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蓝狐工商代办

吃盐过度,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

吃盐过度,会带来什么样的危害?摘要: ...

原创 清淡饮食的九叔 39健康网

微信号:MD8008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不知道你们的父母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年轻一辈的话,永远都听不进去,特别是在吃盐方面。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是许多父母的训人话术,也是许多老年人的真实写照。

随着年龄的增长,长辈的口味变得越来越重了。

再好的机器设备也会随使用时长增加,出现生锈、零件老化的情况。

爸妈也一样,随着年纪增大,他们的身体机能逐渐变弱,味蕾与嗅觉细胞也随之老化萎缩,让味觉、嗅觉慢慢退化。

《新英格兰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明,老年人对盐的敏感性比年轻时低11倍,对甜味和苦味的敏感度减少了7倍,但对酸的敏感性却减少了4倍。

因此,很多老年人容易出现“口味变重”的情况。

当然,身体缺乏某些元素或患病时也可能出现味觉功能减退,这个时候就要注意了。比如以下这些情况:

身体缺乏锌元素,可引起口腔黏膜增生及角化不良。进而导致上皮细胞出现脱落并阻塞味蕾小孔,使味觉功能降低。

同时核酸和蛋白质代谢所需要的含锌酶活性降低 ,人的味蕾结构和功能也会出现障碍。

味觉功能受到更严重的影响,所以出现味觉失灵的情况,也就不奇怪了。

另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干燥综合症等疾病,也可能伴有味觉、嗅觉失灵等症状,让他们口味逐渐加重。

因此需随时观察父母情况,如发现是疾病因素导致的需及时到医院做检查。

而在生活中,让人防不胜防的还有很多被忽略的“隐形盐”!

比如家中常备的调味品,味精 、蚝油 、酱油、甜面酱等,往往都是“含盐大户”,很容易过量。

而一些看起来跟盐不搭边的食物,如挂面、面包甚至是甜品,在制作过程中也会加入不少盐。

还有老一辈喜欢的各类腌制品(咸鱼、咸蛋、腌菜等),更是“盐分重灾区”,吃一点就可能过量。

虽说食盐的中的钠离子和氯离子是我们的身体必不可少的元素,但物极必反,吃太多可能会对我们全身造成一系列危害。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教授曾在一科普活动中表示,“国人因吃食盐过多导致的死亡率排世界第一,吃盐多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因素。”

2019年,《柳叶刀》上一项涉及195个国家地区因饮食结构造成的死亡率、疾病负担的调查研究也指出,仅在2017年,就约有1100万的死亡以及2.55亿的伤残年调整寿命可归因于饮食风险因素。

其中,因高盐饮食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300万,而我国因饮食结构造成的死亡率、疾病发生率在世界范围内排名第一。

武汉协和医院营养科营养师吴艳表示,盐内的钠元素具有调节细胞外液容量、渗透压、维持体液酸碱平衡以及正常血压等重要功能。但长期摄入过量,也会带来多种健康风险。

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高血压是我国常见的健康问题,而盐摄入过多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原因。

大量盐分进入血液后,会让血液的渗透压升高,增加血管内的压力,使血管弹性变差,导致血压升高。

同时,过多的钠会损伤血管内壁,导致脂肪沉积在血管里,形成堵塞,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增加骨质疏松风险

当摄入过多盐分时,肾脏需要加速排出多余的钠,但在排钠的过程中,还会把钙、钾等重要矿物质一起带走。

长期这样,钙流失过多,容易导致骨质疏松。

增加胃癌、结肠癌风险

盐分进入体内后,会先经过胃肠道。由于盐的渗透压较高,它会直接刺激胃黏膜,长期大量摄入容易引发胃炎、胃溃疡,甚至可能发展成胃癌。

日本一项研究证明,胃癌的发生与人们尿中的盐含量有关,胃癌低发区人均食盐摄人量仅为胃癌高发区的1/10。

此外,过多的盐还会打乱肠道内的菌群平衡,影响肠道健康,也会增加结肠癌等癌症的风险。

可见,吃太多盐,对身体极为不利。健康吃盐、学会减盐迫在眉睫!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成年人每日盐摄入量为5克,但目前中国成年人平均每天食盐摄入10克以上,是世卫组织推荐食用量的2倍之多!

父母味觉出现自然退化,我们可根据他们的需求,适当调整做菜的方式。

同时兼顾味觉感受和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做菜小妙招:

做菜时,遵守少盐少糖的做法,如果觉得味道淡,可将调味料集中勾芡成汤汁淋在菜上或将水煮的食物,蘸上调汁再入口。

把甜味、咸味浅铺在食物表面,既可以满足舌头的需要,盐分摄入也不容易过量。

如果这还满足不了爸妈的舌头,还可借助酸味、甜味来刺激食欲。

若是缺锌情况,可多补充含锌的食物,如猪肝、猪腰等动物内脏;牡蛎、扇贝、虾等海鲜或是核桃、杏仁等坚果类。

消化不好的人,也可食用锌片补剂补充。

如果是其他疾病引起的嗅觉、味觉减退,则需根据不同的病症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总的来说,只要找到父母长期改变不了吃盐过重的原因,并灵活调控,日常的饮食习惯就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家人因吃盐过重而患病的风险。

参考资料:

[1]芳芳.吃盐的学问.《妇女生活:现代家长》 2014年第7期56-56

[2]徐海泉 马冠生 .吃盐的学问.《科学世界》 2012年第4期78-79

[3]楠露 .让“隐形盐”无处可藏.《中外妇儿健康》 2011年第4期30-31

[4]林敬编著. 口味太重:小心诱发糖尿病.糖尿病食疗与养生[M]. 2011

[5]于康 .科学吃盐.《健康世界》 2009年第1期96-96

[6]崔恒. 小心“隐形盐”.《食品指南》 2009年第9期60-61

[7]李兴春,王丽茹主编.食物营养与合理搭配.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09

[8]范晓清主编 张广荣 汪世英 刘洪远 范亚亚 张漪萍 崔兴盛编写. 吃盐过多的危害有哪些 . 健康食经[M]. 2005

[9]苏冠群编著. 吃盐与健康. 中老年最新的抗衰老方法[M]. 2005

[10]口重老人如何少吃盐.《家庭医药:就医选药》. 2005年第5期48-48

[11]怎样科学吃盐.《吉林农业》 2003年第3期40-40

[12]周小寒. 缺锌症. 临床食疗手册[M]. 1993

阅读原文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