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教授在演讲中提到一个概念——绩优主义,认为“绩优主义”本是好事,但发挥到极致就走向“老鼠赛跑”,成为人们焦虑、“内卷”的一个重要原因,引发热议。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所谓“绩优主义”,或被称为“优绩主义”,是西方学者提出的概念,大意指一个人才能越高、学习工作越努力,获得的外在回报就应当越大,即“能力+努力=成功”。这些年之所以屡屡成为国内舆论讨论焦点,就在于许多人认为中国一直有较强的“优绩主义”传统。
如何看待所谓“优绩主义”?它和焦虑、“内卷”又有怎样的关系?需要我们理性辨析一番。
倘若把“优绩主义”定义为对奋斗的崇尚、对卓越的追求、对勤奋的肯定,那显然,这非但不是问题,而恰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比如在制造业领域,中国工人的勤劳在世界范围有口皆碑。今天的中国,有扎根车间40多年钻研技术,从普通焊接工成长为“大国工匠”的工人;有在13年间行走33万公里,连年无差评,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的快递小哥;有生长在农村,靠天赋和努力成为奥运冠军的运动员……既然“英雄不问出处”,每个人都有相对平等的成功机会,那么拼搏奋斗的价值就尤为凸显。
这个意义上,为个人发展和民族进步而拼搏、进取,正是我们国家能有如此成就、民众能有美好生活的根本动力所在。
话分两头,“优绩主义”关键看怎么定义“绩”,如何评判“优”。一旦用一把尺子量人,把“成功”物化或狭隘化,问题就出现了。比如在教育领域,“唯分数论”的评价机制,就忽视了孩子考试之外的才能和禀赋、人格及心理健康的涵养,由此也导致家长的普遍焦虑。再比如,地方发展中,片面追求单一指标,不顾地区实际一哄而上,造成产业规划同质化;在市场竞争中,搞“内卷式”价格战,忽视创新与品质,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不利于长远发展。
在这个意义上,让成功的评价标准更多元一些,少一些过于功利化的追求,我们的社会氛围就能更健康一些,大家也能更轻松一些。
应该看到,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对社会形态和人们生活状态都带来一些影响,再加上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竞争更加激烈,大家身心压力更大,难免会有人对“努力就有收获、就能成功”的逻辑产生了失望、怀疑,甚至有些人出现焦虑倦怠等情绪。但一时的情绪,并不意味着稳定的价值观。相信很少有人因此而去消解奋斗的价值,去否定拼搏的人生。
我们应该始终坚信的是,不管是国家好、民族好还是个人好,都建立在点点滴滴的付出与努力之上。而我们更应期待的是,无论是政策措施、还是舆论环境,能够给予每一名勇敢前行的劳动者以最大的支持、最大的包容、最有力的保障。
前行路上,我们无惧崎岖颠簸,只要并肩前行,哪有到达不了的远方!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