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蓝狐

微短剧之辩|新型主流媒体为何需要挺进微短剧行业?

微短剧之辩|新型主流媒体为何需要挺进微短剧行业?摘要: ...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微信号:MD8008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2025年春节前,中国人工智能公司DeepSeek推出的大模型,其训练成本的相对低廉、推理能力的“人性思维”,及其共享基础代码的开源定位,不仅使得社会大众的新春祝福中增添不少“AI含量”,人类分工的边界更是在人工智能的每一次新变中备受冲击。

我国的新型主流媒体,早已寻求人工智能技术的助力,围绕选题策划、信息采集、内容生产、分发供稿到传播分析、用户互动的全过程进行“智媒”建设。特别是2024年以来,基于智能语音合成技术的音频类应用以及视频类应用成为新热点,譬如备受瞩目的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国内主流媒体纷纷跟进并在视听创作领域积极运用AI技术。譬如以总台为代表的广电媒体推出AI+微短剧,陆续上线了首部AI参与全流程的微短剧《中国神话》,原创微短剧《AI看典籍》,澎湃新闻也在2025年1月上线了澎湃短剧频道。更好利用新技术这一“关键变量”赋能内容传播,实现多模态内容的智能化、自动化、规模化,已逐渐成为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关键工程。

澎湃新闻2025年1月上线的澎湃短剧频道截图

在当前的产业现实中,并不具有投流和影视制作经验的新型主流媒体,纷纷入局微短剧,对自身的发展究竟有何意义,又如何在跨界创新中重塑自身的独特竞争力,彰显出“新型主流媒体”之“新”。无疑成为开拓前路中要思考的问题。

主流媒体应用人工智能创新赋能的可持续问题

自20世纪末,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技术民主化或曰开放式创新的创新演进模式,也奠定了开源模式的竞合模式。小型公司和独立开发者能够通过低成本的技术手段,实现技术应用和产品创新并取得市场份额。在AI领域中,开源则意味着更多的创新者能够参与技术的产品化与服务化,这也促进并推动了技术的快速发展。这一模式也表明,在数字经济时代中开源驱动创新的背后,是技术创新借助应用场景获得反馈数据从而改进技术的适配过程,更表现为一种“数据-场景-技术创新”的飞轮效应。

在今天,我国主流媒体大都建立了专门的AIGC研究团队、推出人工智能产品,以及与科研机构合作和搭建AIGC应用平台。比如人民日报社AI编辑部的“一键特写”功能,可将16∶9的多人视频素材,按照单个人物进行快速裁剪,生成便于在短视频平台发布的竖屏视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AI云剪辑平台可对12路直播输入信号进行智能加工,智能发稿、智能转稿、智能拆条等功能,能够将电视节目自动转化生成短视频。由澎湃新闻自主研发的“澎湃智媒开放平台”,接入多个大模型,实现智能写作、海报生成、视频生成和财报撰写等功能。持续加强对技术可供性的开掘、合理配置和创新使用技术资源,努力塑造共生共创共享的智媒创新生态,已成为我国新型主流媒体构建全媒体传播的战略方向。

澎湃智媒开放平台

不过,正如前文所分析,智能产品与服务的生成和创新,离不开场景建构与数据集纳。目前来看,主流媒体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所构建的场景,主要面向自身业务流程的产品和服务,仅有少量面向用户且获得的用户交互数据并不多。这种情况下,即使媒体组织可整合自身媒资数据(如历史报道与素材数据),来提高准确性或真实性,用户行为数据的缺乏仍会局限技术在场景构建中的痛点解决和创新速率,影响到组织内部技术应用的层次深度和可持续性。进一步看,不能在用户市场上持续推出个性化、动态化、交互化的产品和服务,不仅限制主流媒体在智能传播时代掌握舆论的主导和主动权,更有可能无法激活“场景-数据-技术创新”的飞轮效应。因此,瞄准用户内容需求的前沿,在智能技术的赋能下进行传播场景的构建,这应成为主流媒体发展智能媒体进程中的一个战略议题。

