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31日,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树立起一座特殊的时钟,为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三国断开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共同电网系统(BRELL)的联系,并与欧洲五个主要电网中的欧洲大陆电网(UCTE)同步进行100天倒计时。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当地时间2月8日,三国正式切断与俄罗斯、白俄罗斯电网的连接。拉脱维亚能源部称,“断网”过程进展顺利,电网系统保持稳定。
丹麦国际研究所(DIIS)能源安全问题分析师斯拉卡耶特(Veronika Slakaityte)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表示,此次电网同步是一项技术性强、涉及多方及多项目协调、成本高昂的工作,因此耗时较长。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或工业生产不会受到影响,因为波罗的海国家多年来进行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及升级工作,以确保过渡过程安全稳定。俄、白两国同样做了充分的准备,加之其境内BRELL电网已大幅收缩,不会受此次“断网”的影响。
日前,五国均排除了“断网”对普通民众生活产生显著影响的可能性。波罗的海三国表示,此举为其实现能源独立的重要一步。对此,俄罗斯驻拉脱维亚大使馆称,波罗的海三国电价恐将因此上升,能源独立对穷人而言将十分“昂贵”。白俄罗斯能源部则表示,波罗的海三国“断网”完全是“政治性”的行为。
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故障,波罗的海三国已提醒为短时停电准备食品、水、药物等必需品。但技术故障并非波罗的海国家的主要担忧。三国日前已要求相关部门加强对电力基础设施的保护、做好应对网络威胁的准备。 斯拉卡耶特说:“波罗的海国家的关注重点是关键基础设施的实体安全和抵御混合威胁。值得注意的是,三国与其欧盟邻国之间77%的互联能力由海底电缆支持。在当前的地缘政治局势下,其安全问题需要得到高度关注。”
切断最后的能源依赖转投“欧洲大家庭”
据美联社报道,随着波罗的海三国与欧洲电网逐步建立联系,已有16条将其与俄罗斯、白俄罗斯相连的电路被陆续切断。2月8日,剩余输电线路也将逐一关闭。三国电力系统将不与任何大型同步电网连接,以“孤岛模式”独立运行24小时,随后于9日与欧洲大陆电网(UCTE)实现同步。
对于波罗的海国家而言,这一事件意义重大,BRELL体系被认为是其“最后的苏联系统”。近年来,三国不断寻求能源供应多元化。三国日前表示,电网的“转向”将切断其对俄白两国最后的能源依赖,而与欧洲大陆电网的同步将推动其在电力方面“加入欧洲大家庭”。9日,包括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内的政要将出席在维尔纽斯举办的倒计时活动。
事实上,波罗的海三国早在2022年便宣布不再使用俄生产的电力,此后仅依靠BRELL系统进行电力频率调节,同时通过瑞典、芬兰及波兰进口电力。2024年7月,波罗的海三国正式向俄、白通告“断网”决定,后者于12月预先进行联合应急演习,确保其电网可在“断网”后正常运转。
俄罗斯国际统一电力系统集团(Inter RAO)也在2022年宣布,因欧洲能源交易所称支付可能因制裁受到影响,其已完全停止向欧盟出口电力。俄《公报》当时报道称,波罗的海三国在Inter RAO贸易利润中占比略高于四分之一,失去这一市场会使该集团损失大笔能源出口收入,但总体不会对该集团及其他俄能源企业产生严重影响。
多年来,“断网”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波罗的海三国引发了诸多争论。爱沙尼亚国际战略与安全中心(ICDS)在研究报告中提到,波罗的海三国的电网“转向”可能产生新的政治、战略和安全漏洞,民粹主义在欧洲的崛起、欧洲怀疑论的兴起及各方的信任问题也可能成为阻碍。如果纯粹考虑技术性问题,最合理的做法应是留在BRELL系统中 ,但地缘政治风险是影响“断网”的决定性因素。
苏联解体后,波罗的海三国“脱俄入欧”势头明显,先后加入欧盟及北约。但多年来,其采用IPS/UPS电网系统仍与俄、白相连,系统电流频率在俄进行集中控制,各方在紧急情况下可相互提供支持。波罗的海国家需依靠该系统稳定电网运行,而俄罗斯则需要通过该系统将本土电力系统与飞地加里宁格勒相连。
在实现与欧洲一体化愿景的推动下,波罗的海国家1999年便开始与唯一与之陆地接壤的欧洲大陆电网国家波兰探讨电力系统整合问题。但斯拉卡耶特向澎湃新闻表示,三国当时需重建政治结构及经济体系,能源项目并非其优先事项。直至2007年,三国才正式提出加入欧洲电网系统。对这一过程复杂、成本高昂的项目而言,获得欧盟支持至关重要,而这一过程本身就可能很漫长。
