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在一个低诚信的水位,人们最终只能去选择一种底线式的、无情冷酷的模式,至少这足够公平。
撰文丨青柳
这几天,包括澳门科技大学、澳门理工大学等在内的 4 所澳门高校,纷纷跟进此前澳门大学宣布的措施,在 2025/2026 学年,不再招收内地非高考学生。
原因很简单,因为发现考生作弊。
2024 年 11 月 18 日,澳门司法警察局召开发布会,称有澳门高校早前接获香港考试及评核局通知,怀疑有学生利用香港的不实学历报读澳门高校学士学位课程。
经调查,共发现 24 名已成功入读的内地学生相关申请学历存在不真实情况,怀疑涉及伪造文件行为。涉案学生中 20 人已逃离澳门,其余 4 人被拘捕。
香港的情形也不遑多让,同样发现多起作弊。
2024 年 5 月,香港大学经管学院被曝有硕士生以假学历入学,经调查一个多月后,校方曾表示已发现有大约 30 多名学生提交假学历文件,或会涉及 80 至 100 名学生。
2024 年 10 月 17 日,香港中文大学亦公布,当年 5 月起翻查近 5 年所有非本地生的申请个案,发现一宗疑似虚假学历案例;该校在 2024 学年招生时,已堵截 10 宗怀疑造假案例,均已报警。
而从媒体的报道看,这些事是迟早要发生的,在业界算不上什么秘密。
01
如今在留学中介市场上,存在着所谓 " 保录取 " 项目。
从名字也能看得出来,这个项目大概不会这么老实——任何一个有淘汰率的选拔,只要敢说 " 保录取 ",只怕内里都有门道。
也确实是如此,这些中介机构作假的手法可谓五花八门。
雅思、托福证书,直接 P;疫情后,托福推出了家考,那么就找人代考;各种国际课程的分数,买通国内国际学校,出一份假的;申请作品集,可以直接找人代劳;一些学校的线上面试,也可以代考;至于什么推荐信、校外活动云云,这就更不在话下了。
总之,申请学校所需要的一切,这些中介机构都可以 " 搞定 "。
图 / 图虫创意
说实话,这些在留学圈内大概也不是什么秘密。那些家长、考生,也很难说是都不知情的。这些所谓的 " 保录取 ",单个项目费用少则四五十万元,多则超过百万元。
很难想象,这些学生、家长,对于这种百万元的支出会毫无怀疑。不排除有心大的考生、家长,真的如留学机构所宣传的那样," 全程连邮箱都不用点开 "。但在如此重要的人生事项上,真的是完全放任、毫不关心,也很难让人信服。
如今,这些早就被玩坏的材料作假,终于迎来了付出代价的时刻。
02
这些诚信要求,或许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个道德问题。哪怕不遵守,也没什么太大的代价。
现在看来,恐怕并不是这样。且不说退学、处分,在香港、澳门的多起案例中,警方介入都已经成为常态。
根据法律人士介绍,这是因为香港有相对应的法律条文,即《刑事罪行条例》中的 " 使用虚假文书罪 ",任何人制作或使用虚假文书(包括证明学生成绩的相关文书),最高会被判处 14 年监禁。
也已经有学生因为作假而入狱。2024 年 10 月 17 日,24 岁的吴某因 " 为取得入境证而安排作出虚假陈述 " 的罪名,在香港东区裁判法院被判入狱 17 个星期,并被遣返内地,该名学生正是提交了虚假的康奈尔大学官方成绩单和毕业证书。
而除了入学之外,各种学术诚信的处分也已经越来越严重。比如前两天浙江大学一女生用 AI 学术造假,而被麻省理工退学。她自己也回应,她运用 GPT 修改了部分用户的访谈内容。
图 / 图虫创意
越来越多的这些案例,希望能让留学生们清醒——这些所谓 " 默认你诚实 " 的审核机制,千万别老想着钻空子,一旦这些看似慈眉善目的学校较起真来,结果可能是毁灭性的。
而另一个后果或许也让人很意外,一些学校(就像这一次的澳门高校)开始宣布 " 不再招收内地非高考学生 "。
毋庸讳言,一些学生选择留学,就是为了逃避高考——不用去卷千军万马的考试,可以通过更多元的能力考查,以及部分 " 钞能力 ",直接上顶尖名校。
现在,机制已经玩坏了,这条路很有可能会被堵上。
03
这些学校也开始认可中国内地的高考,这或许也是一种形式的 " 高考崇拜 "。
" 高考崇拜 " 如今已经很常见,比如常见的 " 第一学历 ",就是一种高考崇拜——人们只认可高考后的成绩。
这种崇拜,当然一方面来自于高考本身的 " 宏大 " ——在中国,作为全民参与的大学入学考试,其地位无可取代。
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人们认为它是公平的,无论高考的分数差异,至少高考的试卷保密、考场纪律云云,在国家强制力的加持之下,毫无疑问是当前国内各种考试里首屈一指的。
图 / 图虫创意
至于其他的考试,恐怕都达不到这种公信力。自主招生," 学校自己出题能靠谱吗 ";保研夏令营," 保研的水分,懂的都懂 ";哪怕是考研," 那面试恐怕也有门道啊 "。类似的想法,恐怕不少人心里都有,当然这些想法也都有些道理。
而现如今,这些名校也再次强调了 " 非高考生不取 ",恐怕也是再次强化了 " 高考崇拜 ",当然,也可能顺便助长了一些 " 留学生很水 " 的印象—— " 看来还是经历过高考的,才有真本事,这些学校不也这么看吗?"
这未必是准确的,高考的一整套机制也很难说是完美。就像这几天上了热搜的深圳小学数学考卷,据专家分析就是为了适应现在情景化和生活化的出题方向,配合现在应试教育的选拔模式。
不过,即便再多不满,现阶段恐怕更多的人也只有忍着,不然呢?没有高考,你还能找到多少公平的机会?和别人拼 " 保录取 " 吗?
04
当然,从长远看这是不是一个好现象恐怕还有待讨论。
某种程度上," 高考崇拜 " 封闭了很多教育改革的可能,在制造无数又卷又累的童年,让许许多多的家长、学生心力交瘁。那些美好的话语,因材施教、各展所长、综合素质云云,都无从谈起了。
但这又能怪谁呢?在一个低诚信的水位,人们最终只能去选择一种底线式的、无情冷酷的模式,至少这足够公平。
这多少让人有点难过。
反复强化的 " 高考崇拜 ",其实也意味着某种失败——一种依赖于信任、更加多元的选拔机制,终究还是没能完全建立起来:" 钻空子 " 的太多,最终连带着这一整张机制都消失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