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放弃考研的那天,王锦发了一条微博:“我做任何事都是因为我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如果我能更早实现目标,为什么还要做其他不适合我的事情?只要认定自己追寻的路,即使另一条道路风景宜人,我也能在让我乐此不疲的路上生生不息。”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今年5月,就读于安徽财经大学的王锦在放弃考研后进入一家央企实习,9月,王锦顺利签订三方协议。她把这份“丝滑”归因于及时止损,保存了精力,没有在不合适自己的赛道上踌躇太久。
广州某211高校的尹芯目前在一家互联网公司实习。过去,尹芯在考师范、考研、考公、拥有一份“稳定工作”的期待中成长,后来她发现自己其实还有其他选择。相比读研,现在尹芯更期待在“大厂”得到快速的成长。
而把考研看作“命题作文”的何文原本是坚定的“考研派”,她曾认为考研是最稳妥的选择。但就在报名后,她却陷入学习低迷期。何文重新审视了自己,最终放弃考研。
自2015年起,考研报名人数持续快速增长,从2015年的165万人增至2023年的474万人。在经历了一个阶段的狂热后,考研逐渐退潮。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388万人,在2023年下降36万的基础上,2024年继续下降50万。
“人数减少与否对我个人的决心没有影响,我考研是出于兴趣,最大的成长和收获是静下心认真做事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抗挫折能力提高,心态也得到了锻炼。”今年考研在即,“二战”考生葛宇告诉澎湃新闻,她认为考研是唯一能让她在感兴趣的专业上深耕的途径。她也感觉到周围的同学对于编制的追求比以前更强烈,一些朋友考研也是为了三年后更好考编。
有人坚定,有人摇摆。已经工作的高子光还在“考”与“不考”间徘徊。他想在职场实现突破,但又不确定研究生学历能否带来实质性的提升,“或许通过工作能力的积累也可以弥补学历上的差距”。
今年12月21日至22日,即将到来的周末,将有300多万考生踏入2025级硕士研究生初试考场,在长途跋涉后迎来他们最后的冲线时刻。
动力
南京某211高校物流工程专业大四在读生苏银马上将踏入考研考场。
原本苏银的宿舍有四人考研,到了暑期就变成了三人,最终决定赴考的只有苏银和另一名舍友。她坦言,对于物流工程专业而言,考研似乎并不是那么必要,但担心本科毕业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获得满意的薪资,苏银还是决定“随大流”。
“我从今年4月份正式开始准备,如果笔试通过还要准备明年4月的复试,到正式被录取,这是一个很长的周期。”苏银在前期状态不错,但随着时间推移,压力陡增。最近苏银常感到右眼模糊,有时要缓一个多小时。
苏银的父母很支持她考研,因为害怕打扰她学习,白天很少发信息。但这更让苏银为自己偶尔的放松感到“罪恶”。现在苏银主要通过睡觉调整学习状态,“一觉睡到饱,第二天就会因为罪恶感加倍努力学习”。
正在读大三的方芳在确定跨考电影学研究生之后,心态却更加平和。
“我考研的动力就是还想当大学生,想安安静静单线程学习,在喜欢的领域创作。”在明确了方向后,方芳不迷茫保研,也不卷就业考公,她觉得世界很美好,很宁静。
方芳把近段时间比作“饱和的溶液”,“欲望是平衡的,健康指数是正常的,学习是走心的。我很久没有长时间专注地搞学习,没有如此认真听老师讲课,下课认真钻研拓展知识。保持进取向上的状态和及时得到成长的反馈让我感到很安心。”
足球是丁晰考研的动力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今年11月,2024年浙江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落下帷幕,丁晰所在的球队获得了大学男子甲B组比赛第一名。
丁晰是浙江师范大学2021级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在绿茵场上挥洒汗水的同时,他也在积极准备今年的研究生考试。
“我考研是因为有点名校情结,另外想再体验三年大学生活。可能说出来有点幼稚,我还想踢纯粹的校园足球。”足球成了丁晰考研的一个动力,在不考虑未来就业和薪资的前提下,他曾经最希望的就是跨考同济大学的足球方向,“有时候热爱也可以化为谋生手段”。
“上岸”