俄与西方关系恶化前,欧洲高度依赖俄石油及天然气。欧盟委员会曾表示,波罗的海三国应在俄方同意的情况下进行“断网”,但2008年俄格战争、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以及2015-2016年乌克兰电网频繁遭攻击带来的地缘政治和安全担忧使得情况逐步改变。2013年,“断网”正式获得欧盟支持。5年后,三国与波兰、欧盟委员会共同敲定了到2025年底实现与欧洲大陆电网同步的路线图。
2022年俄乌冲突后,在与俄、白关系的加速恶化及不断加深的安全担忧下,立陶宛曾一度向拉脱维亚、爱沙尼亚施压,要求将与欧洲电网的同步时间提前至2024年,但后者担忧在基础设施未准备就绪前过早“断网”将损害电网稳定。最终,这一时间表由2025年底提前至同年2月。
多重风险下三国进一步追求电力自主
维尔纽斯百日倒计时的时钟背后,是各方长达十余年的准备过程。
2006年起,波罗的海国家对输电线路、变电站等进行技术升级,同时加速建设与欧洲的互联项目,包括连接爱沙尼亚与芬兰的Estlink1、Estlink2海底电缆,立陶宛和瑞典间的NordBalt海底电缆、与波兰间的LitPol Link电缆等。今年2月后,三国与欧洲大陆电网的同步将由LitPol Link完成。2030年左右,立陶宛与波兰间预计还将建成新的线路。该项目总投入约为16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20亿元),其中约75%由欧盟赠款支持。
斯拉卡耶特还指出,为避免俄飞地加里宁格勒陷入困境,电网另一侧完成基础设施升级也至关重要。加里宁格勒近年来建设了燃气及燃煤电厂以及浮式储存再汽化装置等设施。据路透社估计,俄筹备工作总花费约为10.3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5亿元)。2019-2024年,当地成功进行了五次测试,证明其可以完成电网的独立运行。白俄罗斯同样加强了自身电网建设,为2020年起运行的奥斯特罗韦茨核电站提供支持。
也正因各方均已准备多年,与今年年初俄乌过境天然气协议终止相比,波罗的海三国此次“断网”的过程显得较为平静。立陶宛输电系统运营商“Litgrid”首席执行官马修利斯(Rokas Masiulis)说,与俄罗斯断网“既不是对他们不利,也不是对我们不利”,双方“以前是相互依存的,现在将分道扬镳”。
尽管如此,电网“转向”仍然引发了对电力供应中断及电价上升的担忧。但波罗的海三国政府保证,这一过程对消费者没有影响。即便价格上涨,其幅度也将较小。
斯拉卡耶特向澎湃新闻表示,波罗的海三国将在欧洲大陆电网(CEN)的集中监督下对国家电网进行分散管理,预计会使每户每年的电力平衡成本上涨近12欧元。但三国能够大幅提升能源独立性和恢复能力,加快新项目的实施,并更好地整合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此外,三国可深度参与欧盟电力交易平台,从邻国进口剩余电力,这也将有助于降低电价。
更大的担忧,在于基础设施安全问题。2024年底至2025年初,包括连接瑞典与拉脱维亚、芬兰和爱沙尼亚在内的多条波罗的海海底电缆遭到破坏。有西方政客及媒体将矛头指向俄罗斯,认为是其对波罗的海三国“断网”的报复,但俄方对此予以否认,并称北约正以“俄罗斯威胁”为借口在相关地区建立其海军和空军力量。
今年1月,北约宣布开启“波罗的海哨兵”行动,派出护卫舰、海上巡逻机和无人机编队以“加强监视和威慑”。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称,波罗的海海底铺设的数十条互联网和电力电缆大多没有受到保护。电缆维修费用可能很高,损坏后可能需要数月才能修复。
北约秘书长吕特在宣布“波罗的海哨兵”行动时表示,全球95%以上的互联网流量通过海底电缆传输,约130万公里的海底电缆每天保障着约10万亿美元的国际贸易,并称自己对“关键海底基础设施面临日益严重的威胁”深表关切。
另据《环球时报》援引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对多起破坏事件进行调查后,有美欧情报官员认为,这更可能是意外,而非“俄蓄意破坏”。但前芬兰军事情报部门负责人、现任欧洲议会议员托韦里表示,这是俄方“典型混合作战”的一部分。报道称,这反映出海底基础设施的脆弱性,以及地缘政治对该地区安全的深远影响。
面对不确定性,波罗的海三国最为关键的任务是提高自身以有竞争力的价格实现自主电力生产的能力。近年来,拉脱维亚大部分电力来自其境内道加瓦河上的三座水力发电厂,但易受季节影响,需以进口电力进行补充。爱沙尼亚国内的油页岩矿产满足了其超半数电力需求,但在欧盟二氧化碳排放配额上涨的背景下,利用污染严重的油页岩生产电力的成本正在上涨。而在2003年应欧盟要求关停其境内苏联时期的核电站后,立陶宛电力高度依赖进口。
来自爱沙尼亚国防与安全中心的耶马拉维丘斯(Tomas Jermalavičius)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说:“我们有剩余产能,但由于天然气价格较高而不具备竞争力,而且对环境与气候不利。另一种依赖是海底电缆,但这是一场有风险的游戏。我们必须意识到,不可能一直保护这些电缆。因此,投资应转向可再生能源,或许还有核能。”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