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蓝狐

一位听不到声音的脑肿瘤患儿教给我的那些事|医学的温度

一位听不到声音的脑肿瘤患儿教给我的那些事|医学的温度摘要: ...

作为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常常是在指导病人如何开展诊疗,却未曾想,病人的经历,也常常启发我们思考,帮助我们更好地去了解医患关系背后的世界。

微信号:MD8008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还记得有一位叫做小智的患儿,他今年15岁。这是一位脸色有点苍白的孩子,身形消瘦,更显得他眼睛大大的。他带着几分稚嫩,还有几分神气,看起来倒像只有10岁左右的样子。

小智是我2024年8月在华山医院全科规培轮转以来遇到的年龄最小的脑肿瘤患者。因为这个肿瘤,在本该和朋友一起上学长大的年纪,小智却只能躺在病床上。

看到我们,他的眼珠总是滴溜溜地转着,大眼睛透出不解与孤独。静谧的病房里,床边的窗帘被风卷起,我们被风声所吸引,都不由转头望过去。而小智仿佛身处另一个世界,没有任何的动作和表情。

那一天,我拖着心电图小车来到小智的床边,和小智妈妈沟通后,我对着病床上仍然一言不发的小智轻声说道:“小朋友,我现在准备给你做个心电图,不要害怕,妈妈也在旁边的哦。”

小智看看我,没有出声,也没有动作回应。我有些尴尬,把询问的目光投向妈妈,得到眼神示意后,我开始给小智擦酒精,“有点凉哦,小朋友忍一下。”

酒精刚接触皮肤的刹那,我听见了一句含糊不清的“ang”,声音太过低微短促,一时间我没有辨认出来。妈妈急忙接了一句:“没事,是酒精,别怕,儿子。”我这才反应过来,赶忙解释道:“是酒精,稍微忍一下,小朋友。”小智还是没说话,只是扭动着身体。

我以为他害怕,又安慰道:“酒精有点凉,没事的,别害怕。”他依旧没理我。这时候小智的妈妈说:“他听不到。”

随后,她加大声音,靠近小智告诉他不要动,马上就好了。我心里一惊,感到一阵愧疚。原来他听不见!我怎么没想到呢?几乎同时,同情与疑惑也在心中升起。小智到底经历了什么?先天性耳聋?肿瘤并发耳聋?和肿瘤平行地伴有耳聋?

一整天,他的样子都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

后来,在病情交谈中,妈妈是这样对我们说的:“他小时候是能听得见的,我们喊他都是有反应的。好像是1岁多那年吧,因为发烧在我们那儿的小诊所输液。那次过后我们就觉得怪怪的,总感觉他不太爱搭理人,当时我们也没多想。后来越来越觉得不对劲,我儿子只有在我们说话声音很大的时候才能听得到。5岁那年,我们带小智去了医院,竟然查出来是听力障碍。”

原来,他的耳聋并非天生。我也猜测,或许是输液时用了有耳毒性的药物,导致永久性听力损失。

“那他上课能听到吗?”我问。他的妈妈回答:“听不到的,只有很大的声音才能听到。两年前我们带他去医院装了对人工耳蜗,效果还可以,但是小点的声音还是听不到,当然比之前是好多了。”

妈妈继续说道:“他很聪明的,在班里学习成绩一直是中上等,平时在学校也很乖,老师们都特别照顾他。小学的时候我还能辅导辅导他,现在八年级了,我也没法辅导了。”

小智妈妈不到40岁,看起来还很年轻,穿着也很整洁,一个人在医院陪伴孩子。令人奇怪的是,她似乎有时不能理解我们的意思,比如让她去买一样东西,她竟不知道怎么用手机下单。

有一次,我的老师让她用拼音打字,她说:“我拼音不太会,字也不太会写,我只上到小学三年级。”这再一次出乎了我的意料。她又是如何独自带着孩子来上海就医,找到这家知名医院的神经外科专家,还负担起不菲的医疗费用?

