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维坦》(Leviathan)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英]托马斯·霍布斯 著,段保良 译,东方出版中心·象形文字,2025年1月
《利维坦》是英国政治哲学家霍布斯的代表作,也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全书以社会契约论为核心,探讨了国家的起源、权力的本质以及社会秩序的基础。他从“自然状态”的假设出发,描绘了一个没有法律和权威的社会中,人类彼此竞争、冲突和不安的状态,提出“人对人是狼”的著名观点。他认为,为了摆脱这种混乱,人们必须通过契约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主权者——“利维坦”,以确保和平与安全。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启蒙时代和现代政治理论的重要思想资源。
《机器人如何写作》(Literary Theory for Robots: How Computers Learned to Write)
[美]丹尼斯·伊·特南 著,耿弘明 译,东方出版中心·象形文字,2025年4月
《机器人如何写作》揭示了现代机器智能的历史。从中世纪哲学到好莱坞虚构工厂,前微软工程师、比较文学教授丹尼斯·伊·特南深入探讨了文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汇。特南以富有创意和机智的笔触提醒我们,不要将技术表达的智能误解为具备自我思考或行动能力的存在。通过回顾拼写检查器和语法修正工具等智能工具的历史,他强调这些工具的自动化并未赋予它们生命,而是人类长期合作的成果。本书将促使我们从劳动历史的视角审视人工智能,庆祝作家与工程师之间的紧密合作。
《疼痛现象学》(The Phenomenology of Pain)
[立陶宛]索利乌斯·吉尼萨斯 著,尹汛文 译,东方出版中心,2025年1月
本书开创性、系统性和启发性地开启了现象学与认知科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之间的对话。作者认为,如果不纳入现象学方法,仅靠科学无法阐明疼痛经验的本质;作者从现象学角度提出了一个新颖的疼痛概念:疼痛是一种具有特定的经验性特征的厌恶性身体感觉,无论是作为感受-感觉还是情感,疼痛只能在原初的第一手经验中得到。在本书中,作者详细阐述了现象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论原则,从而对疼痛经验的基本结构进行了现象学的澄清,并对现象学与内省主义的共同融合提出了质疑。在此过程中,作者分析了疼痛解离综合征,重点阐述了慢性疼痛经验的去人格化和再人格化本质,并证明了躯体化和心理化在疼痛经验中的作用。至此,他将胡塞尔现象学推向了一个胡塞尔自己也没有明确指出的方向。
《哲学叙事:中国与西方》
陈嘉明 著,东方出版中心,2025年1月
作者认为,中国存在着一种与西方不同的哲学,中国哲学的成因与发展有着与西方哲学不同的背景,其特殊性表现在以求“善”的、教化的思想为鹄的,且具有与西方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不同的形态。在此基础上,作者站在比较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中西哲学在思维方式、叙事方式等方面的特点,涉及新儒家、知识论、元哲学、中国哲学现代化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对中国哲学有充分透析的基础上,与西方哲学进行同与异的比较,进而为推动中国哲学进一步的发展探寻可能的方向和道路,把不可说变为可说,把可说的说清楚。
《文化的阐释》(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美]克利福德·格尔茨 著,甘会斌 杨德睿 译,译林出版社,2025年1月
在《文化的阐释》中,著名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发展了“浓描”的概念,并由此重写了整个学科的规则。格尔茨认为,文化并不驱动人类行为,相反,文化是一个符号的网络,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的意义何在。“浓描”不仅阐释行为本身,而且说明产生某种行为的环境,因此,进行“浓描”是人类学家最基本的任务。这部开创性的著作彻底改变了我们对他人的文化、对自己的文化的看法,是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研究者以及想要更好地理解人类文化的读者的必读之书。
《现代主义观念论》(Idealism as Modernism)
[美]罗伯特·皮平 著,郭东辉 译,译林出版社,2025年6月
“现代性”已开始指称一个有争议的历史范畴和一个更有争议的哲学和文明理想。在罗伯特·皮平在本书中质疑了许多关于现代哲学独特性的传统描述,他支持对于能动性、自由、伦理生活和现代性自身的要求,这些都是德国唯心主义哲学的思考主题。作者对于黑格尔对当代问题的贡献认识丰富,并且有创意地借用了黑格尔与康德的对话。考察了黑格尔对于这些话题的探讨之后,作者又对哈贝马斯、尼采和海德格尔等人的论述进行了研究。
《黑暗时代的哲学家》(Street Life and Morals: German Philosophy in Hitler's Lifetime)
[英]莱斯利·张伯伦 著,闾默凡 译,浦睿文化,2025年4月
当德国在19世纪后期蜕变为城市和工业社会之际,一向以崇高的理想主义著称的德国哲学陷入了危机。在这个转折关头,出现了一群影响现代思想史的人物,西美尔、海德格尔、本雅明、阿多诺、阿伦特纷纷在此时出版了重要著作,提出了前无古人的崭新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塑造了当代哲学的面貌,也影响了我们如今的思考方式。本书追溯了他们的思想轨迹,重构了这些思想家之间的联结与争论,描绘出一幅哲学星座图。他们都认为哲学不只是一门学问,还是与人的幸福密切相关的道德问题。因此,他们始终以怀疑的眼光看待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升级。他们坚信,在进步的滚滚洪流面前,我们仍然不能牺牲个体的独特性。
《谁在害怕性别》(Who's Afraid of Gender?)
