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潜藏着一条生命之河。它奔腾不息,引领着人们一次次书写关于“选择”的故事。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扬州沿大运河而生,并因此而荣,不仅承载着千年的文化底蕴与情感寄托,还肩负着被大运河所赋予的无限机遇与神圣使命,自古以来便一次次被坚定选择。
历史上,诗仙李白曾穿越千山万水,只为探访当时文人雅士云集,被誉为“东南之冠”的名城扬州。后来他以诗传情,用“烟花三月下扬州”的佳句,诚邀天下友人共赏扬州之美。
隋炀帝杨广对扬州的爱更是达到了极致。他曾三下扬州,不仅在此设立行宫,更将扬州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后长眠于此。
有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事实上,这座淮左名都不仅因其悠久的历史和美丽的风景而被铭记,更因其地处河海交汇之处的开放、包容、坚韧而熠熠生辉。历史的洪流中,扬州经历了从“扬一益二”的辉煌,到漕运、盐运的衰落,再到铁路运输兴起的变迁。尽管一度被视为“僻处江北之城”,但这座因水而盛的城市从未放弃希望,总是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扬州是个好地方。当下的扬州,早已不再局限于“烟花三月”的浪漫景象,而是以更奋进的姿态敞开大门,诚邀八方宾客,共同翻开“选择扬州”的新篇章。
![](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340/360/975.jpg)
扬州的城市风景。本文图片均由扬州市委宣传部提供
大运河“第一锹”
在59岁的扬州网约车司机余正毅眼中,扬州是个绝佳之地。身为扬州的一分子,每当载着乘客穿梭于这座城市的景点间,他总是乐此不疲地向游客们讲述着扬州的故事。“扬州,这座拥有超过2500年历史的古城,它的故事源远流长。”“你们知道吗?大运河正是在扬州这片土地上挖下了第一铲土……”
扬州,是古九州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尚书·禹贡》中记载:“淮海之间,是为扬州。”“吴王夫差开凿邗沟,筑造邗城,意在争霸中原。”公元前486年的这一壮举,为扬州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扬州地处江河湖海交汇之地,其中与大运河的关系尤为密切。
隋炀帝杨广对扬州可谓情有独钟,他的诗文中充满了对扬州的热爱与向往。“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江北海西头。”“扬州旧处可淹留,台榭高明复好游。”他大力推动扬州城建设,将其打造为大隋帝国的交通枢纽和民族融合的中心。
正是他的这一决策,让扬州与大运河结下了不解之缘。隋炀帝利用邗沟开通大运河,实现了黄河、淮河、长江的贯通,这条南北纵贯2700余公里的运河,极大地促进了三大流域的经济文化交流。
盛唐时期,扬州商贾云集,农业、商业、手工业极为发达,是南北物资运输的重要枢纽和海内外交通的咽喉要地。当时,众多来自日本、高丽、波斯、大食等国的商人在扬州定居,使得扬州成为了一座国际化的都市。
中晚唐时期,扬州更被称为“扬一益二”,也就是说,当时长江流域的商业城市,以扬州和益州(成都)为两个中心。
清代,随着盐运和漕运的兴起,“运河之都”扬州再次成为南北交通的要冲和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当地的盐商凭借垄断经营的地位,积累了巨额财富,也建造起了一座座精美绝伦的园林,留下了独特的文化符号。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郭旃曾赞叹道:“世间难寻另一座城市,能与如此伟大的运河如此和谐共生,共同谱写人间的繁荣篇章。”
在扬州的大运河原点公园内,静静伫立着一块刻有“运河始掘之地”的石碑。这是大运河的起点,也是扬州荣光的起点。
![](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340/360/976.jpg)
傍晚的扬州。
热气腾腾中,每天好好生活的扬州人
清晨五点,古城扬州已然苏醒,迎来了新的一天。
扬州之所以自古就被人们所选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有的“生活热度”。
从饮食文化上,便能窥见一座城市的生活理念。扬州人的日常,自清晨的一杯早茶开始。街头巷尾,叫卖声、交谈声交织在一起,热气腾腾的景象,勾勒出一幅幅生动而充满活力的生活画卷。
每当被问及家乡,32岁的王余丹总是满脸自豪,仿佛确信无人不知扬州之美。在她的童年记忆中,周末的清晨,父母常带她去街角的老茶馆品尝早茶。圆桌上,摆满了热气腾腾的蒸笼,美食的记忆仿佛能穿越时空,将时光定格。
大学毕业后,王余丹毅然选择回到扬州工作。她常说:“只要你尝过扬州的早茶,便会流连忘返。”
