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健康中国背后的医者故事——从麻风病的‘消失’谈起”分享会在北京举办。营养师、健康科普博主顾中一,中国麻风防治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秘书长袁联潮,作家、《苍生大医》作者李琭璐一同回顾苍生大医李桓英的传奇一生,从麻风病的“消失”谈起,探讨生命的尊严、健康的定义,以及我们今天应如何看待“疾病”与其带来的“社会偏见”。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苍生大医》书封
《苍生大医》是作家李琭璐的纪实文学作品,书中记述了医者李桓英的百年传奇。1958年,37岁的李桓英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只身返回祖国。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她和同事们奔波在祖国的偏远山区,把一个个麻风患者“从‘鬼’变回了人”。目前,麻风病在我国绝大部分省份已被基本消灭,成为可控、可治的普通疾病,这一辉煌成绩,离不开以李桓英为代表的几代麻风病防治工作者的共同奋斗。
作家李琭璐
作家李琭璐经过两年多的采访和研究,用20余万字还原了麻风病曾给这片土地带来的种种苦难,也记述了李桓英等“战‘麻’斗士”为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以及他们身上秉怀初心、无私无畏的精神品格。
“《苍生大医》找到了我”
之所以关注到李桓英教授和麻风病,李琭璐表示:“与其说是我写李桓英教授,不如说是这本书找到了我。”李琭璐在几年前从《北京文学》上读到了方格子写麻风病人的报告文学,其中也讲述了李桓英的故事,于是她便对这个题材产生了兴趣,开始了这部作品的写作,并在李桓英的助手袁联潮的帮助下开始了对李教授同事、同学的深入采访。
关于作品的整体结构,李琭璐将其概括为:“《苍生大医》从刀建新患病写起,随后写到了李教授的家族史,写到了李教授经过五次辗转,在不同的地方读小学、中学,最后在同济大学读完了本科,后来去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读了公共卫生学院的硕士,之后又被她的导师特纳教授推荐到世界卫生组织工作。当时世界卫生组织刚刚成立,李桓英在那里从事相关的传染病防治工作。再之后,她选择了回国,先去到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现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工作,后来又去了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工作。”
为了更完美地呈现作品,如何将采访的不同人物对李教授的介绍清晰地串联起来,成为了李琭璐在写作过程中的一大困难。“我按照各个人物进入麻风室的先后顺序写,最先出场的是翁小满老师,写李桓英教授为了帮助翁小满老师和她的孩子补充营养,给她从当时开的第一家肯德基买了一袋炸鸡的故事。之后写第二位出场的袁联潮,由于麻风室有一台计算机,李教授很宝贝它,但有一天她突然发现上面有一层灰,李教授以为袁老师没有每天去擦它,便非常生气,然后就对袁老师说,你应该至少每天擦试一遍,你应该和计算机‘结婚’,这也成了麻风室一个很有名的故事。”
不同于简单的通讯文稿,《苍生大医》的写作也存在着其特有的难点。李琭璐表示,她遇到的难点在于如何清楚地梳理历史背景事件,比如李教授的家族史,需要大量翻看历史资料进行查证。
现场
“麻风病并不可怕”
袁联潮介绍,“过去,人们之所以‘谈麻色变’,是因为它主要侵犯人们的周围神经,即人的末梢神经,如手、脚的神经或者面部神经,而不是中枢神经,因此不会影响人的大脑、脊柱。末梢神经受损以后,可能就会出现脸歪、手臂弯曲等症状,严重者可能需要截肢,因此给人一种恐怖的印象。”
但随着人们的免疫力、营养条件提高,麻风病的发病率和传播率已经大幅度降低。袁联潮表示,“麻风菌在全世界流行已有3000年的历史,已经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细菌性疾病了,它实际上属于皮肤科范畴,是一种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的慢性传染病,通过与麻风病人的长期接触传播。现在,它在疾病谱里被排成了丙类传染病,相当于感冒。所以,麻风病的传染性是非常弱的。”
为了纠正大众对于某些传染病的认知,顾中一认为,医学生、媒体、大众等都应多了解相关疾病的知识和防治规范。在1980年代初期,世界卫生组织推出了联合化疗的药物,使用这些药物有两种方案,第一种方案较为保守,治疗到细菌阴转,通过查菌确认没有麻风菌了再停药,第二种是治疗24个月后,不管还有没有麻风菌,都停药。袁联潮在分享会上介绍,李桓英教授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排除万难,坚定地采取了第二种方案。“李桓英教授最大的贡献就是采用了短程联合化疗,既节约了经济成本,又达到了最好的治疗效果,同时缩短了麻风防治的进程,使我国麻风患病率大幅度下降。”
消除大众对麻风病人的偏见和歧视也是李桓英教授的一大贡献。袁联潮回忆起李教授为给麻风村送药,不顾翻船的危险,独自乘坐独木舟进村给病人送药的感人事迹。李琭璐则介绍了李教授为了破除人们对麻风病人的恐惧,以身作则,脱掉身上的防护服,与病人亲切握手,在有年轻医护人员全副武装进入麻风村为病人治病时,还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一个强大坚韧的人
在李琭璐看来,李桓英教授就是这样一个强大坚韧的人。“她拥有着一个伟大的灵魂,从来不给自己设限,不会说这个事情只能男人干,女人不能干。她是一个具有真正现代精神的独立女性,一生都在追求科学的真理,不会因为遇到困难而退缩。”同时,李琭璐也认为,李桓英放弃功名利禄回国,奋战在艰难的抗击麻风病的第一线,这种清晰把控未来目标的精神,这种赤诚的爱国情怀也令人为之动容,值得后辈学习。
顾中一表示,李桓英对自己理想的不懈追求,投身医学事业的勤奋刻苦都深深打动了自己,给予了他莫大的勇气:“我觉得李桓英教授的这种精神非常鼓舞我,对年轻人来说,她也是非常鼓舞人的榜样。”同时,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李桓英教授不畏挫折的精神也启发了顾中一,“我看了书之后觉得,和李教授相比,我所遇到的挫折根本不算事。我们在选择的时候还是应该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在当下多拒绝一些诱惑。”
袁联潮回忆道,李教授面对一次严重的车祸时,依然能幽默地自我安慰,在翻船跌入河中时,依然选择穿着湿衣服完成工作,她的这种乐观精神给袁联潮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认为:“李教授这一生追求的就是实现自我价值,将平凡的工作做到最好。她并不是为了要达到某一点,而是要踏踏实实做自己的工作,实现人生价值。我觉得这一点对当今的年轻人来说,对于怎么选择你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是非常有帮助的。”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