[美]朱迪斯·巴特勒 著,刁俊春 译,浦睿文化,2025年5月
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女性主义思想家之一,巴特勒一直以颠覆性的哲学观点和迂回曲折的理论分析著称。她对于波伏娃、伊利格瑞和赛吉维克的理论如数家珍,黑格尔、弗洛伊德和福柯的引文更是随处可见。一般读者对她的了解,恐怕只有“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一样是被建构的”这句口号。但是,面对近年来全球右翼势力对性别理论的攻击,巴特勒于出版了首部非虚构作品,直接向保守派宣战。在巴特勒看来,如今社会上盛行的性别恐慌是一种人为建构的幻象,目的是“剥夺少数人的基本权利”。而本书要做的就是揭穿这些谎言和幻象,澄清人们对性别理论的误解,创造一个可以自由地行动、呼吸、相爱的世界。
《绝对反冲》(Absolute Recoil)
[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 著,季广茂 译,浙江大学出版社·启真馆,2025年4月
此书是齐泽克的新作之一,甫一出版就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伊格尔顿等人为此书写了长篇书评。作者认为,当代的唯物主义哲学,从科学自然主义到德勒兹的新唯物主义,都无法应付现代世界的理论和政治挑战。在这本著作中,本身就是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的齐泽克试图更新唯物主义哲学传统,建议从根本上修正我们继承的精神遗产,而辩证唯物主义,则是黑格尔指定了“思维方式”的唯一真正的哲学遗产。《绝对反冲》惊人地重构了当代哲学的基础和可能性。齐泽克旁征博引,在书中致力于克服哲学上的先验论,避免倒退到朴素的、前康德主义的实在论,同时,他还探索了一系列当今的政治、艺术和意识形态景观——从阿诺德·勋伯格的音乐到恩斯特·刘别谦的电影等,兼具理论与实际,具有较高的哲学思想和文化价值。
《肉体的思想:具身性和影像文化》(Carnal Thoughts: Embodiment and Moving Image Culture)
[美]薇薇安·索布恰克 著,李三达 夏开丰 刘昕 译,拜德雅|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25年6月
在本书中,薇薇安·索布恰克探讨了我们的身体在理解当今图像饱和的文化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本书强调我们对电影和其他媒体的肉体参与,而不是智力参与,它展示了我们的经验如何总是通过我们的感官产生,以及我们的身体如何不仅仅是可见的对象,而且还是感官制造的视觉主体。索布恰克从现象学哲学和广泛的流行资料中汲取养分,探索当代电影文化中的身体体验。她探讨了如何通过电影和手术的混淆,让我们都“做了眼部手术”;为什么我们会被电影“打动”;以及我们栖息在摄影、电影和电子空间的不同方式。《肉体的思想》通过证明“创造意义”的过程需要我们的思想和感官之间不可或缺的合作,从而对身心分裂提出了生动而引人入胜的挑战。
《哲学的边缘》(Marges de la philosophie)
[法]雅克·德里达 著,邵奇慧 陈庆 王钦 译,拜德雅|上海三联书店,2025年6月
在这本内容丰富的书中,德里达致力于不懈地拆解哲学传统,即柏拉图、康德、黑格尔、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的传统——每一篇或多篇文章都涉及这些传统。书中还包含论语言学的论文(索绪尔、本维尼斯特、奥斯汀)和论隐喻的论文(《白色神话》),后者对文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德里达在这本书中完全掌控了令人眼花缭乱的文体风格,对于那些准备追随他艰辛道路的人来说,这是真正的启迪之源。
《西方伦理学简史》(Ethics through History)
[英]特伦斯·埃尔文 著,刘玮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5年3月
什么是人性善?一个好人所要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什么才算一个正确的行动?我们如何可以最大化一个好的结果?我们如何分辨什么是正确的和好的?道德可以被理性地证成吗?在这部《伦理学简史》中,埃尔文提出了这些根本性的问题,使这些核心争论对于那些没有受过大量哲学训练的非专业读者而言,变得易于理解。对于由苏格拉底所开创的伦理学传统中的主要论题与关键性的哲学家,他都给出了历史性和哲学性的讨论。本书涵盖了古代、中世纪与现代的道德哲学家,这些哲学家的观点甚至影响了当代伦理理论议题的形成。此外,作者还对这些哲学家各自立场的优劣之处进行了评判。
《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Éthique comme philosophie premièr)
[法]伊曼纽尔·列维纳斯 著,朱刚 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25年6月
本书源自1982年9月于比利时鲁汶举行的一场会议报告。它属于列维纳斯哲学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他思想最成熟、最清晰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在这部作品中,列维纳斯明确反对西方哲学把存在论视为第一哲学的传统,主张并论证伦理学才是第一哲学。在西方哲学中,“第一哲学”的概念源出于亚里士多德,影响至笛卡尔、康德、黑格尔、胡塞尔等哲学家,但列维纳斯一反西方哲学传统视“存在与知识相统一”的真理观, 通过阐明哲学的首要问题不再是存在的意义问题而是关于“存在之正义”的伦理问题,来证成伦理学才是第一哲学,实现对“形而上学暴力”的批判。
