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豫园灯会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岁时节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丰富的人文内涵。元宵节是其中的代表性节日,又称“上元”“元夕”“灯节”。从相关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早在隋唐时期,这一节庆就与“灯”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正月十五上元观灯的习俗,宋代以后经过持续的发展、演变,至明清时期,各地的元宵灯俗普遍兴盛且丰富多样,成为一种内涵鲜明、突出的节庆文化标识。
上海地区的元宵灯俗最早见于明代史籍记载,尤以灯会(灯市)为主要形态。据明弘治《上海志》卷一《风俗》记载:“元夕,鳌山灯影,睇者达曙,以油䭔、珍珠圆子为节食。”明嘉靖《上海县志》卷一《四时节物》中亦云:“元夕,通衢作灯市。”这些灯会(灯市)的会期大多从正月十三“上灯日”一直延续到正月十八“落灯日”,规模盛大,气氛热闹。例如,明万历《崇明县志》中说:“放银花火树,剪梅金盏银台,锣鼓不绝,谓之‘闹元宵’,至十八夜乃罢。”清代上海地区的元宵灯俗持续兴盛。清康熙《上海县志》记载:“元夕采竹柏结棚,通衢作灯市,游人往来达曙。”并且,还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灯彩制作技艺、花灯行街表演、灯谜游戏等相关传统。
如今,这些从历史中走来的元宵灯俗传统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推动下得到了综合保护和有效传承。据统计,当前上海市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中,共有包括豫园灯会、朱泾花灯会、杨浦元宵行街会、花篮马灯舞、上海灯彩、罗店彩灯、南翔灯谜等十余项与传统元宵灯俗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按照具体形态种类,这些“元宵系”非遗项目可以大致分为灯会类、灯舞类、灯彩(制作技艺)类、灯谜类等类型。
灯会类
灯会是上海地区元宵灯俗的主要呈现形态,从传承延续至今的元宵灯会非遗项目来看,包括豫园灯会、朱泾花灯会、杨浦元宵行街会等。

图 1 上海豫园灯会(国家级非遗)
豫园灯会,旧称“城隍庙灯会”“邑庙灯市”,是上海老城厢地区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元宵节庆民俗,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明清时期,上海老城厢逐渐形成了以城隍庙、豫园(邑庙西园)为核心区域的灯会习俗,会期通常从正月十三“上灯日”开始,包括“出灯”“聚灯”“行街”“迎灯”“赛灯”等环节,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八日“落灯”。灯会期间,大量民众前来观灯、游玩。从1995年开始,由上海豫园商城承办每年新春元宵期间的民俗艺术灯会,近年来通过深入挖掘整合节庆文化、生肖文化、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并积极运用现代数字科技,着力打造了具有东方生活美学意涵的“山海奇豫记”文旅品牌,使豫园灯会成功转型为充分适应当代都市社会环境的新型文旅空间。如今,豫园灯会堪称沪上新春元宵佳节期间最具年味、最具人气的都市文旅地标。
朱泾花灯会,俗称“莲花灯会”“赛城隍”,是金山朱泾地区每逢元宵、中元、中秋等节庆举行的传统灯会民俗,于2015年被列入第五批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朱泾花灯会最初起源于当地的民间赛社与祭祀祈福习俗,明清以来发展为包含花灯展示、民间艺术表演、市集商贸等内容的综合性灯会民俗,规模盛大,有“朱泾花灯甲天下”之美誉。清光绪《金山县志》记载朱泾花灯会盛况:“街市结棚张幕,悬灯挂彩,金鼓管弦,火树最盛,游人往往达曙为常。”近年来,朱泾花灯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推动下得到了有力的保护传承,并以“朱泾花灯文化旅游节”等文旅深度融合品牌为载体,实现了传统灯俗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杨浦元宵行街会,是主要流传于杨浦四平地区的元宵民俗活动,2015年被列入第五批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历史上看,杨浦元宵行街会是上海传统节庆文化与移民文化相结合的产物。近代以来,杨浦地区逐渐发展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最大的工业区,吸引了大批江浙移民,他们将流行于苏北等地的“唱凤凰”“送麒麟”“踩高跷”等与上海本地的元宵民俗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元宵行街会民俗。如今,元宵行街会已从单独的灯会行街活动发展演变为集聚花车灯彩巡游、踩高跷、舞龙舞狮、滑稽戏、江南丝竹等多种传统文化元素的都市民俗盛会和综合性非遗展示平台。