提到扬州早茶,不得不提那皮薄馅满的蟹黄汤包。王余丹说:“吃蟹黄汤包,不能像对待普通包子那样一口咬下去,你得插上一根吸管,从中间戳个小口,慢悠悠喝起来,鲜香甜美的蟹黄汁儿,抿上一口就忘不了。”
在扬州古城,每隔几百米就能找到一家早茶店。节假日时,那些如园林般雅致的早茶铺更是门庭若市,稍晚一步便只能在外等候。排队的人们或站或坐,不时探头张望着店内热闹的景象。
一旦有空位,服务员便会迅速安排几波人拼桌,陌生人之间因美食而结缘,从陌生到点头微笑、聊天打趣,地域文化的差异在美食的共鸣中悄然消融。
无论是那些装饰如园林般精美、备受食客追捧的大店,还是隐匿于小巷深处、夹杂在菜市场中的小馄饨店、豆腐卷店,都以最真挚的热情迎接每一位顾客。它们深知,唯有以美味留住食客的心,方能立足。扬州这座城市,恰如这些小店一般,处处洋溢着包容、真诚与深耕细作的生活智慧。
凭借对美食的热爱与追求,扬州荣获了“世界美食之都”之称号。淮扬菜以其兼容并蓄的特点,深受五湖四海食客的喜爱。王余丹总是乐于带着外地朋友品尝地道的淮扬菜,其中她最爱的一道便是文思豆腐。这道菜宛如一朵盛开的菊花,漂浮在香甜的汤水中,让人不禁赞叹厨师的匠心独运。“光是欣赏这道菜,便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王余丹感慨道,“美食中蕴含着深邃的哲理。”
淮扬菜不仅是扬州的美食名片,更是其文化的缩影。正如冯其庸先生所言:“天下珍馐属扬州,三套鸭子烩鱼头,红楼昨夜开佳宴,羡煞九州饕餮候。”扬州还孕育了一位著名的美食家与作家——汪曾祺。他的作品中,也不乏对扬州美食的推崇与介绍。
美籍华人作家聂华苓访华时,汪曾祺曾在家中设宴款待。他在《自得其乐》中回忆道:“聂华苓夫妇到北京来,中国作协不知是哪一位,忽发奇想,在宴请几次后,让我在家里做几个菜招待他们,说是这样别致一点。我给做了几道菜,其中有一道煮干丝是淮扬菜。华苓是湖北人,年轻时是吃过这道菜的,但在美国不易吃到。她吃得非常惬意,连最后剩的一点汤都端起碗来喝掉了。”
扬州人还钟爱泡澡,“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已成为日常,有闻名遐迩的“三把刀”(剪刀、理发刀、修脚刀)文化。
吃饭、理发、洗澡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琐事,在扬州却被演绎得极为精致,甚至上升到了文化的层面。从技艺到学术、艺术,扬州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正是这座城市吸引无数人的核心魅力所在。
这座城市,每天都在讲述着关于“好好生活”的朴素故事。
不止于“烟花三月”
在诗仙李白的笔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这一描绘让扬州的春日风光在世人心中留下了无限遐想,春意盎然之景仿佛已融于字里行间。
事实上,扬州的热闹并不局限于三月。今年春节前,这座古城就已车水马龙,挤满了来自各地的车牌。
扬州的热情好客,直接“写在了脸上”。站在扬州街头,经常可以看到路边墙上刻着的扬州市民公约,有几条写着“热情待客,游客有问必应,停下脚步,说话和气;主动给外地车辆让路让车位。”
余正毅说,扬州人在停车问题上总是优先考虑外地游客,“你和客人争什么,他们玩得开心就行,扬州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自古以来,扬州便是四方宾朋汇聚之地,既有江南水乡的温婉细腻,也有刚毅和包容。《江苏地方文化史·扬州卷》记载,20世纪前,扬州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让扬州成为人口流入的重镇,并形成了兼容并蓄、胸襟开阔的独特性格。
在扬州,张若虚曾目睹“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绝美景象,杜牧则怀念着“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温馨记忆。从城市发展的角度看,扬州正是凭借如此独特的魅力,汇聚了多元文化与人才,实现文化与经济的繁荣发展。
当下的扬州,已不再局限于“三月之约”,可谓四季皆宜游。
澎湃新闻注意到,近年来,扬州提出要致力于打造“游客至上之城”。扬州市文广旅局局长陈玲春表示,扬州不断努力将游客的“心愿单”转化为服务清单,力求让游客流连忘返。
自2019年起,扬州在清明节、劳动节和国庆节等假期期间,都会免费开放政府大院、政协等多个单位内部停车场,并提供淮扬特色简餐服务,以提升游客满意度。
除了优质服务,扬州还有“常来常新”的魅力。
文博爱好者李程,时隔十年再次到扬州旅游后,首站便选择了享有“园林之冠”美誉的瘦西湖。相较于初次游览时的单纯赏景,这次她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瘦西湖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城市的勃勃生机。