《领导权与社会主义战略:走向激进的民主政治》(Hegemony and Socialist Strategy: Towards a Radical Democratic Politics)
[英]埃内斯托·拉克劳 [英]尚塔尔·穆夫 著,田延 译,西北大学出版社,2025年2月
本书是当代西方左翼政治哲学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继葛兰西之后提升“领导权”概念之地位的一部重要文献。两位作者从第二国际时代的罗莎·卢森堡的思想谈起,经由考茨基、普列汉诺夫,直到葛兰西等人对领导权概念的论述,勾勒了一幅“领导权”概念的完整系谱图。在此基础上,他们把“领导权”概念视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资源,认为它有助于分析当前资本主义社会文化政治的激烈变动和民众反资本主义实践的最新发展,能够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自我更新,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思想活力。
《例外状态:<圣/牲人>二之一(重译本)》(Stato di eccezione:Homo sacer,II-1)
[意]吉奥乔·阿甘本 著,薛熙平 译,西北大学出版社,2025年2月
该书是当代欧洲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家之一吉奥乔·阿甘本的代表作“圣/牲人”系列的作品之一,作者在书中原创性地结合罗马法阐释与当代理论观念,深入发掘了施米特和本雅明的隐秘对话,重新阐释了生命政治在“例外状态”的法律主题中得到具体发展的过程,对当代世界霸权主义及其战争逻辑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批判。该书第一版自英文版译出,在大陆出版时参照意大利文版进行了校对。近年来译者重新根据意大利文原版翻译了该书,新译本与第一版相比改动较大,更为贴近原著的思想内涵。
《向自然而生:杜威经验自然主义的生存论思想研究》(Being Towards Nature: A Study of Existential Ontology in John Dewey's Experience Naturalism)
刘文祥 著,湖北人民出版社,2025年6月
杜威经验自然主义生存论的研究是对杜威实用主义哲学所展开的基础性探究,本书试图建立一座“人性与伦理”的桥梁,并将这种普遍的人文关怀精神及其价值理想予以澄清。本书由杜威经验论的基本内涵、杜威经验自然主义的形成及其生存论内在、杜威经验自然主义生存论的内在逻辑构成、杜威经验自然主义生存论的呈显、杜威经验自然主义生存论的历史位置与意义等部分组成,试图通过建立杜威经验逻辑的“具体”与“宏观”的辩证统一,形成贯通杜威经验自然主义各理论范畴的基本路径,构建整体综合性视角,还原杜威经验自然主义人伦意蕴,从而为杜威实用主义研究提供了一种人文主义导向,对当代杜威研究中所面临的一些基本问题提供一种生存论路径分析。
《快乐的科学》(Die fröhliche Wissenschaft)
[德]尼采 著,黄明嘉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2025年6月
《快乐的科学》是尼采中期代表作,被视为《扎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先声,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在尼采哲学中占据中心地位。该书主体部分由五卷组成,每卷包含数十节乃至百余节长短不一的内容,短的像箴言、警句,长的如散文、评论性质的文章,全书共有383节。五卷之前的开头部分是德语韵律短诗,标题取自诗人歌德的同名小歌剧《戏谑、诡计与复仇》;结尾部分(附录)则是尼采作于西西里岛的一组诗,题为“‘自由鸟’王子之歌”。这是尼采在其创作历程中,首次在首尾用诗歌框住格言和短论的尝试。尼采在这部《快乐的科学》中形成了成熟的箴言体哲学写作风格,它超越科学和艺术,又将两者合一,构成一种“快乐的科学”。在这本书中,尼采否定科学的统治权威,但他并非反对所有科学,而是要以语文学和心理学来取代作为科学典范的物理学。
《西方哲学史:从前苏格拉底到后现代主义》(A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From the Pre-Socratics to Postmodernism)
[美]C.史蒂芬·埃文斯 著,邹晓东 林旭鑫 张清俐 任一超 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2025年7月
本书是一部全面而深入的西方哲学通史,全景式展现了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思想流派和关键人物。从古希腊哲学家的早期思想探索,历经中世纪哲学的宗教与理性的交融,直至近现代哲学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分野,最终抵达后现代主义的反思与解构。我们将在与伟大哲学先贤的对话中,饱尝思想的果实,探索理性的限度。相比其他哲学史,本书尤为关注“什么是好生活/如何过好生活”议题,致力于在“知性”与“德性”之间取得平衡,还原“爱智”本相。
《拉采尔公案——十九世纪的普遍意识与政治地理学》
刘小枫 著,华夏出版社,2025年6月
里德里希·拉采尔(1844–1904),德国地理学家、莱比锡大学教授,1897年,他出版了长达七百页的大著《政治地理学》,直到今天,不少政治地理学教科书仍无不称誉此书为这门学科的开山之作。拉采尔基于十九世纪西方社会流行的生物地理学,提出政治地理学的观点,对当时及其后的西方社会产生了影响,也引发了一系列是非难断的思想争论。本书运用丰富的历史材料,从政治史学的角度考察这桩历史公案,试图展示并反思西方现代文明政治成长的复杂面目。
