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蓝狐工商代办

十年横海亦英雄——明末“石浦游击”将军张名振抗清记

十年横海亦英雄——明末“石浦游击”将军张名振抗清记摘要: ...

明崇祯十六年(1643),在明王朝风雨飘摇中,江苏南京人(应天府江宁)张名振(字侯服),离开壮游多年的京城,赴任浙江“石浦游击”,石浦成为张名振的首官之地。次年,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甲申年,天崩地坼。三月,李自成大顺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景山。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与清摄政王多尔衮合流,击败大顺军。八旗铁骑入关,逐鹿中原。历史是如此惊人的相似。北宋末年,金人铁骑横扫中原,掳走徽、钦父子皇帝,都城汴梁付之一炬。国难当头,岳飞背刺“精忠报国”,从河南汤阴出发,踏上了“金戈铁马”的抗金征程。五百年后,“石浦游击”将军张名振效仿岳飞,背刺“赤心报国”,从石浦起兵,横海十年,浴血抗清。

微信号:MD80084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石浦古镇城门,黄维衡摄

一、石浦举义

清代乾隆年间进士姜炳璋,有感于明末清初象山本邑义士迸发的血性和气节,赋诗《娄秀才文焕》,以诗载史,为后人保留了举义之际,张名振与象山昌国卫“海隅老书生”娄文焕生死交际的一段往事。清军入关激起浙东民众反抗,娄文焕抱着“老生不是报君恩,老生一死纲常存”的信念,蹈海赴义。诗中写道:

吾为鲁仲连,蹈海非空言。潮去作俨然,梳发友鱼鳖,潮来顶不灭。定西束刍拜先生,十里衣冠白如雪!

诗中“定西”,就是在征战中成为鲁王朱以海浙东抗清主将的定西侯张名振。南京兵破,鲁王朱以海被浙东反清势力拥为监国。张名振在石浦勤王抗清。

清军兵锋迅疾,直取绍兴,鲁王溃败。张名振弃石浦,舟师护卫鲁王海波千里于舟山、福建。待鲁王在福建长垣重整兵马,张名振被封为定西侯,遂以定西将军闻名。

历史大剧揭开帷幕,各色人等渐次登场。受封将臣中有位宁波人张煌言,经过“血与火”的洗礼,从鲁王绍兴起兵时的一介年青儒生,成长为鲁王旗下重要将领,并在此后的抗清战斗中,与张名振结为生死相托的战友。

后来著有《陶庵梦忆》《石匮书》的张岱,出身豪贵,带领家丁,将鲁王从台州接到绍兴,又在张府接驾,安排自家戏班演出《卖油郎》传奇,作陪的还有好友,名重一时的画坛宗师陈洪绶。张岱以“小品圣手”名世,自是天下第一等文人,却也不失绍兴人的精细。“卖油郎”戏文里北宋末年“康王赵构泥马渡江”的中兴故事,切中鲁王心事,引得“睿颜大喜”。

张府“梅花书屋”欢宴,鲁王兴致大增,“睿量宏,已进酒半斗矣,大犀觥一气饮。陈洪绶不胜饮,呕哕御座旁”。酒酣兴雅,鲁王要陈洪绶作画,洪绶酒醉,不能捉笔作罢,可叹画史少了一幅可供谈资的传世名画。

世间欢乐总是短暂,尤其是在乱世。鲁王兵退福建长垣,重振精神,休整兵马。顺治四年四月,得知清松江提督吴胜兆有意倒戈反清,委派张名振为主将,张煌言护军,与舟山黄斌卿合兵,沿海北征。无奈天不假力,张名振大军甫抵崇明,便遭遇海啸大风,一军尽失,首次北伐失利。

二、成功问对

朱元璋立朝,为保江山千秋万代,定下朱家子孙分封藩王、各据一方国策,以备朝廷有难,四方救扶。弘光政权被灭,除了浙东鲁王监国,桂王肇庆称帝永历,唐王福州称帝隆武。此时清军已经席卷大明半壁江山,但是这些小朝廷各持一统,偏安自保,兀自内斗不已。藩王环列,谁能再续朱明?

鲁王所据闽地,此时闽中势力郑成功、郑彩所奉乃是唐王隆武政权。三门湾海域和南田岛诸岛,则是张名振的抗清大本营。为谋立足之地,张名振潜回石浦招集旧部,率师占领三门湾南岸的三门健跳所。鲁王由闽入浙,驻于健跳。张煌言、黄宗羲等纷纷赶赴健跳,共谋反清大计。

鲁王绍兴监国伊始,重现康王赵构中兴赵宋基业便是梦想。健跳“乱礁穷岛”之地,虽可立足,但无以成霸业。为避清兵追杀,鲁王船队停泊健跳湾口。黄宗羲描述的“以海水为金汤,舟楫为宫殿”的场面,断非长久之计。浙海诸岛,惟舟山为大,遂成鲁王欲行霸业的首选。

顺治六年(1649)八月,为了成就鲁王霸业,张名振联合拥鲁各路兵马突袭舟山,袭杀承认隆武政权的黄斌卿,也报了鲁王绍兴兵败时被拒外洋、不得登岛之恨。鲁王驻跸舟山,张名振以舟山为基地,招兵买马,又配合郑成功击败投降清兵的郑彩,鲁王势力呈一时之盛。

