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蓝狐工商代办

哪部清史剧里的康熙最接近史实?

哪部清史剧里的康熙最接近史实?摘要: ...

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擒鳌拜、定三藩、收台澎、拒沙俄、平准部、下江南、不加赋……然而当康熙垂垂老矣,面对“九王夺嫡”的激烈宫斗,他是何心境?最后结果是否在他的设计之中?众多影视剧中,哪一个康熙的形象最接近史实?澎湃问吧邀请文史研习者汪恒,一起聊聊“顶流”皇帝康熙的晚年。

微信号:MD8008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点击图片即可提问

在位六十一年

@林枞晚:康熙皇帝14岁擒鳌拜上位,当时是否顺利?

汪恒:擒鳌拜看上去有些玩闹,作为权臣,鳌拜也不算一个特别凶悍的对手,不过,康熙上位仍然是费了一些周折。主要不在于鳌拜这个人,在于他面对的辅政大臣体制,是上三旗非宗室大臣联合起来控制皇权的一套机制。他通过分化索尼、等待辅政集团内斗、打击鳌拜、争取太皇太后支持等很多手段,才最后实现上位。

@午夜南瓜会变马车:康熙的作息规律是怎样的?他的作息和他处理政务的效率有关系吗?

汪恒:基于起居注等档案,康熙皇帝的生活作息,总体来说,是比较规律的。春秋季节五六点,冬季六七点就开始处理政务了,每天的安排充实而规律,加上他常年有行猎和行围的习惯,对他保持健康和精力是有作用的。不过,皇太极这一支可能有遗传性的高血压问题,加上北族的饮食习惯,对他晚年的状况有不小的负面影响。

@代码再敲也看不懂:到了康熙晚年,官场腐败、社会矛盾这些问题都冒出来了,他有没有过一些鲜为人知的、关于改革尝试或者政策调整的想法?就算最后没完全落实下来,应该也会有些记载吧。

汪恒:我个人的感觉是这样,康熙时期的社会矛盾,还没有暴露到特别明显的程度,而且康熙自己有一种比较强烈的自信,也限制了他的反思。不过,具体到一些方面,例如财政亏空问题,他其实是有一定认识的,但对他来说,这是缓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一种妥协,也是军事开支过大、财政收入没跟上来的必然结果,就算是知道问题,也没有决心下重手。后面雍正虽然背了烂摊子,但所受牵制反倒较少,所以倒是可以大刀阔斧一些。

九王夺嫡

@西瓜可乐味:康熙在晚年时,有没有对自己早年的一些决策表现出明显的悔意?

汪恒:我感觉总体来说还是比较自信的,有些事情也没有后人看得清楚。不过立储的问题上,他应该还是有一些郁闷和后悔,在两废太子的诏书等很多地方都有体现。施政的其他方面,可能内心有所反思,但是外在的体现不是很明显。

@纸袋玫瑰:在九王夺嫡中,康熙有没有暗中属意的皇子,但因某些原因最终没有让其继位?

汪恒:我倾向于认为,康熙六十一年的时候,他还没有最后做出决断,如果他再能活三到五年,也许十四的机会会更大一些。

@小兔兔:康熙晚年是否刻意打击权臣为雍正铺路?

汪恒:我感觉是不明显的。主要是他去世具有一定突然性,可以说还没做出立储的最后决断。但是之前确实也有打击权臣的手段,主要是清除太子集团的影响,保持自己的绝对控盘。在客观上确实也发挥了为后来者铺路的效果。

《步步惊心》剧照,演绎九子夺嫡

正史、野史与文学

@伊蕾娜的成公之旅:如何看待野史与正史所交叉讨论的历史事件?

汪恒:我的感觉是这样,野史之野,是相对正史的范围和体例局限而言,不见得一定史料价值低。对历史研究而言,以明清为例,充分吸收私家笔记这样的野史素材,不仅是为了丰富内容活跃行文,很多时候可以说是解决问题的必需途径。

@伊蕾娜的成公之旅:历史上真实的康熙大帝真的像二月河小说那样的吗?

汪恒:二月河先生的作品,对于传播康熙的大众影响力,有很大的作用。当然,文学作品可以演绎,可以创作,也可以偏重于人物的某一个方面,或是根据作者个人喜好来评价褒贬。我的感觉,二月河笔下的康熙,形象是鲜明的,但内容不够丰富,在九王夺嫡之外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分析阐述不够透彻,当然,这是研究的标准,不一定适用于文学。

@澎湃网友JVjiyq:您觉得《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少年天子》《康熙大帝》《孝庄秘史》等多部影视剧中,哪一个康熙的形象最接近史实?

汪恒:我个人觉得,相对而言《雍正王朝》里的康熙感觉更对一些。当然具体情节还是做了不少改编。

《圣人的迟暮:康熙晚年的帝国变局》,作者:汪恒,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4年10月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