《陀思妥耶夫斯基:肯定生活》(Dostoevsky and the Affirmation of Life)
[美]普里德里格·奇乔瓦茨基 著,赵翔 译,华夏出版社,2025年1月
在罪恶横行的社会中,如何确知生活的意义,怎样才能肯定生活?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小说中为我们展现了清醒的现实主义和顽强的乐观主义,他直视人世真实的罪恶与苦难,同时又在思想上坚定地肯定生活和人世,肯定人与绝对真理和上帝的扎根关系,为此哪怕坚定地爱罪人,也要反抗把人心灵抽干的现代理性。本书带领读者走进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五部作品(《地下室手记》《罪与罚》《白痴》《群魔》《卡拉马佐夫兄弟》),领略陀翁笔下的人性本质——不断朝向希望与美好的努力,哪怕注定是屡屡失败的努力。
《哲学诠释学研讨课教程》(Seminar:Philosophische Hermeneutik)
[德]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 [德]戈特弗里德·伯姆 编,洪汉鼎 高语含 译,郝琛宠 校,商务印书馆,2025年2月
汉斯-格奥尔格·伽达默尔(1900—2002)是当代哲学诠释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强调“对话”在哲学中的地位,为此极为重视课堂研讨,从1949年起在海德堡大学长期任教,并开设哲学诠释学研讨课。本书首次出版于1978年,由伽达默尔本人及其学生戈特弗里德·伯姆所编,精心挑选哲学诠释学的经典文献材料,多篇为首次中译出版。伽达默尔将课程分为四大板块:浪漫主义诠释学前史、浪漫主义诠释学、狄尔泰与狄尔泰学派、哲学诠释学,书中收录了斯宾诺莎、施莱尔马赫、狄尔泰等哲学家的重要文章,对诠释学的源流、现状与发展进行了整体性呈现。
《中古文学与佛教》
陈引驰 著,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2025年1月
本书在用力爬梳中古时期文献的基础上,将佛教与文学相关因素纳入文学史发展的进程,以问题性为线索,结合历时性的事实,观照佛道、儒佛关系对中古文人的精神影响,诠说中古文学与佛教中的文体、文类,特别留意中古文学中日益分明的雅俗分层及其背后因由。其间作者力求为关键节点的重要现象寻找最为妥帖的理解,这不仅使得本书论述细密融洽,颇可启发读者,而且也反映了其研究中古文学与佛教时所抱持的严整思考。
《<道德经>导读》
鲍鹏山 著,商务印书馆·上海分馆,2025年1月
《道德经》为道家思想之源,其玄理奥妙流传千年。万物之同者,道也;万物之别者,德也。“道”与“德”是书中的关键,自然与人是立论中的玄纽。正是其玄而又玄却万变可应的智慧使《道德经》长读不厌、久盛不衰。在本书中,中国传统文化大家鲍鹏山,依王弼本而参酌诸家,条呈缕列,阐章释句,考辨异说,申明义理,取合成书,导于日用。经中的自然天道与社会价值由此而易解,道家的人生哲学与处世智慧因之而见深。
《价值理论手册》(The Handbook of Value Theory)
[日]岩尾广濑 [瑞典]约纳斯·奥尔森 编,陈晓曦 王欣欣 李奕斐 陈婕 马乐惠 译,商务印书馆·南京分馆,2025年1月
本手册所涵盖的主题涉及价值理论的基本学理问题,包括但不限于:我们谈的是哪种价值?什么样的东西是或者可以是有价值的?如何比较和测量价值?价值理论如何在伦理学和其他学科的实际问题上发挥作用?本手册是一本关于价值理论的基础性作品,可以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深入研究价值理论提供参考和借鉴,也可为普通读者初步了解价值理论提供指导。
《法国现代批评大师》(“白璧德文集”第3卷)
[美]欧文·白璧德 著,龚世琳 译,商务印书馆·南京分馆,2025年1月
《法国现代批评大师》是欧文·白璧德重要的批评作品之一,涵盖了作者对圣伯夫等11位法国19世纪重要的文学批评家的详细评述。白璧德在《法国现代批评大师》中的尝试不仅为文学批评研究提供了模范样本,更为思想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巧妙的入思路径。通过此书,我们不但能够深入了解百余年前美国新人文主义领头人是如何尝试解决“一”和“多”这个困扰西方思想史两千余年的难题,或许还能从他的解决方案中提炼出应对当下自身困境的有益建议。
《庄子内篇讲录》
方勇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4年12月
在三卷本《庄子学史》与八卷本《庄子纂要》后,方勇教授将出版三卷本《庄子讲录》,作为自己数十年治庄生涯的总结。现先期出版《庄子内篇讲录》,以应大众之需。方勇教授精熟《庄》学,本书除注重《庄子》文本内证、有机融入历代《庄》解、与儒佛互通外,更有相比于同类《庄》学著作的特殊之处:一、义理与文章并重,大量吸收明清文章学治《庄》的精粹。二、结合作者本人丰富的生活经验来解读《庄子》,亲切、有趣。三、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着力口语化,语言流畅,不避俚俗。
《安心之道:佛学通识十讲》
成庆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5年1月
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浅白而直接地介绍佛学的核心思想,是作者这十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本书分为十讲,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和流行文化元素,深入浅出地探讨佛教的十大重要观念——“四谛”“缘起”“染着”“因缘”“觉悟”“空”“因果”“禅修”“生死”“涅槃”,试图回应现代人普遍面临的心灵困惑和生活焦虑,尤其是自由、幸福、生死等问题。
