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研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4年会上表示,要提升金融服务与经济转型的适配性。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研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主办方供图)
王一鸣指出,当前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过去中国受到外部冲击时,主要通过投资拉动增长,投资往往会转化为供给,现在扩大投资的空间在收窄,投资的边际收益也在下降,所以能不能转向政府培育消费、消费来引导投资的模式,值得研究。
王一鸣建议,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高质量发展,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这些年我国科技创新突飞猛进,但是创新还有短板,大体包括原创成果少,基础研究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领军的尖端科技人才缺乏等。
王一鸣表示,创新模式要从过去的“跟随式”模式转向“引领型”模式。过去偏重成套终端产品,比如核电、水轮机、高铁、工程机械、通信设备,这些终端产品领域集成的创新中国取得了突破,但是基础材料、零部件、元器件、软件没有根本突破。要从过去的集成创新模式转向鼓励原始创新的模式。
二是加快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要发展新兴产业和布局未来产业,同时要加快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
三是在需求端,未来最大的动力是新型城镇化,怎么从未来人口的转移转向现有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这会释放出巨大的需求潜能。
四是在绿色发展新动能,特别是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汽车,这在过去对冲传统功能衰竭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王一鸣还表示,要提升金融服务与经济转型的适配性,他指出,中国的金融体系是在传统工业化时期形成的,大规模、集中化融资,非常契合传统的工业化模式。而现在要科技创新,以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系与科技创新不完全匹配,比如,科技创新风险大,而金融机构追求收益的稳定性,科技创新需要“长钱”、持续的投入,而金融机构倾向于给“短钱”,中小科技企业需要“小钱”不需要“大钱”,金融机构更愿意给“大钱”、做大项目,科技企业重研发、轻资产,金融机构需要抵押。“怎么转变这种模式,我觉得非常多的事要做。”
王一鸣认为,要继续探索怎么在创投、PE、VC发展上有新的制度突破,传统银行体系怎么支持科技创新,过去我们尝试过投贷联动模式,未来怎么利用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降低金融机构支持科创的风险,把风险和收益更好匹配起来。
另外,要发展数字金融,从过去的主体信用为主向交易信用转变,这会大大有利于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同时,要支持大量的创业,就要鼓励发展普惠金融,此外,还要适应可再生能源发展,发展绿色金融,绿色金融标准怎么跟国际市场对接,怎么利用碳市场来培育更多的金融衍生品等。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