到了顺治八年,满清江山已定,反客为主。舟山北抵南京苏州杭州,正面面向宁波,南通台州温州,直接威胁江南这块财赋充盈、人才荟萃之地,遂成清和南明势力战略对抗的必争之地。

清军调集重兵攻打舟山,张名振分兵出击,结果被清军偷渡蛟关,舟山得而复失。仓皇中,张名振与张煌言只得拥王出海,再退福建。张名振在厦门见延平王郑成功,有段精彩对话,掷地有声,名振、成功性情跃然纸上。转述如下:

成功大言曰:“汝为定西侯数年,所作何事?”名振曰:“中兴大业。”成功曰:“安在?”名振曰:“济则征之实业,不济则在方寸间耳。”成功曰:“方寸何据?”名振解衣示背,曰:“在背上。”则赫然有“赤心报国”四字,长径寸,深入肌肤。成功愕然,悔谢曰:“久仰老将军声望,奈多憎之口何!”因出历年谤书盈箧以示,立命火之。待名振以上宾,行交拜礼。  

三、三入长江

张名振抗清军事生涯的高光时刻,便是率南明水师三入长江,这也是南明史上重要的历史事件。顺治十年八月,张名振率师北上,张煌言为监军,占据崇明为基地。

次年初,张名振大军第一次攻入长江。名振亲率五百勇士弃船登岸,夺取金山清兵火炮弹药,攻下江防阵地。十年前,张名振石浦举义抗清,此番登上金山,远眺故乡石头城,回首弋船横海沉浮,往事如潮,涌上心头。

遥祭明孝陵,张名振在金山寺壁上挥笔题诗:

予以接济秦藩,师泊金山,遥拜孝陵,有感而赋。

十年横海一孤臣,佳气钟山万里真。

鹑首义旗方出楚,燕云羽檄已通闽。

王师抱鼓心肝噎,父老壶浆涕泪亲。

南望孝陵兵缟素,看会大纛祃龙津。

甲午年孟春月,定西侯张名振同诚意伯题并书。

张煌言也是感慨万千,步“定西侯张侯服留题金山原韵”,连作和诗六首,表达了挥师北伐的坚定信念。此时张名振、张煌言心情大振,自有缘由。

张名振诗中所谓“接济秦藩”,藏的是一个惊天大计,就是以张名振大军为偏师起于东南,策应西南永历朝廷孙可望主力北伐。“秦藩”就是孙可望,原是张献忠大西军的主要将领,张献忠亡后归顺永历帝,被册封为“秦王”,成为南明西南地区主要的军事势力。

这一横跨中国的战役构想,意在南明势力东西并进,一举收复长江流域,占据半壁江山,再图逐清复明。南明史权威顾诚先生考证:这就是钱谦益的“楸枰三局”。

这个钱谦益,清军攻破南京时,带着满城文武在雨中跪在城外迎降。降志辱身,是其一生污点,可敬夫人柳如是个性刚烈,深明大义。后来他和柳如是为了反清出谋出资,串联浙东和西南南明势力,也是不假。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其晚年名著《柳如是别传》,专辟“复明运动”一章,详加考证。钱氏首鼠两端,人性的幽深莫测可见一斑。

张名振金山大祭后,坚持到三月初,清军援军已至,却迟迟不见秦王先锋刘文秀,只得退出长江。三月底,张名振战船再抵长江,仍不见秦王呼应。九月张名振三入长江,直抵南京城外燕子矶,清军大乱,“而所约卒不至”。

永历朝廷君弱将强,期间秦王隐有夺位之念,除了最初派遣刘文秀前锋佯动,主力一直按兵不动。从年初到年底,张名振三入长江,一次比一次深入腹地,江南民众喧传“王师归来”,终因独木难支,无功而返。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顺治十二年,郑成功派遣阮骏为主将,张名振随从,又一次海路北征。南明大军攻克舟山,张名振再次登岛。

前番舟山沦陷,张名振护卫鲁王弃岛南遁。清兵满城烧杀,家中妻儿老母和兄弟一门三十余人,皆被清兵所杀。事过三年,名振祭奠亡母和家人,遍寻尸骨不得,哀痛不已。国恨家仇,郁积于心,卒于军中。

张名振金山古刹壁上题诗,首句四字便是“十年横海”。从石浦起兵,到亡故舟山,恰是十年,不意一语成谶。

张煌言将张名振葬于舟山芦花岙,现在普陀区东港街道的南岙,白鹤盘旋数日而去。煌言《哭定西侯墓》,道尽心中悲痛:

牙琴碎后不胜愁,絮酒新浇土一抔。

冢上麒麟哪入画?江前鸿雁已分俦。

知群遗恨犹瞠目,似我孤忠敢掉头?

来岁东风寒食节,可能重到剪青楸。

张煌言哭定西侯墓诗,见《张苍水集》

四、尾声

每逢民族危难,无数英雄义士起于江湖之远。张名振征战十年,“赤心报国”。七次舟船北伐,屡败屡战;知大明气数已尽,天下大势已去,事不可为而为之坚守节义;全家惨遭屠杀,几近灭门,自己也被清军掘墓扬骨,真是“悲剧英雄”。

不要把目光都投向胜利者。那些历史长河中无数的默默无闻者,那些“却敢堵命运的枪”的孤勇者,那些悲剧的英雄,同样值得铭记。

清代乾隆年间“浙东学派”史家全祖望论及张名振,赞曰:

滃洲(舟山旧称)、石浦,仿佛残宋之厓山,公(张名振)魂不死,长留此间。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