《荷尔德林之狂——寓居生活编年史(1806-1843)》[La follia di Hölderlin. Cronaca di una vita abitante (1806-1843)]
[意]吉奥乔·阿甘本 著,蓝江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密涅瓦,2025年1月
阿甘本视角下的荷尔德林:当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如何呈显欧洲最伟大诗人疯狂的后半生?居住在一个地方意味着什么?自我意味着什么?什么又是习惯?对于人类来说,生活不是首先意味着居住吗?吉奥乔·阿甘本的新书结合了德国诗人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多年的所谓疯狂的详细年表,对通常被认为其不可读的文本进行了新的审视,旨在描述和理解诗人自己所说的习惯性和寓居的生活。荷尔德林的一生被整齐地分为两部分:从1770年到1806年的前36年,以及从1807年到1843年的后36年。在他的后半生中,他像个疯子一样躲在木匠恩斯特·齐默尔的家里。诗人的前半生在相对广阔的世界里四处游荡,会关心外界和时事,但在后半生,他却完全与世隔绝。根据荷尔德林最早的传记作者所记,他经常固执地重复:“我这里啥事都没有发生!”或许,这正是荷尔德林向人类提供的一个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的概念,尽管我们还尚未完全把握他这种前所未有的生活方式的哲学意义。
《是与有:形上日记(第二卷)》(ÊTRE ET AVOIR)
[法]加布里埃尔·马赛尔 著,陆达诚 译,上海人民出版社·密涅瓦,2025年1月
本书是法国存在哲学家加布里埃尔·马赛尔的第二本《形上日记》,记录他对于“存在”的省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马赛尔应召入伍,由于体弱被分派到巴黎的红十字会做寻找遗失官兵的工作,在这里,他每天见到的都是前来询问丈夫、儿子下落的妇女。马赛尔在她们的脸上看到了强烈的痛苦和焦虑,这一体验极大地触动了他的心灵,令他的哲学逐渐转向“他者”。这些妇女对他而言原是陌生人,但现在变成了一个一个具体的“你”,这是他一生极力宣扬的“我与你”哲学的基石。在本书中,他分析了“是”与“有”两种存在的面向。在“有”当中,我们把人对象化,将人视为工具,而在“是”中,我们卸下社会面具,以自己的本质与他人的本质自在相处。因而马赛尔劝说人们重视“我是”,通过在主观经验中的与另一主体的爱的联结,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马赛尔认为,存有只在爱中实现,唯有启动“爱”,人才能跨越人我藩篱,从主客二元关系转变为主体与主体的一元关系,这就是“互为主体性”,人只有在被视为不可客体化的主体时,才有自己的尊严。
《剑桥现代欧洲思想史(共2册)》(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MODERN EUROPEAN THOUGHT)
[美]沃伦·布雷克曼 [美]彼得·E. 戈登 编,何彤珊 张颖 傅春妍 胡召洋 译,上海三联书店,2025年8月
《剑桥现代欧洲思想史》共两卷,每篇文章都讲述了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及其思想发展的背景,由该领域的领先学者以清晰易懂的风格撰写,既有原创性,也提供了解释性的见解。第一卷考察了18世纪末和19世纪的欧洲思想史,重点关注启蒙运动对欧洲知识分子生活的深远影响。涵盖了康德、黑格尔、沃斯通克拉夫特和达尔文等人物,浪漫主义、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和女权主义等主要政治和思想运动,以及历史主义、语言学和颓废主义等思想流派。第二卷关注20世纪“现代性危机”。重点研究弗洛伊德、海德格尔、阿多诺和阿伦特等人物,讨论包括现象学、存在主义和保守主义在内的主要思想流派,和后殖民主义、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等思想潮流。
《当一切命中注定,我们还要勇敢吗?——从苏格拉底到萨特的85条人生哲学》
徐英瑾 著,上海三联书店,2025年6月
本书讨论的是更广义的人生哲学问题,帮助读者如何探索人生道路,如何寻找自己的目标,并在需要人生选择的时候给出一些恳切的建议。通过跟随古往今来十位伟大的哲学家,了解他们的生平,认识他们的学说,尤其剖析了他们对人生哲学观的见解,从而提供给读者一套丰富的“人生工具箱”,认识到“幸福”并非只有一种传统的定义,而是可以从不同的对人生面向的讨论中,获得论证与支持。
《线索与痕迹:真的、假的、虚构的》(Il Filo e Le Tracce:Vero falso finto)
[意]卡洛·金茨堡 著,鲁伊 译,上海三联书店,2025年3月
亚里士多德曾写道,历史学家讲述过去已经发生的事,讨论何为真相,而诗人讲述本可发生的事,讨论有何可能。但是,真相当然是一个终点,而非起点。历史学家(以及诗人)所做的事,与每个人生命的某些部分息息相关,那就是解开那些有关我们存在本质、真假虚实交相缠绕的故事线索。任何叙事——真的、假的、虚构的——都暗含着某种与真实的关系。因此,自古以来,各种各样的叙事便交织在一起,彼此杂糅,互相指斥,矛盾相向。历史叙事与虚构叙事之间的关系,更是一个被陈词滥调和浮言虚论所污染的领域,它需要以一种最扎实的方式来面对,通过一系列事例来阐明。金茨堡认为深挖文本,逆着这些文本生产者的主观意图,我们可以让那些不受控制的声音浮现出来,而这也指向了他的微观史学研究轨迹。
《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论人类技艺》(Du mußt dein Leben ändern)
[德]彼得·斯洛特戴克 著,张晓静 叶瑶 译,上海文艺出版社·艺文志eons,2025年6月