今年是葛宇第二次参加研究生招生考试,去年她报考了西南地区的一所211高校,但因部分科目的失误在初试时遗憾落榜。
“坚持再考一年就是因为对专业感兴趣,考研是唯一能让我在这个兴趣上深耕的途径。”因为有过一年的经验,葛宇在忙完毕业事项后,从7月开始备考,每周日休息半天,其余时间都在学习。
葛宇切身感受到,现在考研的人在整体减少。周围的同学对于编制的追求比以前更强烈,身边也有一些朋友着手考研是为了三年后更好地考编。
“但其实人数减少与否对我个人的决心没有影响,我考研是出于兴趣,最大的成长和收获是静下心认真做事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抗挫折能力提高,心态也得到了锻炼。”对于葛宇而言,目前最大的挑战就是心态,在两年的备考路上,她也摸索出了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法——睡个好觉、吃顿好的。
胡芸芸去年“上岸”
相较而言,胡芸芸是幸运的,秉持着“随缘”态度的她已经在去年成功“上岸”。
“我的一位朋友最终没有参加考试,我认为是出于对考研未知的恐惧和焦虑,担心自己会失败的心理。我自己也被影响过,但后来告诉自己看淡些,考不上就考不上了,反正出来也能找工作。”尽管胡芸芸努力放平心态,但迷茫的情绪还是伴随了她整个考研阶段。
在漫长的备考期间,胡芸芸不止一次问自己:“我现在所做的一切意义是什么呢?如果我选择了找工作,会不会比考研更好?”但只要她进入到学习的环境下,脑子里就只剩下背书和刷题了。
图书馆到宿舍的两点一线,胡芸芸会在路上听听自己喜欢的音乐。回到宿舍,胡芸芸也会打打游戏,刷社交软件获得短暂的放松。或者在周六日偶尔安排和朋友聚聚餐,唠唠嗑。
“在考研之前,我也想以后多赚钱,过上随心所欲的生活。但受考研的影响,我的物欲慢慢降低,我发现我的生活成本并不高,在满足自己的基本生存需求上,可以用更多的钱去做其他的事情。”过去胡芸芸觉得只要工资尚可,做什么工作都可以。在“上岸”之后,胡芸芸有了更加明确的职业规划,“经过一学期的接触,我更加发现现在所学的专业非常契合我的价值观,而且既然读了研,那这学历就不能浪费”。
放弃
从今年3月开始准备,12月进入最后冲刺,在距离今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还有最后十天时,万成曲萌生了弃考的念头。
“考取双非院校目前很多人认为性价比不高,但好的学校‘卷’的人会更多,我现在也想退出了,我觉得上班比读研好。”万成曲是华东交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应届考生,原本希望通过考研为自己创造更多的选择机会。
万成曲告诉记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考研应届生只能参加学术型硕士的考试,专业型硕士需要具备足够的相关工作年限才可以报考,但学硕的考核也往往更为严格。万成曲是宿舍中唯一一个今年参加考研的应届生,身边多数人都觉得现在就业更实际。面对未知的未来和长时间紧绷的学习状态,万成曲体会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
万成曲说,备考研究生的经历是她一生的“灰暗时刻”,暑假前利用课后时间学习,暑假期间早八晚十,开学后早七点半晚十一点,“这辈子都没这么努力过”。问及是什么支撑着她考研,她只回答道:“沉没成本。”
万成曲奋力备考
今年5月,安徽财经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王锦彻底决定放弃考研。
做出决定的那一天,王锦在自己的微博账号上记录:“我做任何事都是因为我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如果我能更早实现目标,为什么还要做其他不适合我的事情?只要认定自己追寻的路,即使另一条道路风景宜人,我也能在让我乐此不疲的路上生生不息。”
今年3月起,王锦提前体验了研究生科研生活。论文学习、整理文献、尝试科研、小组汇报……每周一次的科研组会,王锦完成论文的研读就要花费3天到4天,准备PPT的汇报还需要额外的时间。同时,作为进组最晚的成员,王锦常常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现学一项适合的科研方法,以弥补自己和其他组员之间的差距。
