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档的制作方,用 IP 做风险控制,用资深导演强背书,再用‘量大管饱’和‘料足’的时长作为卖点来吸引观众,每一步都算得殚精竭虑。"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文 / 巴九灵
2025 年的春节档,是阖家团圆的新年俗。
所有人感叹 " 好久没这么热闹了。"
那是一片生机勃勃,携家带口,既带娃也带父母的景象。全国各地 8 万块银幕前、1.2 万家影院中,三人及以上结伴观影的比例超过四分之一,较去年同比提升了 5%。
截至小巴写稿时,已累计出票 1.37 亿张,这是千万家庭在影院里贺岁。
新年俗的钞能力亦不俗:平均每日增加 10 亿,到了春节假期第六天,春节档影片总票房已成功突破 70 亿,超过去年的 80.16 亿再创新高,已无太大悬念。
据机构预测,最终票房将落定在 85 亿— 88 亿之间。
2025 春节档同期电影票房创新高
2025 年的春节档,又是中国电影产业 " 全村的希望 "。
这是一次罕见的集体发力,头部民营电影公司、国资力量、互联网巨头以及上游公司悉数到场。六部影片身后集结了中国电影、横店影业、北京文化、阿里影业、万达电影、中国儒意、博纳影业、光线传媒、华强方特等多家公司。
其中,《哪吒 2》是由光线影业主投主控,《唐探 1900》背后是儒意系,《封神 2》是北京文化,《蛟龙行动》背后是博纳,《熊出没》身后站着儒意系、华强方特及中影等等。
再加上各自背后几十乃至上百家的出品公司、影视制作公司,大半个中国电影工业可谓集体出动。
最热情的观众遇上最用力的制作方,成就了 " 史上最强春节档 ",只是,史上最强春节档,或也是史上最保守的一次春节档。
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背后,既是意气风发,也是孤注一掷。
早在年前,就有业内人士疾呼:" 守住春节档事关中国电影存亡 "。
这并非危言耸听。
毕竟,春节档已经大概率演变成 " 许多观众一年之中,唯一一次进影院的时刻 "。
灯塔专业数据梳理了 2016 年以来中国电影观众年度观影频次分布后发现," 只去一次 " 的观众比例从 48% 上升到了 57%,换言之,一半以上的人,一年只看一次电影。
相对的,去 2 — 5 次的,从 39% 缩减到了 36%,去六次的群体,从 14% 缩减到了 8%。
看电影的年轻人也在减少,购票年龄从 2019 年的 27.9 岁上涨到 2024 年的 30.7 岁,25 岁以下的年轻观众占比下降至 21%。
正因如此,春节档票房在一年之内的作用便显得越来越重要。
2014 年,春节档首次突破 10 亿元,仅占当年总票房的 4%,影史前十大票房电影中,只有一部来自春节档。
10 年后,春节档票房占比升至 2024 年的 18.8%,前十大票房电影中,已经有三部爆款来自春节档,2025 年一过,这个数字还将继续增加。
* 小巴注:2022 年春节档占比达 20%,达到历史最高,但受疫情反复影响,相对而言,2024 年更具参考价值。
让电影业梭哈春节档的,还有 2024 年传来的寒气。
这是除疫情时期外,电影票房成绩最糟糕的一年,年度票房以 425 亿元收官,比 2015 年的 440 亿还低,票房同比下降 22.66%,观影人次从 13 亿人次降到 10 亿人次。
导演陈思诚对此曾评价:" 中国电影有一条票房红线,如果年产票房达不到 480 亿,70% 的影院就有可能要倒闭。"
而回头看,在 2024 年创下新高的 80 亿春节档票房,属于出道即巅峰,其他档期票房集体陷入低迷,也让这一年成了遭遇撤档风波最多的一年。