人要如何理解他的生命,又要如何把握他的生活?德国当代哲学家彼得·斯洛特戴克在其著作《你必须改变你的生活》中称问题的关键在于自觉践行一种人类技术:练习(üben)。这一常常在体育训练中听到的词,被作者看作此在之存在状态的基要,看作成为人的必由之路。就仿佛古希腊奥林匹克盛会的重现,作者在后现代的语境中再次唱响对竞技运动的礼赞。要想为自己的生命/生活赢得相称的形式,人便应该把专司一技的竞技运动员视为榜样,要如他们一样不知疲倦、不惧枯燥、精准无差地重复练习。“你必须改变”就是“你必须练习”,练习是生命的绝对律令;对人而言,它当然不限于对身体的自主操练,更关乎对精神的自我型塑。当苏格拉底无视马路上的喧闹嘈杂而兀自沉思,当虔诚的信徒在全心全意的奉献中得享信仰的荣光,当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至死都不放弃完美的挨饿,那是练习在各种生命领域中成功的例证。成为苦修之人吧,自律自控,亲身地勤练苦练,并让全部练习都围绕着自身。当尼采称人“尚未定型”,那么唯在练习中,在一种看似毫无用处的游戏中,生命/生活才会得到它的型。
《帕菲特:以拯救道德为使命的哲学家》(Parfit:A Philosopher and His Mission to Save Morality)
[英]大卫·埃德蒙兹 著,葛四友 宋学芳 译,上海文艺出版社·艺文志eons,2025年10月
本书是英国道德哲学家德里克·帕菲特的思想传记。帕菲特通过科幻小说般奇趣、精巧的哲学实验激活了形而上学和道德哲学的一些经典论题,影响了一大批哲学家、知识分子;凭借这些数量不多的论文与著作,他不仅在缺乏哲学专业学历的情况下成为牛津大学万灵学院的高级研究员及哈佛大学、纽约大学和罗格斯大学等哲学重镇的客座教授,也跻身近百年来最伟大的道德哲学家之一。借助帕菲特的档案与亲友回忆,本书记录了帕菲特的家庭环境、成长历程、交游经历与学术履历,将这些光鲜但相对平稳的经历与帕菲特略显古怪、狂放的性格和原创性极强的哲学并置,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思想传记。
《心灵的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不安的一生》(Philosopher of the Heart:The Restless Life of Søren Kierkegaard)
[英]克莱尔·卡莱尔 著,马睿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2024年12月
索伦·克尔凯郭尔(1813—1855),丹麦哲学家,被誉为“存在主义之父”,是19世纪最富有激情,也最难以理解的哲学家之一。他生活在丹麦黄金时代,一生笔耕不辍,用极为流畅的文字撰写了大量反思基督教精神,分析爱与苦难、勇气与忧惧的作品。在短暂的一生中他不停地思考生命本身,强调“单个的人”的精神生活以及每一个人的“内在性”。直到生命尽头,他都在追问那个关于“存在”的问题:如何在世上做一个人。英国哲学家和传记作家克莱尔·卡莱尔这部充满新意、令人感动的传记,尽可能地从克尔凯郭尔本人的视角描绘了他非凡的一生,让我们得以一窥这位“基督教世界的苏格拉底”的生活——如他所说,在这向前活的生命中,我们却只能向后去理解它。
《国家与心性:牟宗三政治哲学批判》
陈迎年 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12月
本书提出并证明牟宗三政治哲学具有双线循环结构,一线对道德心性进行存在论奠基,一线以道德心性范导人类存在。前者是经验上升的国家学,虽然“薄”,卑之无甚高论,却是“实说”。后者为本体下贯的国家学,虽然“厚”,却是“虚说”。虚实相生,经验主义的路与唯理论的路铸就同一条路,上升之路与下贯之路的循环往复才是牟宗三政治哲学的实指。就具体论述而言,“自下而上”的牟宗三从经济问题开始。“经济组织是其他方面的托命线”,由此“托命线”,牟宗三强调“私有财产是人格尊严的一道防线”,而能够沟通康德、黑格尔的法权思想与中国传统的自由实践,让共和国的强制力成为绝对命令,同时避免那种道德悲剧,也即崇高的道德以其神圣尊严的外衣替代了法律的位置,掩藏了对民生的冷漠。本书强调,心性是传统中国之所以能够缓慢而坚定地朝向国家政治文明和社会生活文明行进的文化基石,牟宗三政治哲学有再奠基之功,以现代国家为传统心性奠立理性根基。
《反俄狄浦斯: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卷一)》(L'Anti-Œdipe:Capitalisme et schizophrénie 1)
[法]吉尔·德勒兹 [法]菲利克斯·加塔利 著,夏莹 译,南京大学出版社·折射集,2025年9月
本书是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与心理学家菲利克斯·加塔利于1972年合作出版的一本书,美国版序言由米歇尔·福柯所写。本书是《资本主义与精神分裂》的第一卷,第二卷为《千高原》。德勒兹和加塔利在这本书中进行了对欲望与现实(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分析,这些分析涉及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和历史等多个领域。他们概述了以无意识为基础的唯物主义精神病学及其与社会和生产过程的关系,并提出欲望生产的概念(该概念与欲望机器和无器官的身体这两个概念密切相关)。同时他们也在这部书中对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所提出之精神分析理论进行批判,并着重于其中的俄狄浦斯情结进而展开到精神分析理论中的其他部分。此外,他们还通过“亚细亚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等概念对马克思主义至关重要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进行了发展和重构。作为二人合作的重要批判性实践理论,精神分裂分析也在这部书中首次被阐发而出。通过这部书的努力,二人将社会科学与分析心理学分别推向了“后结构主义”及“精神分裂分析学”的新高度。
