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今天没上班,我们这是医院的公用电话。”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你直接在工作群里面@她,问她这个钱什么时候还。”
——“你不要给我们打了。”
——“我不可能不给你们打。”
这是一段骚扰医疗机构的“催收”电话。澎湃记者卧底催收公司30天,随机入职暗访了位于安徽合肥市的4家催收公司,了解到这一行业一系列的严重暴力催收问题,有的甚至触及法律底线:对欠款人恐吓、侮辱,“爆通讯录”、骚扰家属、单位,给其点外卖、寄快递、社交账号评论区轰炸,获取信用卡持卡人消费记录等隐私信息……有的欠债人的工作单位是医院,催收人就反复拨打医院的公用电话、占用宝贵的医疗信道资源、骚扰医疗工作人员,无所不用其极。
催收员的工作现场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是债务是合法、真实的,不代表催收手段就可以没有底线、不受法律约束。特别是直接骚扰债务人的“通讯录”联系人,骚扰债务人所在单位,实施社会“通讯录绑架”“单位株连”,这完全没有任何的道理,更是违反法律的。
这也根本不是什么“以暴制暴”的爽文操作,而是对无辜者的绑架、对社会秩序的破坏。公众在“围观”这样的新闻时,真的需要共情一下自己,而不是为暴力催收找借口,试想一下:单位、科室有同事欠债,办公室电话就被霸占、骚扰,乃至自己的手机被频频拨打,自己做错了什么呢,仅仅是因为拥有这么一个欠债的同事?
2022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过依法惩治涉网络黑恶犯罪典型案例,其中一则就是:赵某组织公司从事网络贷款催收业务,在对广州市某派出所的辅警进行电话催收时,竟然恶意占用报警电话线路,骚扰办公电话19小时。最高检明确,这种“软暴力”催收行为超过法律允许的合理限度,属寻衅滋事违法犯罪行为,并且该组织属于“为非作恶、欺压百姓”,满足了构成恶势力犯罪集团的构成要件。可见这种为了催账就绑架工作单位的行为,已经触犯了刑法。
催收,是金融业务全生命周期生态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之前很长时间里处于灰色状态。一些金融机构,甚至是大品牌的正规金融机构,认为把催收的“脏活累活”外包出去,就可以“眼不见为净”,其实就是纵容催收机构在法律边缘疯狂试探。
今年5月15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发布了《互联网金融贷款催收业务指引》(下称《催收业务指引》),其中为催收活动划定了边界,包括:金融机构应切实履行贷后催收业务主体责任,审慎实施外包;明确对“通讯录绑架”说不,要求:只向债务人催收,不应向联系人催收。
“一人欠债一人还”是基本的现代民法原则。一些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不做严格的资质审查,等到贷款逾期,再将催收业务外包给灰色机构,放纵他们去暴力催收,无所不用其极:冒充司法人员、冒充“友商”;持续骚扰亲友施压;骚扰单位,株连通讯录,不惜占用公安、医疗等关键部门宝贵的通信资源……
盛宴收场终要收拾残局,健全金融产业的全生命周期管理,需要严格规范催收手段,不能让这个产业继续灰色下去了。对于实施“爆通讯录”等“软暴力”违法犯罪,必须保持高压打击态势。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