这一狭长水体的前身,原本是自春秋至隋唐、宋元、明清等时代的城壕。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园林,屡毁屡建,最终形成今天的美誉天下的园林。“瘦西湖其实就是扬州城市发展的缩影,历经风雨却生生不息,这样视角下的瘦西湖更具有生命的震撼力,扬州也值得被更多人选择和看见。”李程说。
大运河畔,又一座新的文化地标悄然崛起。2021年,国内首个全方位展现大运河历史、文化、生态及科技面貌的“百科全书”——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远远看,大运河博物馆宛如一艘巨轮,静静地停泊在扬州三湾古运河北岸。这座年轻的博物馆在短短三年多时间里,已接待观众超900万人次。不少游客就是冲着这座博物馆,决定再次“下扬州”。
![](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340/360/977.jpg)
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向“扬”新生
历史长河中,李白、杜牧、苏轼等文学巨匠都曾循大运河之迹,扬帆至扬州,为这座古城铺陈开无尽的诗意与遐想。
时至今日,扬州仍吸引着众多青年才俊的目光,他们则怀揣着对“新”的追求会聚于此。
坐落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扬州自古以来便是工商业的璀璨明珠,产业的繁荣一直是其繁荣昌盛的不二法门。
比如“下海”。不久前,随着汽笛悠长回响,在扬州金陵船厂,招商局金陵船舶(江苏)有限公司成功打造出新一代环境友好型短海货物滚装船,交付给意大利航运公司,此船被誉为全球顶尖、国内首次制造。
诸如“全球领先”、“世界顶尖”、“国内首创”等标签,加速了“扬州制造”的船舶驶向国际舞台,2024年,扬州船舶出口总额达171亿元,同比增长81.9%。
再比如“飞天”。扬州将航空产业定位为全市13条新兴产业链之首,正举全市之力推动航空产业与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目前,扬州已集聚超50家航空航天相关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21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16家,深度融入中航工业、中国航发、中国商飞等供应链体系,初步构建起从“材料到整机”的完整产业链,积极拓展“科研、制造、低空、临空”等多元化特色园区。
自大运河在扬州初现雏形,那份开凿者的“创新精神”便如甘霖般滋润着扬州,也悄然改变着它的面貌。高质量的项目当下正纷纷向扬州汇聚。扬州也因势利导,灵活调整自身的产业步伐,积极探寻更具潜力的新兴产业。
近年来,扬州正加速构建“6群13链”产业体系,致力于成为长三角地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科创高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扬州还明确提出,至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与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在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将分别达到53%和42%。
同时,扬州还在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计划,积极布局低空经济、氢能储能、元宇宙、零碳负碳等新兴领域。
去年,扬州地区生产总值跃升至7809亿元,增长6.0%;高邮、仪征地区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宝应亦跻身全国县域综合竞争力百强县之列。产业科创亦取得显著成效,工业开票销售收入从6126亿元增长至9124亿元,跨越三个千亿台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54.6%,高新技术产业在规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提升4.9个百分点。
扬州已设定“双万亿”奋斗目标:至2025年,工业开票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地区生产总值在“十五五”期间迈上万亿元台阶。
运河之畔,扬州正奋力向前,力求成为更多“被选择”的传奇故事的起点。
![](https://imagecloud.thepaper.cn/thepaper/image/340/360/978.jpg)
扬州企业的智能车间。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