《存在与事件3:真理的内在性》(L'Immanence des vérités:L'être et l'événement, 3)
[法]阿兰·巴迪欧 著,蓝江 译,南京大学出版社·折射集,2025年9月
本书是阿兰·巴迪欧最重要的著作《存在与事件》系列的第三本。在从存在论的角度研究了真理和主体之后,在理解了真理及其主体的普遍性可以屈服于出现在特定世界中的规则这一事实之后,《存在与事件3》解决了一个艰巨的问题:从哪里可以论证真理是绝对的,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不仅反对任何经验主义的解释,而且保证不受任何先验建构的影响?在本书中,巴迪欧试图通过集合论数学的方式,探讨从有限走向无限的人类不可能的最后一跃,从可达基数到不可达基数,甚至到无法描述的基数,最后突破基数能衡量的最后的无限,直到绝对的位置。我们只能认为这是巴迪欧最后尝试走出有限理论的希望,即通过数学上的无限概念,到达那个不连贯的绝对位置V。
《苏格拉底:反讽家与道德哲学家》(Socrates)
[美]格里高利·弗拉斯托 著,吴鸿兆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5年3月
苏格拉底身处西方哲学发生重大转折的时刻,以及古希腊自然哲学、伦理学与形而上学的交点;他的观点、立场、言辞和思想充满张力与魅力,对它们的刻画与定位也历来困扰着后学。弗拉斯托穷数十年研究之力,从柏拉图、色诺芬、亚里士多德及一众苏格拉底派记录者交叠繁复的文本中勾勒苏格拉底的真实形象:一位坚持采用辩证方法追索何为良好生活之问题,同时矢志探求知识、德性与幸福相统一之真理的哲人——一位反讽家与道德哲学家。
《隐逸之间:陶渊明精神世界中的自然、历史与社会》
唐文明 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5年1月
出世与入世既是面对现实政治的选择,也是面向内心价值的抉择;不同的历史环境、文化身份和各异的出处态度交织,共同塑造了古代文人的传世形象与精神气质。晋人陶渊明以诗文与不仕闻名,影响贯穿古今;而陶氏之隐属儒家还是道家,为逸民还是隐者的问题,历来备受关注。本书围绕《形影神》《饮酒》《桃花源记并诗》三组诗文及历代诠注,揭开陶渊明思绪流连的独特地带与深邃旨趣,及其由儒而隐的心路历程。作者从哲学的角度将他的精神世界关联于原始儒学的核心义理,又将其人格行状放入所处的生存处境与政治现实,从而把陶渊明思想定位在“隐逸之间”:以儒者为底色,以隐者为归宿。
《女性主义》(Introducing Feminism)
[英]凯西娅·杰奈纳提 [英]朱迪·格罗夫斯 著,夏筱雅 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5年1月
“女性主义”成为一个英语词语大约是在19世纪90年代,但女性有意识地抵制性别歧视以及性压迫的抗争,其实在更早的时候就开始了。本书涵盖了自17世纪以来的女性主义运动的主要事迹,突出了重要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观念,它们改变了我们对于女性处境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其间也伴随着杰出女性的个体故事,她们积极挑战并改变了旧有的传统和社会偏见。不夸张地说,女性主义重塑了一个世界,它对于女性的意义无疑是巨大的,对于男性同样如此。
《远离苏格拉底》
陈建洪 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25年2月
本书主要研究柏拉图对话中的苏格拉底形象,是从政治哲学的角度理解苏格拉底的尝试。苏格拉底从日常语言开始,以颠覆习俗定义结束。哲学的超社会属性与哲学家的社会属性在苏格拉底身上构成一种紧张,这就是哲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难题。如果哲学与政治的冲突必然存在,如果冲突会以哲学家苏格拉底之死告终,那么哲学还是可能的吗?从古至今,哲学究竟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哲学之爱是怎么样的一种爱?陈建洪教授回归哲学的古希腊源头,探寻哲学的可能与不可能。“远离苏格拉底”,不是为了远离哲学,而是为了保卫哲学。
《人类智能的本质:被AI模仿的HI》(The Na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
[美]罗伯特·J·斯滕伯格 著,宋荣 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守望者,2025年1月
对人类智能的研究具有许多共识点,但也有许多不同的观点。在本书中,罗伯特·J·斯滕伯格邀请了人类智能领域被引用最多的19位认知科学家分享他们的研究计划和发现。每一章都回答了一组关于智能的测量、调查和发展的标准化问题,其结果代表了广泛的实质性重点和方法论重点,包括心理测量的、认知的、基于专家的、发展的、神经心理学的、遗传的、文化的、系统和群体差异的方法。
《疯癫哲学》(A Philosophy of Madness:The Experience of Psychotic Thinking)
[美]沃特·库斯特斯 著,黄昉 张淼 益之 译,后浪·智慧宫书系,2025年8月
精神病人都在想些什么?他们眼中的世界如何与常人不一样?疯癫是否“延伸”了哲学?哲学家和疯子有没有相通的地方?本书首先是对精神病经验的哲学考察,尤其考察了精神病人独特的时间和空间经验。其次,作者也展示了哲学与疯癫经验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尤其是,某些词语和哲学思考如何可能与日常渐行渐远,变得令人如此陌生,从而导致疯癫本身。与一般常见的讨论精神疾病的书籍不同,作者对疯癫经验采用了宽容、理解、接纳的立场。基于其自身的精神病经历,他在全书多处穿插使用了第一人称的疯癫独白和他人自传中的疯癫描述。此外,由于作者所受的哲学专业训练,他也恰当、深入地探讨了一些哲学家的生平、理论,从古代的普罗提诺到19世纪的谢林和尼采,再到20世纪的胡塞尔、萨特、梅洛-庞蒂、拉康、福柯等人。
