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郑亚丽
这段时间,DeepSeek 的全球出圈," 杭州六小龙 " 的全民热议,让浙江站在了科技创新的风口之上。
2 月 13 日,浙江省委书记王浩主持召开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座谈会。
李震宇 摄
座谈会上,20 家企业、高校、科创平台和科研院所负责人先后发言,其中,就有近来特别抓人眼球的阿里云计算、宇树科技、零跑科技、强脑科技、游科互动科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杭州研究所等等。
他们缘何成为省委书记的座上宾?下一步,浙江如何落子科技创新?
SpaceX 打破国家航天垄断,开启商业太空探索时代;宁德时代高能量密度磷酸铁锂电池,助力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市占率超 60%…… 企业,是颠覆性科技成果的主要创造者。这场座谈会上,企业是最重要的座上宾:在全球 AI 开源大模型中脱颖而出的阿里云计算;出品首个国产 3A 游戏大作的游科互动;第二家实现盈利的 " 造车新势力 " 零跑汽车 ……
"市场需求驱动、资源整合能力、利润激励等,是企业得以成为创新主体的重要原因。" 浙江省经信厅高新技术及产业化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需求,必须通过创新满足用户痛点。就像苹果公司彻底改变了手机行业,背后就是用户对便捷通信和智能设备的需求驱动。
图源:视觉中国
把企业放在创新主体的位置,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的创新,不光能促进自身发展,还能带飞一条产业链。
参会的荣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这样的龙头企业。
几年前,荣盛牵头成立了浙江省绿色石化技术创新中心,针对行业普遍存在的 " 两高一低 "(生产能耗高、二氧化碳排放高、产品附加值低)现象,重点开展石化产品碳足迹评价技术体系、节能降碳绿色石化等技术研究,有力带动了石化上下游产业链的创新发展。
再如比亚迪、小鹏等汽车厂商基于阿里云智算集群,加速自动驾驶模型升级,提升座舱智能体验,重塑了企业竞争力和市场格局。
这对浙江有着极大吸引力。浙江正着力打造的 "415X" 先进制造业集群,正以产业链来促进集群发展,去年营收突破 9 万亿元,为全省 GDP 增长 5.5% 发挥了 " 压舱石 " 支撑作用。
今后,如果有一批龙头企业进行创新带动,无疑能进一步做大浙江经济基本盘。
座谈会的主角,除了企业,还有不少高校和平台。
这一逻辑不难理解。很多技术创新靠单一主体单打独斗很难实现:很多科研院所拥有原创技术,但是难以转化进入市场;企业拥有创新的动力,但往往缺乏资金、人才。
跨越这一鸿沟,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的故事,给人启发。
尽管当地资源禀赋不算丰富,但这并未阻碍企业奔向星辰大海的决心。他们和浙江大学、中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与日本东洋纺、中石化等世界、行业优秀企业开放合作,探索出灵活多样的协同创新模式,也让企业立于行业不败之地。
图源: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核心就是要落到具体产业链上,聚焦‘核心技术有没有、技术转化顺不顺、产品竞争力强不强’,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两类主体的关键痛点找出来,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相关负责人给出建议。
浙江的高校和平台,已经有意识突出问题导向。
浙江大学面向国家和区域战略需求," 十三五 " 以来,与浙江省企事业单位签订技术合作合同约 1.7 万项,累计孵化出云深处、臻镭科技等数百家科技型企业。
中石化宁波新材料研究院,聚焦镇海炼化及宁波石化区企业生产经营和产业发展需要,构建 " 应用研究 + 技术攻关 + 成果产业化 " 研发模式,研发成果不断涌现,部分新产品打破国外垄断。
创新不是一阵风。未来的竞争,不仅是某单一技术或产品的比拼,更是整个创新生态系统成熟度的较量。
交流探讨中,参会嘉宾有着这样的共识,要让 " 杭州六小龙 " 现象层出不穷,需要建立机制、形成生态。企业、高校和平台应该成为创新 " 三剑客 ",通过 " 技术创新 - 工艺突破 - 市场验证 " 的正向循环系统,建立跨领域、跨周期的协同创新生态,让创新成为一种常态。
凭借科技新锐出圈的杭州,最近提出了 " 三个 15%" 的科技投入政策:
市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要达到 15% 以上,市本级每年新增财力的 15% 以上要用于科技投入,同时统筹现有产业政策资金当中的 15% 集中投向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对科技创新的重视不言而喻。
座谈会上,不光进一步明确了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还收集了一批创新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人才就是被提及最多的问题之一。
以宇树科技为例,当前 AI 相关人才缺口非常大,企业希望尽快出台针对 AI 相关人才的激励政策。良渚实验室相关负责人也提到,当前在科创企业孵化和成长过程中仍面临缺转化型科技人才的问题。
图源:视觉中国
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需要激活人才,看似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背后却有几道无形的门槛。
一是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
招聘是企业的事,但也离不开地方的政策支持。去年初,浙江发布加快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 2027 年成为全球重要人工智能新高地。这些发展信号,无疑能吸引和提振行业人才来浙江发展的信心。
二是体制机制的突破。
现实中,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些人才比较看重的编制,而这些编制资源多分布在科研院所。座谈会上,浙江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相关负责人建议,支持 " 编制在高校、科研在平台、转化在企业 " 的高层次人才柔性互聘流动,释放高校智力的创新动能。当下,浙江在做的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正要着力破解人才有序流动等瓶颈制约。
三是创新生态的优化。
激活人才,需要包容创新思想的土壤。座谈会上,有企业建议推动 " 负面清单 + 容错免责 " 机制,通过制度保障降低创新顾虑,比如扩大 " 耐心资本 " 规模,设立风险补偿基金,优化新技术审批备案流程等,鼓励企业敢闯敢试,给人才更多发挥空间。当下的浙江,依然面临复杂形势和风险挑战,依然需要加快破解高质量发展 " 新的成长烦恼 ",做深做透 "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一体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 "" 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构建浙江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 两篇大文章,正是题中之义。我们乐见,浙江的土地上,能长出更多身强力壮的科技 " 小龙 "。
20 家参会单位名单:
阿里云计算、宇树科技、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之江实验室、零跑科技、均胜电子、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省绿色智能汽车及零部件技术创新中心、荣盛石化、华峰集团、浙江工业大学、中石化宁波新材料研究院、新和成、强脑科技、温州医科大学、良渚实验室、游科互动科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杭州研究所、省发展规划研究院、省现代纺织技术创新中心
" 转载请注明出处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