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珍
微信号:MD80084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继2023年民企大调研之后,界面新闻和界面智库2024年10月起再次开展年度民营企业发展现状调研,以了解民营企业最新发展动态以及政策和法律诉求,助力民企渡过难关。
调查显示,第三产业民营企业的投资计划相对更为保守:在调研的第三产业民营企业中,近期不打算在国内新增投资的企业占比近三成,比制造业高7.1个百分点,仍在观望的企业占比较制造业高6.8个百分点。更为突出的是,近期计划在国内扩大经营规模的企业占比只有13.9%,比制造业低12.1个百分点。
相关阅读 :激活第三产业、释放消费需求:界面新闻2024年民营企业调研报告
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理事王小鲁在接受界面新闻专访时表示,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的主要原因,可归结为两大方面:一是营商环境方面面临的挑战,二是产能过剩与消费需求不足带来的市场疲软。
在营商环境方面,王小鲁强调,构建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至关重要。当前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仍面临诸多不平等条件,这不仅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也制约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部分地方政府对企业的过度干预,甚至超出了法律范畴,有些地方政府因财政紧张对民营企业家进行异地抓捕、强加罪名、巨额罚款乃至判刑、没收财产。
“这类违法行为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措施予以制止,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十分堪忧。”王小鲁说。
近期,国务院总理李强明确指出,明年要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稳预期强信心。要强化执法监督,关注罚没收入异常增长、大量异地执法、大额顶格处罚等情况,审查核实相关执法行为,有问题的要及时纠正。此外,国务院常务会议还审议通过了《关于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检查的意见》,把规范行政检查作为明年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的重要内容,及时解决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加大对乱检查的查处力度,严肃责任追究。
王小鲁还指出,长期以来,我国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与积极财政政策,虽然推动了投资,短期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经济增长,但也导致了资本形成率过高,产能持续过剩,消费率下降,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王小鲁指出,资本形成率提升的同时使消费率相应下降,最终需求疲软,消费不足,而中间产能持续膨胀,进而引发产能过剩。在产能普遍过剩情况下,企业产品滞销,只能靠牺牲利润,降价竞争,面临经营困难。企业因此不敢轻易投资,投资收缩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市场自发调节的结果。
调查显示,账款回收是民营企业在资金方面遇到的最大挑战,在调研民企中,认为存在账款拖欠、应收账款周期过长的企业占比44%。
王小鲁指出,一些政府和国企的拖欠和拒付欠款的行为对企业构成致命打击,可能将其推向破产的边缘。针对这些问题,王小鲁建议政府应严格执法守法,对违法拖欠行为依法处理。同时,企业也应采取稳健的经营策略,为过冬做准备。
他提醒企业,即便在看似充满机会的领域,企业也要保持谨慎,深入调研市场,分析数据,判断形势发展趋势,再做出投资决策。“历史上,每一轮新产业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投资浪潮,各级政府也常常以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投资,但往往导致过度投资,最终形成过剩产能。”王小鲁说。
以下是界面新闻整理的采访实录
界面新闻:界面新闻和界面智库今年做了一份针对民营企业的调查,调查显示民企对未来的预期仍比较弱,投资计划整体偏保守,背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王小鲁: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呈现放缓态势,尤其是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下滑趋势。其主要原因,我认为可归结为两大方面:一是营商环境方面面临的挑战,二是产能过剩与消费需求不足带来的市场疲软。