《现代思想中的恶:一部另类哲学史》(Evil in Modern Thought: An Alternative History of Philosophy)
[美]苏珊·奈曼 著,李钊 岳鹭遥 译,后浪,2025年5月
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哲学著作,聚焦于恶的问题,向任何对生与死、痛苦与理智、苦难与意义等话题感兴趣的人重新介绍了哲学。对于十八世纪的欧洲人来说,里斯本大地震是一种显而易见的恶的典范。而今天,恶以纳粹集中营、广岛原子弾或者当代恐怖主义事件为极端化身。无论是用神学还是世俗的语言表达,这些恶的存在都让我们陷入沉默,使哲学面临着根本性的挑战:这样一个无辜者处处受苦的世界,究竟能否被理解,是否存在意义?本书的作者苏珊·奈曼认为,正是恶的问题,而不是经典哲学史叙事中所强调的认识论问题,推动了现代哲学思想的发展。在培尔、伏尔泰和萨德等人谴责造物主的火力之下,从莱布尼茨、卢梭、康德到黑格尔的传统哲学家们都试图在恶的挑战面前,捍卫造物主及其所代表的世界秩序。而这些捍卫者的努力却无可挽回地侵蚀了人们对上帝的信仰,一直延伸到尼采所声称的上帝已死。本书还增添了普林斯顿经典版由奈曼撰写的一篇内容充实的新后记,就汉娜·阿伦特对阿道夫·艾希曼的看法以及广岛原子弹爆炸背后的争论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卢卡奇文集(第二辑)》
[匈牙利]格奥尔格·卢卡奇 著,南京大学哲学学院张亮教授及团队 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25年
《卢卡奇文集》精选翻译了能够代表卢卡奇哲学、美学、文学理论的经典著作,满足当代中国学术界尤其是青年研究者的阅读和研究需要。此次文集于2024年推出了第一辑,包含《心灵与形式》《小说理论》《海德堡艺术哲学手稿》《尾巴主义与辩证法》等四种卢卡奇早期著作。第二辑将于2025年出版,包括《卢卡奇论现实主义》《卢卡奇书信选集》《海德堡美学手稿》等书。
“马克思与当代”丛书
仰海峰 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
本丛书为国家“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力图形成一个从马克思走向当代的思想地图,并在这个地图的重要节点上留下思考的印迹。本丛书希望通过这一努力,一方面传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思想传统,另一方面探索面向未来的知识图景。丛书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资本论>的哲学》《马克思思想变迁的社会主义线索》《自由主义的批判与超越——从黑格尔到马克思》《阿兰·巴迪欧主体理论研究》《权力与身体的辩证法》《欲望理论的历史逻辑——马克思与当代欲望理论批判》《“悲喜交集”的社会哲学——霍克海默思想中的叔本华与马克思》《现代社会与人的解放——马克思与韦伯》等书。
《世界哲学史(全9卷)》
[日]伊藤邦武等 著,东方出版社,2025年6月
本套丛书由日本筑摩书房2020年出版的日文图书《世界哲学史》(1-8卷、别卷)翻译成中文而来。全套丛书由102位日本学者撰写,所探讨的世界哲学的跨度范围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古埃及文明等全球各地区史前文明的哲学起源直至现当代的世界哲学思潮。本套丛书编写、出版的一个重要初衷是将国际学界在世界哲学史研究领域的前沿性成果介绍给广大读者,并以尽可能全面、平等的视角阐述世界各大文明体系的哲学传统之起源、形成、发展、演变情况;以世界哲学发展演进的历史时间为主线索,用平行史观的叙述方法分别探讨各历史阶段“欧洲(美国)哲学”“西亚/中亚哲学”“中国/朝鲜/日本哲学”和“非洲哲学、拉美哲学”等的发展情况。
《当代自由意志导论》(A Contemporary Introduction to Free Will)
[美]罗伯特·凯恩 著,徐向东 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问,2025年2月
是谁主导我们的选择?谁为我们的行为负责?我们是自由的人,还是被操纵的人偶?这是一本适合所有人阅读的自由意志导论,它向我们介绍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激烈争论,为我们推开自由意志的神秘大门。在本书中,凯恩教授通过展现相容论和不相容论这两种主要立场之间的辩证交锋,描绘了自由意志问题在当代的发展脉络,详尽地介绍了自由意志争论以及该领域中的主要观点。他引用经典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案例来切入和分析自由意志问题,使得这本书通俗易懂,让读者能够尽情感受智慧的交锋,享受头脑风暴的乐趣。凯恩教授的这本《当代自由意志导论》也是译者徐向东教授在北大开设本科生课程时选用的教材,被中外学者誉为“迄今为止最好的自由意志导论”。
《在机器的边界思考》
许煜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问,2025年2月
“运算性环境取代了世界,这并不意味着世界消失了,它只是变得沉默了。”这本书汇集了许煜教授过去十年的重要研究成果,内容涵盖哲学、技术和艺术三个领域。哲学部分聚焦于个体化理论,从德国古典哲学谈到海德格尔和西蒙东,呈现了许煜对法德哲学的诠释与拓展;技术部分重点讨论他提出的宇宙技术概念,他旨在建构一种针对技术的新的哲学探究,从而超越目前占主导地位的西方技术理论;艺术部分关注的是美学,尤其是许煜长期以来对利奥塔的传奇展览“非物质”的研究,以及他新近试图表述的山水逻辑。本书展示了许煜独特的哲学风格以及他跨越哲学、技术和艺术的思考策略。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