据不完全统计,2024 年共计 25 部电影撤档,即便在火热的春节档也有 3 部撤档,身体力行将 " 行业寒冬 " 打在了公屏上。
传导至 2025 年,便是春节档的赛道拥挤,高手如云,谁都想在最合适的时间,拿出压箱底的产品。
只不过,压箱底的东西,往往也是最保值的物件。
今年的春节档,是难得一见的 IP 大战,原创缺席,五部续作,一部魔改。
IP 电影的优势之一,便是拥有 " 基本盘 ":原著改写的,有粉丝打底,拍续集的,有前作观众打底,自带复购率。有数据显示,一部原创作品的观众决策周期,是一部 IP 作品的 3 倍。
有了 IP 的群众基础保底还不够,制片方在制作团队上,清一色选用了资深导演。
从徐克、林超贤、陈思诚到饺子、乌尔善,都是排在票房榜上排名前 20 的佼佼者。与资深导演搭配食用的,是高投入大制作。
例如,《哪吒 2》全片 2400 多个镜头,其中特效镜头超过 1900 个,影片制作成本高达 5 亿;《蛟龙行动》全片采用 IMAX 摄影机拍摄,还 1:1 制造了长 120 米,宽 11 米,高 16 米的 " 龙鲸号 " 潜艇模型等等。
这种资深性,意外地体现在了电影时长上。
图源:灯塔专业版
有研究指出,一位导演的首部电影平均时长是 96.2 分钟,当导演有执导 5 部电影的经验后,平均时长提高到 100.2 分钟。
背后的原因在于,导演越资深,掌握的资源越多,获得的剪辑权越大,就越倾向于以更长的时间呈现其艺术风格和主题表达。
投射到 2025 年春节档,6 部电影的平均时长 137 分钟,刷新了档期电影的时长纪录——反倒为今年许多家长带娃观影惹来了麻烦:时间太长了,娃坐不住,大人也顶不住。
六部影片中,最长的是《射雕》和《蛟龙行动》,以 146 分钟并列第一,紧随其后的是《封神 2》和《哪吒 2》,144 分钟,再次为唐探,136 分钟,都超过了 2 个小时以上。
含娃量最高的《熊出没 · 重启未来》相对正常,但也需 108 分钟,与前几年的 90 多分钟相比明显拉长。
就此现象,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就职于幸福蓝海院线的包晓在一篇专栏里指出:
为了争夺观众,春节档已经成为‘高预算、大制作、大场面’的兵家必争之地,这就需要电影包含强大的演员阵容和震撼的特效镜头,自然就有了更长的篇幅。此外,片头众多的出品公司、片尾列出的日益细分的工种和工作人员名单以及吸引观众持续关注的彩蛋也都增加了时间。
换言之,春节档的制作方,用 IP 做风险控制,用资深导演强背书,再用 " 量大管饱 " 和 " 料足 " 的时长作为卖点来吸引观众,每一步都算得殚精竭虑。
制片方很努力,院线也不敢玩大冒险。
近日,# 于冬恳请影院增加蛟龙行动有效场次 # 上了热搜,于冬是电影《蛟龙行动》制片人、博纳影业董事长。目前蛟龙在春节档的票房排名垫底,低于动画片《熊出没 · 重启未来》。
《蛟龙行动》是 2018 年春节档黑马《红海行动》的续作,又打出 " 中国第一部深海战争电影 " 的旗号。只是上映以来,蛟龙行动的排片率始终保持在 6% — 8% 之间。
因此,于冬认为电影票房不佳,在于排片率低,导致观影人次少,蛟龙的口碑无法进一步发酵。
排片率是某部电影每日放映场次占总场次的比例,能直接反映影院对某部电影的重视程度与信心,并显著影响票房表现。
从某种程度上,排片率是电影市场资源配置的关键:对观众而言,它是选片参考;对片方而言,它是生死战场;对影院而言,它更是一门收益与风险的平衡艺术。
排片率可以量化,根据影片的预售票房、实时票房、上座率、观后评分等因素每日调整,但更多依靠院线的 " 主观博弈 "。
例如,由徐克执导、肖战主演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在预售期间屡破纪录,以 2 亿多元的成绩稳居春节档预售票房榜冠军。然而上映首日排片仅为 16.4%,远在《哪吒 2》(23.4%)、《唐探 1900》(22.6%)和《封神 2》(21.5%)之后,而随后几天更是被降至 10% 以下。