灯舞类
花篮马灯舞,俗称“串马灯”,是上海元宵灯舞民俗的典型代表,历史上主要流传于松江新浜地区,2009年被列入第二批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花篮马灯舞以马灯和花篮道具命名,是新浜民众每年元宵节庆进行表演的民间舞蹈艺术,通常在晚间出灯,配以花篮、彩马、黄绸大伞等多种舞蹈道具,或自发编演民间舞蹈,或扮演《水浒》《白蛇传》等古代经典剧目角色。旧时新浜镇各村皆有灯舞队,每逢元宵佳节,先在本村庙场齐灯串舞,然后到本村逐家登门,村民们则家家煮菜备酒,邀集亲友前来观赏和品赏,并备好“红纸包”,馈赠灯队。第二夜起按邀发帖子为序,开始去别村相互串舞,一直持续到正月底才“收灯”。近年来,通过“非遗在社区”“非遗进课堂”等专项保护政策的落实,新浜镇各社区、学校开展了形式丰富的传习和推广活动,有效促进了花篮马灯舞在基层民众尤其是年轻群体中的“活态”传承与发展。

图2 花篮马灯舞(上海市级非遗)
灯彩(制作技艺)类
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元宵灯彩(花灯)主要包括鳌山灯、走马灯、荷花灯、龙灯、滚灯等多种形制。据清同治《上海县志》记载:“元夕灯市,鳌山、走马外,有荷花、荠菜等,比户悬之。或环竹箔、蒙纸作龙灯,绘鳞甲,联以布,承以柄,使健儿旋舞。乡村编篾作大球,曰‘滚灯’。”时至今日,一些与元宵节庆相关的传统制灯技艺也在上海非遗项目体系中得到了有效保护和传承。
例如,上海灯彩是中国传统灯彩与时尚艺术相结合的典范,具体样式包括撑棚灯、走马灯、宫灯、立体动物灯四大类,尤其以形成于近代上海的何克明立体动物灯彩最具代表性,于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3 上海灯彩(国家级非遗)
何克明立体动物灯彩主要以龙凤、兔、羊、鱼、鸟等为造型,骨架结构准确,灯面制作精细;近年来在综合保护与传承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在传统灯彩技艺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发展,从而使上海灯彩的造型更为精美、材质更为坚固、品种更为丰富。
再如,罗店彩灯,又称“罗店花灯”,起源于明代祭祀折纸艺术,后发展为扎制彩灯并在春节、元宵等节庆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2007年被列入第一批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样式类型上,罗店彩灯以宫灯为特色,灯体以竹、木、芦苇、铁丝为骨架,表面覆以彩色纸、绢,并融书画、剪纸、编扎于一体,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近年来,罗店暖春灯会作为宝山区元宵灯会民俗的核心亮点,在保留罗店彩灯传统工艺精髓的同时,不断创新思路、积极融入现代技术与审美元素,衍生出丰富多样的文创产品,充分吸引了年轻人群的关注、体验和认同。
灯谜类
猜灯谜,又称“射虎”,是元宵灯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以其突出的人文性、娱乐性、互动性而盛行于各地,广为民众所喜爱,堪称元宵节庆中最富深意的“文字浪漫”。
上海地区元宵灯谜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明代。在嘉定南翔镇,灯谜尤为盛行,明正德《练川图记》言及当地元宵风俗:“上元,采柏叶结棚门外,放灯甚盛……(灯中)藏谜而商之者,曰弹壁灯。”这种“弹壁灯”,即当时商家在元宵节悬挂花灯中藏入灯谜,供民众猜射赏玩,以此获利。南翔灯谜的传统长期延续,至今仍在当地民众中深受喜爱,并于2024年被列入第七批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古猗园、檀园、云翔寺每逢新春、元宵佳节都要举行灯谜会、猜谜大赛等活动,吸引广大民众参与体验。
此外,在浦东地区也长期流行着每逢元宵、端午、中秋等传统节庆猜灯谜的习俗。2024年浦东灯谜被列入第七批上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浦东灯谜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多围绕浦东地名、风土人情、乡俗谚语、风物特产等题材进行制谜,内容较为通俗和贴近生活,长期以来广受民众喜爱。
总的来看,无论是豫园灯会上的璀璨光影,还是南翔灯谜中的彩笺文韵,上海非遗中的各项元宵灯俗穿过历史的沧桑,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依然延续、传承不息,彰显出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在现代社会生活、娱乐方式日趋多样化的背景下,这些元宵灯俗或许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具有新的存在形态、功能特点,但始终不会改变的是其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底蕴,是中国人赋予元宵佳节的团聚、圆满、祥和等文化象征意义与深层情怀。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