关于营商环境,核心问题在于是否形成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具体而言,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是否享有同等待遇,能否在市场中以平等地位公平竞争,这是关键问题。此外,在实践中我们还看到各种政府对企业过度干预和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现象,有些干预甚至超出了法律允许的界限。例如,前段时期频发的所谓“远洋捕捞”事件,部分地方政府因财政紧张,采取不当手段,派遣警力异地抓捕民营企业家、强加罪名、巨额罚款乃至判刑、没收财产,此类行为已不是简单的“趋利性执法”,而是政府违法。其目的并不是纠正企业违法,而是找钱弥补政府收入缺口。此类违法行为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措施予以制止,民营企业的营商环境十分堪忧。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我国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与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为扩大投资。在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双重刺激下,过去投资增长长期快于居民收入和消费增长,导致了资本形成率过高、消费率过低,消费需求相对不足。最终消费需求不足,而中间产能持续膨胀,自然导致产能过剩。在产能过剩情况下,企业产品滞销,只能压低价格,牺牲利润,降价竞争以求生存。
在此情境下,企业自然不敢轻易投资,因为产能过剩意味着继续投资很可能变成无效投资,血本无归。因此,企业收缩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可视为市场自发调节的结果。
综上所述,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营商环境方面的挑战,与产能过剩、消费需求不足带来的问题。目前迫切需要的是改善营商环境,和调整政府支出结构,改善民生、促进消费,避免过度投资、减少低效无效投资。
界面新闻:12月16日,国务院以“加快落实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进一步提升行政执法规范化水平”为主题,进行了第十一次专题学习,强调要要强化执法监督,关注罚没收入异常增长、大量异地执法、大额顶格处罚等情况,对此,您怎么看?
王小鲁:当前,民营企业经营收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营商环境方面不稳定,竞争不公平,以及企业正当权益缺乏法律保障。特别应当强调的是,法治社会要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老百姓与企业守法,政府自身首先要守法。如果政府可以不守法,违法得不到纠正,无疑就会破坏良好的营商环境。
如果这类违法行为得不到纠正,民营企业就如同头上悬剑,时刻担忧未知的风险,自然难以安心经营,信心难以恢复,这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无疑将产生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
12月21日,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首次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此举将填补中国民营经济领域专门立法的空白,无疑是一个积极的进展。
然而,更关键的还在于法律是否得到贯彻落实,政府施政是否真正依法行事。例如,之前提及的“远洋捕捞”事件中,有些地方政府给企业强加罪名进行巨额罚款乃至没收财产,或者小错重罚,实质上已涉嫌政府违法。
对这些现象,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进行纠正,对违法者依法进行惩处。若缺乏这方面的有力措施,营商环境的改善将面临巨大挑战。
界面新闻:如何优化税务执法,为守法企业营造公平透明的税收环境?
王小鲁:在过去30年中,企业可能存在少交税的情况,这背后有多种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与地方政府相关。在经济繁荣时期,有些地方政府为促进企业发展,可能会放宽税收执行力度,采取“放水养鱼”的策略,减轻企业税负。尽管这种做法未明文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较为普遍。
若在经济困难、企业面临诸多挑战时,再过度要求企业补缴过去积累的税款,无疑会对企业造成重大打击,甚至可能导致企业倒闭。
此外,即便在法律规定的追诉期内,也应当合理区分责任方。如果由于地方政府面临财政困难,就试图通过找企业漏洞来解决问题,这种做法可能既不合法,也违反公平的市场原则,应当纠正。
界面新闻:我们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当经济下行时,非税收入就会增长很快。比如,今年1-11月,非税收入增长17%。市场之所以关心非税收入,是因为其中包括了罚没收入。对此,财政部的解释是,地方通过处置闲置资产等方式,加大资源、资产盘活力度,带动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增长,拉动非税收入增长。对罚没收入的管理,您有没有什么建议?
