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蓝狐工商代办

马上评|AI医疗前景广阔,但真能“不信医生信AI”?

马上评|AI医疗前景广阔,但真能“不信医生信AI”?摘要: ...

近日,DeepSeek的风也吹到了医疗领域。不少在AI工具上求医问药的帖子火了,有患者带着DeepSeek的查阅结果,“质疑”医生的治疗方案,结果竟发现AI的意见是对的,对此有医学博主自嘲“天塌了”。

微信号:MD8008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目前湖南省医保局发布通知,明确严格禁止通过人工智能自动生成处方。但AI在医疗领域一石激起千层浪,仍然引发了社会的热议。

首先必须肯定,AI医疗的发展前景不容低估。AI的记忆力和运算能力超强,这是人脑无法相比的,因此在采写病历、自动生成基本诊疗方案、对医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患者提供导医等医疗场景的运用范围越来越广。尤其是,在影像识别、辅助诊断等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医疗场景,人工智能的优势更为显著。

例如近期,在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会诊中心的一场疑难病例多学科会诊上,当工程师将患者的主诉及详尽病历资料输入系统后,AI儿科医生与13位知名专家给出了高度吻合的建议。

但在很多方面,AI也有无法弥补的短板。比如,处方开具作为诊疗过程的关键环节,其专业性和责任性具有不可替代的特征。医师开具处方不仅需要基于专业医学知识,更要结合患者个体差异、用药史、过敏史等多维度信息进行综合判断。AI即便通过海量数据训练,也难以完全模拟临床诊疗中的复杂决策过程,更无法承担医疗行为的主体责任。

实际上,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发布的《互联网诊疗监管细则(试行)》早就明确,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处方应由接诊医师本人开具,严禁使用人工智能等自动生成处方。这也是对患者健康负责的要求。

医疗的意义除了治病救人,更在于不断完善患者的健康保障体系。医保药品“双通道”保障、电子处方平台建设、远程用药指导等医改举措,其有效运转都建立在真实诊疗行为的基础之上。AI自动生成的处方一旦混入医疗系统,将直接威胁处方流转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因为AI技术生成的处方可能具有高度仿真性,但本质上属于缺乏实质诊疗作为支撑,可能成为破坏医药监管体系的系统性风险。

由此看来,当前重申AI不能生成处方这条禁令,是有道理的。以前线下药店的处方药违规销售问题尚未完全根治,AI技术的介入可能使这一顽疾以更隐蔽的方式扩散。自动生成处方系统若被滥用,可能形成一个新的处方药滥用灰色链条。并且,AI系统的标准化输出特征,可能导致处方同质化现象尤为严重,削弱个体化用药的原则,让患者承担巨大的用药风险。

AI是工具,但医学是一门人文科学,工具的某些能力再强,却无法将“常常去安慰,总是去帮助”等关怀与温暖传递给患者。医生的判断虽然也可能会出错,但正是在“怀疑、会诊、修正”等过程为代表的医生群体思维当中,诊疗才会不断得以完善。

人是可以根据情况发展灵活变通的,而一旦工具在使用过程中出了错,却很可能固执己见、一错到底,让数据偏差和算法陷阱变成医疗损害。作为患者,对此要有清晰认识,切不可不信医生信AI。

由此看来,对于AI医疗,既要加以鼓励,更应该清晰地划定红线。在问诊咨询、健康管理、病历分析等非核心医疗环节,人工智能确实能有效提升效率。但在处方开具这类直接关乎生命安全的领域,必须坚持医师主体责任不可动摇。如此方能在AI浪潮之下保持定力,守牢医疗安全底线。(作者系医生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