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蓝狐工商代办

原研药在哪里还可以买到?

原研药在哪里还可以买到?摘要: ...

界面新闻记者 | 黄华

微信号:MD80084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界面新闻编辑 | 谢欣

随着第十批国家药品集采结果的出炉,原研药在国内的供给情况再次引发舆论关注,有大量舆论声音认为,这意味着原研药将“退出”国内公立医院系统。

不过在实际上,单把几批药品集采中原研药未中标就等同于原研药“退出”国内公立医院,尚有失偏颇。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国家药品集采的持续推进,大批集采未中标的原研药在公立医院市场份额的确出现了显著下滑。

但与此同时,原研药在国内并没有消失。当公立医院难以再成为原研药的销售出口时,包括电商、高端私立医院、商保、零售药店等在内的渠道承接了这会对原研药的需求。在新旧渠道交替之间,国内的医药市场正在迎来改变。

原研药没有消失

自第十批国家药品集采结束起,原研药问题再次被关注。在前述第十批集采中,有50多个产品降幅超90%,最终没有一家外企有产品中标,由此也导致了“原研药退出公立医院”的声浪持续至今。

需要说明的是,就制度设计而言,集采从未堵死原研药。

尽管跨国药企因为种种原因在集采中丢标,也不意味这类产品不能进入公立医院销售——按照规定,集采的份额只占医院用药的70%-80%,医院仍有剩余20%-30%的空间进行自我选择,并不受集采结果限制。理论上,药品只要在当地还处于挂网状态,医院就可以依据需求采购药品。

如果原研药没有进院,实际是集采+医院选择的结果。在目前的医疗环境中,医院要承担多方压力,其中包括控费、考核、反腐等等,这些都有可能迫使医院做出“一刀切”的决定,最终对于普通患者而言,较难在公立医院中获得原研药。

但是,通过在国内多年的临床使用,原研药已经获得了较好的口碑。在公立医院难开原研药的现状下,患者需要寻找新方式购买原研药。而诸多渠道之中,电商是增量较为明显的渠道。

从产品个案来看,据界面新闻记者从第三方数据公司了解,拜耳公司知名糖尿病治疗药物——拜唐苹在电商上形成较大销售规模的时间是在2020年之后,而从2020年至今,拜唐苹在电商渠道上的年销售规模一度从3000万元快速突破至6000万元,且2023年至今保持着年销售额约5000万元的水平。

而目前,这一产品在电商上的平均单价是10元/盒。相比之下,2020年的第二批国家药品集采中,拜唐苹报出了0.18元/片的低价,从61.29元一盒直降至5.42元一盒。此后在2022年江西的集采续约中,拜唐苹的中标价为7.51元/盒/30片,相当于每片0.25元,该价格也是拜唐苹的全国最低接续价。

另外,据第三方数据公司统计,拜唐苹目前在国内的年销售规模依旧能达到10亿元水平。虽然这远远比不上产品在集采前的销售规模,但可以看出,基于国内的庞大人口基数,原研药在国内的市场规模依然不容小觑。

同时,跨国药企和电商的合作并非是近期的新鲜事,伴随着互联网药品交易资格证的发放,此类合作可追溯至集采之前,且延续至今。

例如,2015年初,跨国药企中美史克上线天猫官方旗舰店,成为国内首家开设自营电子商务渠道的跨国药企;2018年,拜耳宣布与京东大药房签订战略框架协议,合作包括建设官方旗舰店、精准营销、患者教育、公益项目等等,通过前述合作,拜耳健康消费品在京东平台上开设了官方旗舰店。

而类似的跨国药企与电商平台的合作,在集采开始后就如雨后春笋陆续出现,目前几乎已成为集采后原研药的一种常规销售模式。

而随着跨国药企和电商合作的日益推进,一些更新的合作形式也产生了。例如,2020年10月卫材中国和京东健康成立了合资公司——京颐卫享,提供阿尔茨海默病的全病程管理服务。2021年4 月,阿里健康联合阿斯利康、赛诺菲、拜耳、优时比等知名药企组建了“天猫好药联盟”,阿里健康负责向联盟药企提供天猫好药IP流量、药企数字化营销、用药服务、药品次日达物流、慈善赠药这五项平台服务。

此外,外资药企也会选择将集采未中标的原研药交给一些中国合作方来销售,以优化成本和效率。如赛诺菲与上海医药、罗氏与百洋医药等。通过这种方式,一些具有品牌效应的原研药在更有规模优势的国内企业中得以继续销售。

转战三大院外市场

而另一方面,电商、零售药店、高端私立医院作为三大院外市场,也是原研药从公立医院离开后的必争之地。

以医药电商为例,据京东健康医药业务部相关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介绍,京东健康目前正在推进“原研药专区”,希望能为需要原研药的用户提供购买途径;就目前情况而言,存在用户不知道何为原研药、也不了解如何购买原研药的情况。