电影院 2025 春节档海报
一方面,是上座率持续不足。自 1 月 28 日春节档正式开启以来,哪吒、唐探黄金场(18:00 — 20:59)上座率始终保持在 50% 以上,而封神 2 与射雕则基本在 40% 上下。
另一方面,是院线不再买账所谓的 " 流量电影 ",它们往往开局惊艳、后继乏力,因此从一开始就有所保留。
至于蛟龙,即便黄金档的上座率保持在 50% 以上,只是无奈强敌环伺,努力也敌不过 " 权衡利弊 "。
一位河南网友发现,随着《哪吒 2》的火爆,其去过的影院排片已从 2 月 2 日的一天 88 场追加到 2 月 3 日的一天 99 场,间隔为 10 分钟或 5 分钟一场。
观众的保守则体现在,他们不仅减少了观影频次,也变得更加有耐心。
社交媒体上,在春节档头三天冲到电影院的,称自己是 " 以身试毒 ",有的甚至花了一天时间,经历 " 马拉松式观影 ",为嗷嗷待哺的围观群众提供了宝贵借鉴。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电影界偏好用 " 票房逆跌 " 来体现单日票房。作品口碑慢慢发酵的过程。逆跌的本意是不降反升,它和增长有所不同,语义里自带 " 逆势上扬 " 的气韵,宣传方认为,这能体现出一部电影口碑慢慢发酵、慢慢好起来的过程。
但换个视角看,逆跌的发生,多少与观影人的习惯改变有关,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追求 " 首发 "" 首映 "" 抢先看 ",而是选择让子弹飞一会儿,追求更多层次的信息反馈和延迟满足。
今年春节档,使用 " 逆跌 " 话术最多的是《哪吒 2》。
图源:@哪吒之魔童闹海微博
如今,它已是当之无愧的春节档大赢家。
它的票房突破 30 亿,位居第一,《唐探 1900》《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分别以 16.73 亿元、8.12 亿元的票房紧随其后,断层明显。
它未来的 " 对手 " 已经是包括自己在内的中国影史榜上前五:《哪吒 1》在 2019 年创下的 50.35 亿票房,随后是《你好,李焕英》54.13 亿、《战狼 2》56.9 亿、《长津湖》57.75 亿。
灯塔的 AI 最新预测,它的票房有望达到 70 亿。猫眼则预测,最快 2 月 9 日,它就将问鼎中国影史票房榜首。
《哪吒 2》的胜利,既是影片本身的胜利,亦是理性消费者的胜利。
理性消费者的画像与新中产颇为一致:他们并不沉迷于单纯的比价逻辑,而更注重产品的性能、服务和口碑。无论是一件衬衫、一款智能家电,还是一部电影。
这或许也是今年春节档留给电影工业新命题,与经典的 " 制造业之问 " 如出一辙:如果这个人已经有了 10 件衬衫,如何说服他买第 11 件?当前中国的电影工业已经达到世界顶尖水平,拥有了宇宙级特效的大片,那么,要如何说服观众走进影院?靠年俗的惯性,还是真正有诚意的动人作品?
参考资料:
1.《2024 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灯塔研究院
2.《春节档电影三问》,包晓
3.《春节档预售破 10 亿,大幕即将开启,谁是华语电影最强 IP?》,澎湃新闻
4.《破 30 亿,哪吒杀疯了》,投资界
5.《专访|《哪吒之魔童闹海》制片人刘文章:起点够高,没有上限》,澎湃新闻
本篇作者 | 和风月半 | 责任编辑 | 徐涛
主编 | 何梦飞 | 图源 | VCG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