王小鲁:要搞清楚情况也很简单,就是请财政部门公开具体数据,包括去年及今年至今,通过处置闲置国有资产增加的非税收入占多少,罚没收入占多少。有了公开的数据,就可以分清楚非税收入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如果增长主要由处置闲置国有资产带来,当然不必担忧,这不会影响营商环境。但如果罚没收入异常快速增长,则是异常情况,很可能对营商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对未来发展也会有深远的不良影响。
另一个重要之点是,需要明确罚没收入的依据,罚款必须合理合法。若依据不合理不合法,或存在小题大做、找借口罚款等情况,则不仅影响营商环境,甚至涉嫌政府违法。
面对这些情况,政府首先要维护良好的市场营商环境,确保公平竞争,依法行政,让企业放心经营发展。对违法行为应当依法查处,但要确保政府、民众、企业在法律面前平等,政府违法也应追究责任。
营商环境好坏,与信息公开透明也有很大关系。信息公开透明会促进营商环境改善。例如,财政公开透明本来就是财政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方面,发达国家政府的财政公开透明程度较高,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例如我在日本进行学术访问时了解到,政府财政收入支出细项均公布于网上,细到每个政府支出项目的每一笔钱用在哪里,可供民众随时查询。这有利于老百姓监督政府,有利于随时发现和纠正违法或不当行为。相比之下,我国各级财政公开透明仍有待提高,近年来甚至有下降的现象,不少政府收入和支出项目只能看到一个总额,看不到细项,还有些数据拖延很久不公布,有不少过去能查到的数据,现在查不到。这不利于改善营商环境。
有些经济统计信息也有类似问题。例如不同数据指标互相矛盾,公布的增长率和数额对不上,固定资产投资历史数据频繁改动,但改动的原因不做任何解释。过去有些历史数据的修改是因为“挤水分”,即挤掉虚报夸大的部分和统计方法缺陷等导致的问题。这是合理的。但后来再不断修改,总该有个合理的解释。
统计数据应当如实反映经济情况,不然就丧失了统计的本来意义,而且很可能误导政府决策、误导企业和民众的经营决策、投资决策、消费行为,会对营商环境和未来经济发展造成更多损害。
界面新闻:账款拖欠问题对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影响突出,今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解决拖欠企业账款问题的意见》,对此作出了系统部署。您认为这种现象应如何治理?
王小鲁:关于民营企业被拖欠账款的问题,不仅涉及国企央企,还包括各级政府。例如,在有的政府采购和政府投资项目中,民营企业作为建筑承包商完成投资后,却长期收不到工程款,面临垫资无法回收的困境。这种情况可能导致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同样,政府采购或国企采购向企业订货后却长期拖欠货款不还,这种现象在实际经济活动中成为一个突出问题,对企业可能构成致命打击。
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严格依法办事。在订货或发包工程前,政府或国企有责任确保有足够的资金支付。若因特殊原因无法按时结算工程款项或支付货款,应立即采取应急措施,确保支付应付款项,并查明原因,对涉嫌违法违规的行为进行查处,政府或其相关责任人应承担法律责任。总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依法办事,违法必究。若缺乏这样的追究机制,企业的负担难以减轻,营商环境也难以改善。
界面新闻:12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到“稳定预期、激发活力”,具体到民营企业,您有何建议?对民营企业有什么寄语?
王小鲁:我在企业经营方面是外行,但基于经济研究,我观察到当前许多企业面临经营困难。在此情境下,我认为企业应首先采取稳健的经营策略,为过冬做准备。对于那些可能带来机会但同时也伴随高风险的活动,企业应谨慎行事,三思而后行,并充分进行调查研究。
当前,新能源、电动汽车、无人机、人工智能(AI)等新兴领域确实为企业和经济带来大量机会,但这些机会并非适合所有企业。历史上,每一轮新产业发展过程中都伴随着巨大投资浪潮,各级政府也常常以各种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投资或由政府直接投资,但一拥而上投资的结果往往导致过度投资,最终形成大量过剩产能,很多投资可能无法收回。过去光伏、风电的发展都经历了这种情况,更早时期钢铁、煤炭、汽车等产业发展也经历这样的过程。
因此,即便在看似充满机会的领域,企业也应保持谨慎,深入调研,分析数据,理性判断形势和发展趋势,再做出投资决策。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面对当前的困难,争取平稳过冬,先求生存,再谋发展,至关重要。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