我的遐思还在脑中盘旋,没有答案,也不忍心去向她询问更多。

小智的床头柜上是一大桶黑色的糖浆,他的妈妈说,那是用甘蔗熬的,孩子胃口不好时还能吃几口,“有营养”。虽然她的说法看起来没什么道理,但一想到那是她对孩子的爱,只要食物是安全的,医生也就默许了她的做法。

后面的日子里,我和小智逐渐熟悉起来。他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平时喜欢看书,什么书都爱看。他说他想读书,想上大学,说他以前爱踢球,希望以后能参加足球社团。他很瘦,眼睛里全是真诚的期盼。下意识地,我闪躲了目光。

后来,某天早上查房,我们到小智病房的时候,遇到了神经外科的医生正在谈话,小智妈妈的脸色很是凝重,抓着医生的袖子一遍遍地问:“真的没有手术机会了吗?医生,救救我儿子啊。”神经外科医生说:“小智妈妈,手术暂时没办法动,不过我们在脑脊液中找到了靶点,后面可以针对性化疗。”

之后几天,小智妈妈又来了办公室好几次,还是反反复复抓着每一个医生问:“我儿子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啊,有没有机会啊?后面怎么办啊?”每一次小智妈妈转身失落的背影都使我心里一揪。日常巡视路过病房的时候,我总不经意间来到小智所在的病房面前。站在病房门口,隔着几米远,我经常能看见小智妈妈给孩子打开饭盒。他们俩几乎不交谈,世界很安静,但二人的眼神里却又说尽了一切。

小智的妈妈告诉我们,他们生活在东南沿海的山区。和大多数人一样,他们勤勤恳恳,攒钱盖了房子,买了车。花了不少钱给小智装了人工耳蜗后,本以为日子会越来越好,幸福终于眷顾了他们家庭,却没曾想到命运又给了他们当头一棒。

她说:“孩子这次生病,我们那边的医院说要到上海才能治,我什么也顾不上,就自己带着他过来,什么都不懂,运气好,遇到好心人,就给我带来了这里,又遇到好医生……”

她又说:“为了孩子看病,家里已经向亲戚们借了二十来万了,后面还有很多需要花钱的地方,又不可能不治了,一想到手术不能做了真的非常难过,希望真的就是很渺茫了。”

因为不能手术,小智还是出院了。这个男孩,他好不容易听到了些许声音,命运却没打算给他更多的时间去聆听这个世界。出院那天,我见到了孩子的爸爸和舅舅,或许是不想让小智看出他们心里难受,一家人看起来也还算平静,但我知道,他们的内心早已被失落填满。

我也不知道,将来还能否得到他的消息,但他和妈妈的样子一直在我心头萦绕。在成为规培医生以来,我数次想用文字记录的这个病例,虽思绪万千,却皆滞涩于笔尖。这种滞涩感似乎也贯穿在住院期间的每一次互动中,似乎有什么挡在我们之间,让我们身处在同一个世界,却又始终隔岸相望。这种感觉,不仅源自小智的听不清的耳朵和小智妈妈不会打字的手,也源自一些更深的东西。

我也感慨于小智家庭的力量,他们用尽全力在极夜中守护彼此,等待曙光,不放弃,不抛弃。这种坚韧而善良的品质没有被命运一层又一层的苦难磨灭,反而打磨得更加熠熠生辉。而这一切,都让我无时不在思考,我们还可以为小智做些什么?我们还可以为小智妈妈做些什么?我们还可以为更遥远的、更多的小智和小智妈妈做些什么?

我由衷地感谢与小智的相遇,他无声地用瘦弱但坚韧的身影向我打开了疾病以外的世界。

他仿佛在说:再艰难灰暗的时刻,家人的爱也会带来力量;他仿佛在说:除了疾病本身,作为医生更要把病人作为整体来看;他仿佛在说,尽管在同一个空间,患者的世界医生不一定能懂;他仿佛在说:我们仍需要更加努力,才能真正生活在同一个世界。

(澎湃新闻记者 陈斯斯 整理修改 )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