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裔小提琴家柳爱莎与上海有着美好的共同记忆。去年春天,她参与左岸音乐节,给乐迷留下深刻印象,还享受了不少本地美食,对这里留下了充满生机的城市印象。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这个春天,柳爱莎又回到了上海。2月22日,在上海交响音乐厅,余隆带领上海交响乐团与观众见上了蛇年“第一面”,联袂柳爱莎,共演布鲁赫《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演出现场
数年前,柳爱莎与余隆相识于摩纳哥。2024年9月,两人相聚伦敦卡多根音乐厅,在英国皇家爱乐乐团的乐季开幕音乐会上,一同献演伯恩斯坦的《小夜曲》,还一起录了专辑。
“在如何处理音乐方面,他总是能够给予我指引。继去年的合作之后,这次来上海交响音乐厅,和他带领的上交同台,算是来到了他的‘家’。”她笑说。

演出现场
当晚,柳爱莎对于布鲁赫的演绎,展现出非凡的技术表现力与情感张力。伴随着定音鼓的滚奏和乐队和弦式的行进,柳爱莎的小提琴以一种舒缓、持重的风格进入,但却敏锐地带有几分刻意添加的咏叹调,这尤其体现在运弓深度和弹性上的考究。哪怕至急板处,柳爱莎依旧处理得明亮通透,重断弓坚定有力,且速度、力度变化及换把十分敏捷,细节的呈现上更是驾轻就熟,轻重缓急间演绎着缤纷色彩,情感表达上也非常到位,既不煽情,把持住古典主义的语汇,又能让情感格外浓郁。
余隆的指挥图示明确,对乐队情感张力的递进和延拓是滚动式的,果断凌烈之余不失圆融可通。第二乐章带有冥想气质的歌调深情娴雅,柳爱莎的处理依旧出彩,气息宽广且歌唱性强。第三乐章乐章富有匈牙利特色的曲调,柳爱莎运弓激越,充满活力,且音色依旧如韧带般有力,豪放的第一主题在尾声中得到强有力的呈现,音速累叠中直奔辉煌有力的终结。返场柳爱莎加演了自己为小提琴独奏炫技而改编的维厄唐《详基歌进行曲》以及巴赫《d小调无伴奏小提琴组曲》选曲“萨拉维德”。
布鲁赫的《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是德奥浪漫主义早期音乐传统的典范之作。古典协奏曲大多强调独奏的炫技,乐队常处于陪衬地位,这一部则有很强的交响性,乐队的分量颇重。
“我大约7岁开始接触这首作品,迄今它已经成为我最常演奏且得心应手的曲目之一。”柳爱莎说,长大过程中多了很多人生阅历,现在演绎同一部作品与小时候的感受完全不同。
首次和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柳爱莎感叹乐团已有146年历史的同时,在排练后给出的形容词是“energetic”。
对于自己的独奏部分,比起一些技术难题,她更希望从音乐的角度真诚对待这部特色鲜明的作品:第一乐章中有小提琴与乐队中不同乐器的音色对话,第二乐章浪漫的长线条旋律如歌般吟唱,最后乐曲在充满舞蹈性的欢快气氛中结束。柳爱莎将三个乐章当作情绪渐变的一个轮回,从整体的视角出发进行诠释,赋予了这部规模并不大的作品恰到好处的情感流露与层次性。
柳爱莎拥有多元文化背景,这些经历造就了她独特的艺术视野。她出生在美国,在比利时、德国、英国接受教育,但她仍保留着韩国人的特性,“我去到了许多地方,经常觉得自己只是个过客,给予我文化认同感最强烈的还是韩国。”
近年来,韩国古典音乐人才辈出,柳爱莎将此归功于顶尖艺术家们的榜样效应,自己也在与前辈们的交流、欣赏中顺理成章地成为了林中一木。
在西贝柳斯国际小提琴比赛与伊丽莎白皇后比赛的获奖经历,他人眼中这些够吃一辈子的光环,对于柳爱莎本人来说,已经是遥远的记忆。
如今,她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任教,也是Z.E.N.三重奏的成员,演出曲目囊括了现代新作与经典传统。“我不会设定要成为怎样的音乐家,只是忠于自己。”她说,在音乐道路上自由行走的同时,也要在代际更迭中承续艺术的精神。

演出现场
当天的音乐会还上演了拉赫玛尼诺夫《第二交响曲》。这是作曲家第一部交响曲惨遭失败后“十年磨一剑”的翻身之作,大获成功,至今仍是古典乐坛的热门曲目。整部作品的基调明亮而有力,就像拉赫玛尼诺夫本人所经历的“涅槃重生”,酣畅行进的旋律振奋人心。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