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面对生源下降,有的幼儿园瞄准了养老业务,形成了在同一空间内的“老幼共育”,将养老与托幼服务融合,毕竟,很多城市幼儿入园人数下滑的同时,老龄人口占比却在增加。对于办园方来说,这的确可以暂时缓解一定的经营压力,而对于老年人来说,自己生活圈内的养老资源也增加了。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不可否认的是,基于现有的社会发展状态和未来人口趋势,“老幼共育”这一模式对于解决“一老一小”的照护问题,缓解“上有老、下有小”的职工家庭压力来说,的确是一种有益探索和创新尝试,既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也缓解了一些社区养老资源有限的问题。在实际中,甚至一些平时负责帮忙接送孙辈去幼儿园的老人,正好直接一起“入托”,而老幼之间的代际交流,对于老年人和幼童都有情绪上的益处。
不过,也不能简单地认为,把已有的幼儿园改成“幼儿园加养老院”,就是“老幼共育”。毕竟,托老和托幼虽然在一些方面有相似性,但也有诸多不同之处,老年人与幼童之间,不仅需要的照护设施不同,相关照护人员的能力要求也是不同的。换句话说,如果只用一样的设施,一样的人员,来同时照护老年人和孩童,显然是不行的。
在同一设施、同一空间之内,如何通过硬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合理优化,平衡老年人与孩童的需求,在确保安全的同时提供多样化和便捷化的服务,并逐步提升服务质量,是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更值得思考的是,“老幼共育”的现象,已经不局限于幼儿园和养老院了,很多老年人的身后,往往也跟着自家的“小尾巴”。社区内的运动场地、食堂、卫生服务站点等公共设施,老年人与幼儿都有可能在同一时间内共同使用,那么,如何在空间设计和使用模式上更加灵活,赋予设施更多功能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也是值得进一步探索的。当然,不同社区人口结构不同,“老幼共育”乃至“老幼共享”的探索,也要因地制宜而行。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