微短剧产业生态中蕴含的“技术+内容”创新场景

在当前的数字内容生态中,微短剧无疑是极具用户规模增长前景的业态之一。据《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测算,截至2024年6月,我国微短剧的用户规模达5.76亿,占整体网民的52.4%,已经超越外卖、网络文学、网约车和网络音频等多类基础数字服务。2024年,微短剧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4亿元,同比增长34.9%,首次超过内地电影票房。超七成网络用户养成了观看微短剧的习惯,其中每日追剧用户的比例达到36%。

一个行业共识是,微短剧是由数据驱动的新型网络视听内容。通过转化、生产已被验证的爆款内容尽可能多地搜集用户行为数据,从而在优化中精确生产出用户最愿意持续消费的内容。这种围绕数据精密运转的数字文化产品属性,也就使得微短剧一方面非常易于拥抱技术,一方面容易陷入同质化。在业界实践中,从故事创意、作品拍摄到后期制作,进一步缩短从创意到成品的周期,乃至剧集运营、商业营销以及用户体验也能得到拓展。人工智能技术不仅是赋能流程,也能实现内容创新,一些过去试错成本很高的构想,多结局、多视点和碎片化时空的交互叙事内容,都能在技术的赋能下得以实现,并及时投放市场。

因此,微短剧的创新场景,是高度强调“技术+内容”的融合创新。特别是各类行业主体看重连续发布微短剧作品可带来可观的用户数据,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业数据与关系数据。可以说,微短剧不光只是AI技术的赋能场景,更是检验数字内容平台技术创新质量和调校技术发展方向的高性价比场景。

主流媒体如何通过布局微短剧获得数智创新能力

正是因为微短剧是高度符合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发展的数字场景,同时遵循文化产品的创意性和社会性。因此,主流媒体参与到微短剧产业中,进行的创新活动主要有两种。其一是从内容制作出发,着眼于自身题材经验、制作水平和专业团队的优势,重点发展多元化题材和横屏精品微短剧。比如总台构建了“产业创投”“新质传播”“传统文化”“百城百剧”四种市场合作模式,联合多主体共同启动精品短剧合作计划。湖南广电成立的微创新中心,对经典IP内容进行微短剧“二创”,发布“微内容营销共创合伙人”的共创计划。其二是基于自身品牌、技术积累与内容生态优势,通过与行业多主体合作,向中小型机构提供制作和风控的技术支持,向精品微短剧提供展示平台和价值范例。比如澎湃新闻除了推出“剧光灯”精品微短剧共创计划,还计划依托自研“清穹”内容风控智能平台,联合搭建其涵盖微短剧制播全流程的行业服务伙伴平台。

从微短剧行业的发展现状看,前述两种创新活动,分别对应了行业对专业化、精品化的需求和对技术赋能提质增效的需求,也都符合新型主流媒体应提升内容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的价值定位。从数字智能化与智能数字化的未来来看,依托对数据的智能处理和基于人工智能的数字交互,新型主流媒体布局微短剧,本质上应将后者作为启动“场景-数据-技术创新”的数字场景,培育自身的数智创新能力。那么,则前述两种创新活动应在未来进一步融合。

澎湃短剧频道海报

其一是通过数据和技术积累优势形成的算法,根据新闻事件、社会议题或是用户关注,进行选题辅助筛选与剧本辅助生成。其二是将之前的数字产品和服务进行整合,将数字人主播转化为数字人演员,或是提供数字人、数字场景的搭建服务,以及通过“品牌+工具+小模型”使主流媒体成为精品微短剧的稳定出品方。其三是基于自身发展平台的跨界资源整合能力,面向数字内容创新的需求对内优化组织结构,对外构建基于数字场景需求的创新者网络,在平台开放中培育中小型数字内容明星企业,为具有价值示范的精品内容保驾护航。其四是利用微短剧场景中的用户行为数据,为提高既有智能产品和服务的颗粒化程度而服务,从而使产品与服务既能更好服务于微短剧行业,也能使主流媒体捕捉可能出现的数字内容与形态创新。

如此,新型主流媒体通过布局微短剧,在数字内容生态中进行价值引领之外,通过场景数据发展更加精细的多模态理解和生成能力、专业内容领域的小模型和专属的数据汇聚与交互能力。这将使自身逐渐由数字技术创新与数字内容创新的追随者,进而成长为数字场景的构建者、数据交互方案的制定者和数字技术创新的重要参与者,新型主流媒体也就在持续创新中常新。

(作者系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博士后、助理研究员)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