事实上,京东健康近年在不断加强和原研药企的合作。此前,在2024年11月的进博会上,京东健康就宣布和欧加隆、梯瓦、默沙东、赫力昂、辉瑞、雅培、欧姆龙等公司进一步深化合作。前述人士透露,原研药企和电商的合作需要非常细致的准备工作,在原研药企的产品在电商平台上线之前,往往需要较长的准备周期,可能会有一年多。

另外,对于电商而言,原研药的生意并不容易。前述京东健康医药业务部相关人士表示,“原研药”实则是个“圈内人”的概念,公众并不熟悉,更多人过去曾接触到的概念可能是“进口药”,由此,在实际的电商选购场景中,要准确找到自己疾病所需的原研药就更困难,因此,在原研药外溢到电商的时期里,首先就需要大量的市场教育。

不过,在近期的舆论之中,原研药在电商平台上的关注度显然与日俱增。据京东健康平台数据,自2024年12月起,京东健康用户在平台上搜索原研药产品的情况开始增加,每周都呈现环比上涨的趋势中。

此外,零售药店一直是跨国药企重要的院外市场。以全球首款销售额破百亿美元的“昔日药王”——辉瑞立普妥为例,据米内网数据,该产品在2021年中国城市实体药店终端,立普妥的销售额超过18亿元。

另据跨国药企安斯泰来于官网发布的自家“院外突围史”,第三批国采后,其原研产品盐酸坦索罗辛缓释胶囊(商品名:哈乐)销售规模、公立医疗机构销售额均大幅下滑,为了自救,公司与百洋医药进行零售渠道战略合作,使得产品在零售端的销量自60万盒增长十几倍,药店覆盖数量从2000家增至12万家以上。前述过程也体现了跨国药企在经历集采后对于零售市场的重视程度。

不过,在电商和零售药店发展原研药业务之际,一个需要注意的变化在于,2023年11月,国内开始启动试点互联网药店医保支付工作——以上海为例,参保市民在饿了么、美团平台下单带有“医保”字样的非处方(OTC)药品,可通过医保个人账户支付药品费用,这样的变化意味着,监管部门可以从支付端进一步管控医保资金的使用,而在短期内,它也可以让参保居民通过医保个人账户购买一些品牌的OTC药物,比如芬必得(布洛芬缓释胶囊)。

除了电商和零售药店,高端医疗机构也在争取原研药市场。不过,比起电商依靠平台销售原研药产品相比,高端医疗机构则是依靠原研药来吸引患者就医。以最近的流感季为例,诸多高端医疗都纷纷表示自家可提供原研药。例如,上海和睦家长宁院区就在社交媒体上明确表示“上海和睦家提供多种原研药”,包括罗氏芬、拜复乐、速福达、达菲、达喜等等。

另据百汇医疗方面介绍,针对近期高发的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该机构也为患者准备了常见进口原研药物,包括达菲、速福达、泛捷复、希刻劳、罗氏芬、可乐必妥、拜复乐、希舒美等等;目前,其医保资质正在申请中,预计近期会被纳入,目前只有商保和自费。

助推中高端医疗险

另外,当公立医院不再容易处方原研药产品后,商业保险的发展也受到了影响。也就是,从趋势上看,出于对使用原研药的需求,中高端医疗险的需求在增加。

一位华东地区的保险经纪人向界面新闻记者介绍,医疗险之中,百万医疗险和中高端医疗险是近年来被咨询较多的产品,但在原研药焦虑之中,中高端医疗险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产品。

他解释称,百万医疗险通常覆盖的是国内普通医院、普通门诊之内超出医保部分的报销,因此在公立医疗体系无法轻易获得原研药之后,这部分保险只是解决了医疗费用问题,但没有解决医疗资源问题;作为对比,中高端医疗险原本就覆盖三甲医院特需部、国际部、高端私立医院的服务,在此类场景中容易获得原研药,并且一些平价中端医疗险的费用相对较低。

不过,界面新闻此前曾报道,千元级中高端医疗险未必能轻易撬动中产市场。究其原因,除了现有的中高端医疗险市场存在诸如服务质量不稳定、服务内容比较单一、服务范围有限等问题之外,高端医疗险属于微利市场,其利润率明显低于百万医疗险,这也导致了中高端医疗险的长期发展面临考验。

行业环境方面,公众的看病用药问题已经遇到了新的矛盾,一方面,国内近些年持续深化医疗改革,医保控费、集采、按病组(DRG)和病种分值(DIP)付费等政策不断推进,但另一方面,来自国内外的创新药械产品不断获批上市,由此就需要新的解决方案。

在这一阶段中,百万医疗险、惠民保等产品逐步被接受,在前述产品之后,千元以上的中高端医疗险也逐步被推广。政策方面,在2024年中发布《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之后,商业保险在国内的发展又再度受到关注。

另据国家金融监管局披露的数据,2024年前11个月,国内健康险保费规模为9220亿元,若是按照月平均保费预测,2024年的健康险保费规模将超过万亿元。不过,在这万亿元高点之际,国内原研药市场的变化究竟能给商业保险发展带来何种影响,目前还不够清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7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