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蓝狐

“风险偏好”能否被测量?科学家质疑风险偏好测量方法

“风险偏好”能否被测量?科学家质疑风险偏好测量方法摘要: ...

·一个会“闪婚”或者“裸辞”的人,在医疗和投资决策方面可能保守。这次冒险的人,下次也不一定会继续冒险。在行为与环境的复杂互动面前,科学测量有时“捉襟见肘”。

微信号:MD80084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有些人似乎比其他人更愿意在后果不确定的情况下冒险,比如“裸辞”、“闪婚”、参与高风险投资、轻易尝试成瘾性物等等。这些“风险偏好”也被很多科研和商业项目测量,并广泛应用在商品营销、职业评估等等领域。近日一项研究指出,众多所谓“科学”测量方法在测量不同领域(如投资、消费、择偶等)和不同人群(如不同年龄)的风险偏好时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些方法之间的一致性也很低,这表明量化方法在测量人类行为方面的局限。该研究于2025年1月27日发表在《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ur)杂志上。

“了解风险偏好是否代表一个稳定、连贯的特质,对于旨在解释、预测和预防与风险相关行为的努力至关重要,”该研究的作者、来自瑞士巴塞尔大学的Alexandra Bagaïnii和Yunrui Liu等人论文中写道。“我们通过采用系统综述和个体参与者数据元分析的方法,帮助描述这一构念(construct)的本质。”

与“幸福感”等术语一样,“风险偏好”的本质是一种人为建构的概念(构念),围绕它进行的各种测量能否准确和稳定地反映现实(个体对风险的接受程度)有待检验。

该研究使用元分析(meta-analysis)的统计分析方法,通过系统地收集、评估和综合已有研究的数据,将不同研究结果和测量方法放在同一个框架下进行比较。研究人员回顾了33项过去的纵向研究,涉及57个样本,总计579,114名参与者和358种风险偏好的测量方法。

研究人员将这些测量方法分为三类,包括倾向测量、频率测量和行为测量。倾向测量主要询问个体对风险的态度,频率测量则让参与者报告他们在特定时间段内参与风险行为的频率。行为测量是经济学常用的手段,通过实验或者实际的行为任务,比如投资决策、赌博实验,来评估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的风险偏好。

研究发现,这三类方法在时间稳定性上存在差异。通过倾向与频率测量得来的结果要比行为测量要稳定,也就是说在不同时间点上重新测量的话,前两者的结果会更一致,而人们在行为实验中的表现可能会发生变化。

领域(如投资、健康等)的不同也会对测量的稳定性造成影响,这意味着根据一些测量方法,一些人在投资领域可能一直是“冒险者”,但在健康领域却不一定。除此之外,年龄、重测间隔也会对测量方法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这些结果表明风险偏好不同测量方法之间的时间稳定性并不相同,人们很难通过它们发现个体具有一种总体的、持续的“冒险”气质。

该研究还考察了这些测量方法的“收敛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即不同测量方法能否可靠地测量到同一个概念或特质。他们发现,不同方法之间的收敛性较低,类别和领域对收敛性有显著影响。倾向测量的收敛性最高,而行为测量的收敛性最低。这表明不同测量方法可能捕捉到的是“风险偏好”这一概念的不同方面,而不是其本质。

一个会“闪婚”或者“裸辞”的人,在医疗和投资决策方面可能保守。这次冒险的人,下次也不一定会继续冒险。在行为与环境的复杂互动面前,科学测量有时“捉襟见肘”。“这些结果表明,我们必须在开发测量框架中投入更多精力,以更好地解释不同方法之间表现出来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研究者们写道。

“未来的研究应考虑这些结果,开发更好的生命历程发展理论,并实现风险偏好作为构念的潜力,以帮助理解、预测和干预重要的生活结果,最终促进个体的健康、财富和幸福。”

参考文献: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2-024-02085-2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