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年至今,DeepSeek话题席卷全网,其中诗人、作家圈也是深受震动,关于AI的冲击、影响等话题随处可见。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2月6日,被誉为诗歌第一刊的《诗刊》,其副主编霍俊明在朋友圈发布“告诗人”声明,对AI诗歌投稿发出警告。近日,创刊 20 年的诗歌刊物《青春诗刊》也在官方微信号发文,《那些用AI写作投稿的人,你要点X脸吧!》,怒斥用AI写作的投稿者。

《青春诗刊》公众号截图
诗歌刊物遭受AI写作的困扰,接连发表拒斥声明,非常罕见。这一方面说明AI写作能力正在飞速进步,已经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另一方面也警告:AI写作如果无节制地泛滥下去,可能会给人类的精神世界带来一系列混乱。
AI写作正让诗歌真假难辨
说到AI写作、写诗,其实在DeepSeek之前,就已经出现多年了。例如,早在2017年,微软数字人小冰就出版了一部诗集,名曰《阳光失了玻璃窗》。在诗集出版前,工作人员将这些诗用化名账号发表在豆瓣、天涯、贴吧等社交平台上,许多读者根本没有意识到作者是AI。
去年2月,日本文学大奖芥川奖得主九段理江承认,其获奖作品中有5%是AI直接生成的,并称AI有助于释放创造力,这一言论再度引发了对于AI介入传统写作领域的热议。
这一次,《青春诗刊》在推文中也公布了一批AI诗歌作品,如果不是功底深厚的专业读者或学者,还真不一定能分辨出其中的真伪。
《青春诗刊》表示,文学作品是人类独立思考最后也是最终的底线,文学领域(尤其诗歌),无论 AI 发展多么迅速,写出的作品多么让人心动,真正热爱文学的人,绝对不可能将 AI 作品占为己有,改上几句(甚至一句不改),然后署上自己的大名,去各个文学平台报刊进行投稿参赛。
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人学”,可谓人类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结晶,特别是诗歌,一直被认为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但随着AI写作的不断进化,文学的主体性遭遇空前危机:不仅仅是写什么、怎么写,还有“谁在写”?
在《青春诗刊》的声明中,列举了很多作者利用AI创作(洗稿、合成)的情况,有些人还是公务员、教师、银行职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及省作协会员等。不得不承认,AI已给诗歌创作带来前所未有的困扰,这样的态势如果蔓延下去,无疑会对本就不太景气的文学刊物,乃至文学本身带来戕害。
鉴别AI写作也会越来越难
在杂志、期刊上发表作品,是对作者创作水平的认可。如果真有人靠AI创作蒙混过关来获取名利,无疑是对文学尊严的践踏,理应受到公开批评和曝光。
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尽管《青春诗刊》表示,将用“反AI侦察软件及人工复核的形式”进行筛查,对违规者“将全网通报批评”,但要禁止AI写作投稿,也不得不面对一些技术性的难题。
众所周知,诗歌创作,不管是古体诗还是现代诗,说到底还是由字词、意象的排列组合而成,而这恰恰是AI的最强项。如果说小说、论文还可能因为篇幅比较长、语句比较多、结构比较复杂而露出马脚,那么想要甄别一首几十上百个字的短诗到底是不是AI写的,难度可想而知。
更重要的是,有一定创作能力的诗人,完全可以修改下AI诗歌中的字词,替换一些字词,稍微润色一下,变成“半AI诗歌”。像这样的作品,又应该如何界定?
说它是原创,它并非完全来自人类的创造;说它不是原创,但它又是根据创作者发出的指令生成的,好歹也有创作者思考的成分。即使是再先进的反AI侦察软件,或者再严格的人工复核,也未必能看出如此“二次创作”的破绽。
进而言之,小说、论文等一样要面对这个难题。比如创作一篇论文,完全可以由作者写好关键词,设定框架、方向,在生成文本后再进行人工修改。诚然,现在的AI小说、论文可能还有种种不足,但随着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它一定会越来越符合作者的要求,让人类修改起来越来越省力。
什么才是人类创作的“护城河”
AI的应用,在各行各业都引起了“抢饭碗”的焦虑。就AI写作来说,当前最紧要的问题或许是:该如何去确定AI参与度的界限,如何为人类创作者设立一条“护城河”?
近期,不少高校都为AI参与学术研究划定了明确的红线,比如复旦大学教务处就发布了《复旦大学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提出“六个禁止”,目的不是反对AI,而是引导同学们用AI为自己赋能。
人类有创作诗歌的冲动,是为了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什么是“个人思想情感”?说到底,就是个人对生活的真情实感。有时候,当一个人有了真实的感触,一时之间想不到合适的词汇、语句,那么或许可以请教一下强大的AI,但到底该怎么写、写什么,还是应该由人类来主导。
相反,如果创作者一开始就没有真实的创作欲望,任由AI取代自己,甚至靠AI工具去不当谋利,这无疑是对人类自身价值的贬低。
如此说来,AI诗歌或许也可以让我们反思:多年来,是不是有一些杂志、期刊已经把诗歌等同于华美词汇的堆砌、故弄玄虚的哲理、不明所以的抒情?一些AI创作的论文能够以假乱真,是不是也说明,以前很多在杂志、期刊上发表的作品,本身就充满“AI味”,缺少了一点“人味”?
说到底,人类写作真正的“护城河”是独特的感受、经历、个性、风格等等,AI在不断向人类靠拢,人类自身更不能越来越像AI。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