艺术视角,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他从“百戏之祖”昆曲的起源、伴奏乐器等传统艺术特色谈起,结合当代创新实践,深入剖析了昆曲艺术的独特魅力。
![](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340/369/213.jpg)
张军
![](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340/369/212.jpg)
青年笛子演奏家李航与张军合作AI谱曲的《玉簪记·琴挑·懒画眉》
最近人工智能话题火热,在活动现场,张军老师给观众听了三段AI为《玉簪记·琴挑·懒画眉》所谱的曲子。有悠扬的国风,有怀旧的爵士,还有鼓舞的电音。随后他邀请青年笛子演奏家李航与他一起合作水墨新调《玉簪记·琴挑·懒画眉》,笛声的悠扬婉转与人声的含蓄细腻,两者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凸显出昆曲之美。
张军指出昆曲与江南文化的基因共鸣本质是地域空间、审美范式、社会结构、精神价值的四重同构。他向观众介绍了自己从演绎实景园林版《牡丹亭》、原创新剧《春江花月夜》,在创新突破的路上做出了诸多探索。他还现场演绎了当代昆曲《春江花月夜》中的精彩片段,让观众们近距离感受到了昆曲的“情”与“美”。现场座无虚席,反响热烈,大家表示通过此次讲座体验了有温度、有味道、有意思的昆曲艺术。
![](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340/369/218.jpg)
讲座现场
今年,“绿意江南”系列讲座共计划举办十一讲,邀请众多知名学者、作家和艺术家带领听众领略昆曲的情韵、江南民俗的风情、明清诗词的流派、茶与传统社会的融合、文人园林的美学、江南美食的魅力、古镇的传统与变迁、江南绘画的演变、晚清书院的风尚、蚕桑文化的神话,以及评弹艺术的韵味。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江南文化、感受江南文化的魅力。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