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蓝狐

九旬夏阳呈现“老树新枝”,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双展同开

九旬夏阳呈现“老树新枝”,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双展同开摘要: ...

2025年农历新年前,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中国当代艺术馆藏系列展”推出两个展览——艺术家夏阳的个展“老树新枝”,以及呈现16位/组艺术家的群展“从前”。

微信号:MD80084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老树新枝”源自90多岁的知名艺术家夏阳捐赠的130件重要当代艺术作品;“从前”聚焦于在上海创作与生活的艺术家,他们透过多样的创作语言讲述了在同一个地方不同的时间的故事,这既是悠长的记忆,也是生命与意识的延绵。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呈现艺术家夏阳作品收藏展——“老树新枝”展览现场

“老树新枝”:夏阳充满生命力的艺术表达

据悉,93岁的艺术家夏阳此次捐赠作品涵盖了其自上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重要作品,包括艺术家最具代表性的“毛毛人”“狮子”系列铜雕,其集中创作于1960、1990年代的丙烯绘画、纸本彩墨作品以及部分手稿。此外,夏阳还捐赠了其同时代友人们的同期作品,展现了中国当代艺术在上个世纪下半叶丰富多姿的全景。

夏阳在“中国当代艺术馆藏系列展 老树新枝——夏阳画展”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25年

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夏阳成长自书香世家,在中国文化及审美的浸润下自然地走上绘画道路。1949年,他前往中国台湾,跟随“决澜社”前成员李仲生学习绘画。出于对台籍画家保守风气的不满,夏阳与同画室的七位同学共同组建了当地最早主张变革的现代艺术小组之一“东方画会”,并以防空洞为据点作画或集会讨论。

1957年,他们自行筹办了首个与西班牙画家的联展,以实验性的抽象风格向彼时印象主义主导的台湾西洋画坛发起挑战。夏阳作为代表起草了画会宣言《我们的话》,其中阐明了他反对“艺术大众化”,支持“大众艺术化”,力图拓宽观众视野与多元艺术接受范畴的立场。抽象绘画的势头在当时愈演愈烈,并将与同时期发展的现代诗运动合谋,在六十年代掀起更全面的文化现代化风潮。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呈现艺术家夏阳作品收藏展——“老树新枝”展览现场

31岁时,夏阳动身赴巴黎和纽约生活。此后,他逐渐偏离了原先结合书写字符的神秘主义抽象画法,转而在关注存在主义和主体经验的命题。他尝试着用快速堆叠的笔触构成人形,传递着一种不稳定的内在状态,这即为夏阳标志性“毛毛人”符号的最初形态。

“1964年刚到巴黎时,我在展览中看到弗朗西斯·培根的作品,感到很过瘾。有人说,我的作品有受到培根的影响,我最初并不那么认为。”夏阳说,“但后来再看,我觉得对。”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呈现艺术家夏阳作品收藏展——“老树新枝”展览现场

到了1980年代末,从纽约回到中国台北生活的夏阳在一次修理破损吹风机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里面的铁片部件几经剪切扭动后,生成的造型十分灵动。他遂找来铁片、铜片、剪铁钳等材料和工具进一步探索这种工艺。在半游戏半实验的实践中,逐渐摸索出将金属的裁剪、镂空、扭转等手法发展为雕塑造型语言的方式,以这些“毛毛人”雕塑极大地丰富了这一标志性艺术符号的造型世界。

夏阳的创作以绘画和雕刻为主,他善于从具体的事物中超拔出来,赋予题材形而上思考与体味,这也是其作品隐秘的主题。其以西画为体照相写实作品,在动与静、永恒存在和瞬间幻灭的对抗中呈现对于时空的思考和生活的调侃。他常常消解传奇中过于严肃与悲情的一面,把沉重转化为轻松和幽默,让人在会心一笑之后,一种潜藏思考方才真正显山露水。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呈现艺术家夏阳作品收藏展——“老树新枝”展览现场

2022年,“丁立人、夏阳双人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十周年特别展”展出了夏阳艺术生涯中各个阶段的代表作,全面且系统地诠释了艺术家流动的生命经验,和交融古今东西的艺术语言。两年后,夏阳决定将自己与友人的130件作品捐赠给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他表示:“我的作品能够被纳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馆藏,这是理想的归宿。我深感荣幸,也希望我的作品能激发更广泛的观众思考,并启发更多年轻人的创作灵感!”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表示:“夏阳先生的捐赠是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发展的极大支持,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观看和反思中国当代艺术的视角。如何建构自己的视觉语言和视觉叙事?这些艺术家早年创作让我们看到作品发生和生长的土壤,看到民间叙事和当代生活之间的张力,它们将在PSA的馆藏系统内串联起一条独特的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之路。”

“从前”关注上海艺术家创作

“中国当代艺术馆藏系列展:从前”展出了余友涵、李山、胡项城、周啸虎、周铁海、陆春生、杨振中、杨福东、徐震、张鼎、殷漪、鸟头、张小船、崔洁、林科、胡为一的作品,表现了隐匿的个体与城市的羁绊,空间在此不再有稳定的坐标,更像是一个精神性的地理概念。

“中国当代艺术馆藏系列展:从前”展览现场

这些根深于上海的艺术家,或是生于斯长于斯,或是年少求学从此定居于此,无论他们来自何方,他们的命运都与上海这座城市的变化紧密相连,他们经过充满希望的千禧年,拥抱全球化的上海世博会,又在多极的世界格局中禹步前行。这些身居上海的艺术家从不以群像标榜,他们以艺术的敏锐传递着生命个体于此之中的困惑与迷茫,并示范着对于理想的执着与坚守。

“中国当代艺术馆藏系列展:从前”展览作品

展览中,余友涵、李山、胡项城也曾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过个展。其中余友涵(1943-2023)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曾执教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余友涵学习西方现代绘画创作技巧,尝试用于表达中国深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代表作包括“圆”系列、“啊,我们”系列等。

展览现场,余友涵作品

展览展出的是其创作于2016年的《大药丸》,这在余友涵的抽象绘画中十分独特,他极少为抽象作品赋予具象的标题,“药丸”中央醒目的几何图形在其抽象画作中也是少见的符号烙印。这种对抽象的破坏令人回想起他在上世纪90年代创作波普绘画作品时的率性自如。稀释纯粹,吸纳杂音,“圆”意味着循环、贯通、融合,余友涵的“圆”未必在画面之中,也可能在画面之外。

展览现场,李山作品

李山的《阅读系列》关注阅读的过程中难免出现漏读、误读或错读,对李山而言,这其实是最具有魅力和最具有意义的事件,如果将它关联到生命的阅读行为,这就可以催生对于生命的新解和另类艺术的创造。展出的作品,看似生物学家实验前的一件发想草图,一种未完成的画面状态,记录了艺术家思想的痕迹,铺陈了冲突的元素和矛盾的语感,事实上,它可以视作为李山将其生物艺术中“生命等价,生物大同”的概念注入到平面绘画的体现。

展览现场,右为胡项城作品。

胡项城的布面综合材料《魔法师》看似只是混沌的黄色画面上,一个不规则的椭圆与五根横竖的粗壮线条形成了一个特别的构造。事实上,这更是艺术家在画面上探索的未知世界。

展览现场

据悉,PSA的“馆藏系列展”将伴随其收藏的生长而徐徐展开,挖掘艺术史中隐秘而鲜活的个案,同时也让各式各样的思考与实践在此相聚。此外在当代艺术博物馆一楼“dododo书店”的一个蛇年主题小展,充满了中国蛇年的气氛。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4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