“身边的学长学姐都是做科研的,会认为读研是自然而然的事,但其实我每次的汇报都不是很理想。很多科研方法在本科阶段根本没有接触过。”王锦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认识到,研究生生活和她原本想象的差距很大。更重要的是,她发现自己对学术也并没有特别浓厚的兴趣。那段时间,王锦经常莫名变得急躁,原本没有拖延习惯的她,常常要拖到最后一刻才开始做科研小组的任务。
今年5月,王锦果断放弃考研,并在暑假找到了一份央企的实习岗。今年9月,王锦签订三方协议,“我认为一切相对顺利的原因也是因为我及时止损,没有在一个不合适自己的赛道上踌躇太久”。
中途放弃考研的还有何文,她曾把考研比作命题作文。
“我选择考研的时期是整个人最迷茫的时期,在不知道该选择哪条路的时候,考研似乎是一个最稳妥的选择,大家也都是这么选的。”去年春天,何文焦头烂额,考研已报名,但何文的学习状态却很是低迷。就在那时,意外获得的实习机会让何文有了更多选择,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更加迷茫。
经过反复思考,何文还是放弃了考研,选择去上海实习。在实习过程中,何文见识到好的工作环境、好的工作伙伴应该是什么样子,“实习经历改变了我很多”。
毕业后,何文并没有坚持原本的金融方向,而是选择了自己一开始就感兴趣的海外品牌运营岗位。何文说,她始终对金融专业提不起兴趣,更不确定三年研究生读下来能否对未来的工作产生助力,是不是在浪费时光。
“企业准入门槛越来越高,实习和工作经验也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也是我最后下定决心的原因。”何文说。
选择
就读于广州某211大学的尹芯原是“保研边缘人”,曾主持参与过不少学术比赛和项目。在与保研失之交臂后,她决定把握好应届生的身份,直接“卷”进“大厂”。
“我出生在小县城里的普通家庭。父母一直都很想让我读研或者考公,但是最终还是支持了我的想法。不过家里的亲戚朋友知道我选择直接就业时,都会好奇‘为什么不考研?为什么不考公考编?’可在广州,如果拿到了一个大公司的offer,大部分人都是支持和为你高兴的。”在高考填报志愿时,尹芯的亲戚朋友也曾问她为什么不填公费师范生。过去,尹芯在拥有一份“好工作”或者“稳定工作”的期待中成长,但后来她发现,她还有其他选择。
如今尹芯的周围很多都是广东或香港的同学,选择考研考公的很少,大部分还是选择出国深造或者进企业。相比读研,尹芯也更期待可以在“大厂”得到快速的成长。
“其实大公司的工作履历可能会比研究生学历更加吃香。能在‘大厂’工作的本科生我觉得能力是非常强悍的,这时候是不是研究生似乎也没那么重要了。如果是为了就业,三年后毕业了未必就能找到比现在更好的工作。”尹芯告诉澎湃新闻,她感觉这几年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这也影响着她的选择。
与尹芯一样,考研也不在程鑫荣的选择之列。
“我就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拿稳定的工资,过自己的生活。身边考研的同学大概占半数,但我从没考虑过。”安徽师范大学2021级新闻学专业的程鑫荣已于今年12月初参加了浙江海宁市的公务员考试。
教育部日前公布,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为388万,较去年减少50万人,首次跌破400万人。与考研“遇冷”相对的是“国考热”。同样是今年,国考报名总人数超过320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34万余人,再创新高。
“考公过程很艰难,刚刚考完还不知道结果,不想考研是因为对继续学习的兴趣不是非常大,还有英语太差了,要补上花费的精力比较多。”大学期间,程鑫荣的专业排名并不理想,英语四级两次未过,程鑫荣也并不太为学业忧虑,在课后参加感兴趣的社团活动,体验不同的社会兼职,也让程鑫荣更加清楚了自己的优势和需求。
谈及未来规划,程鑫荣告诉记者,如果此次考公结果不理想,他想先在工作中锻炼自己,后续还是会继续考公。
摇摆
高子光目前从事量子计算行业的工作,任职产品设计岗位。30岁的他正在犹豫是否报考明年的在职研究生考试。
“有这个想法是因为发现高级管理岗位基本上都是硕士及以上学历,三年前我一直在各大企业中高层任职,摸到了门槛,但未能实现高层发展的突破,就读研究生虽然不会给我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但也许会锦上添花。”高子光坦言,解决学历需求主要是想在职称、评奖等有硬性要求的场景下减小评定阻力。
然而,考研必定会给现有的工作生活带来额外的压力,对此高子光也有所顾虑。
“一方面对能力焦虑,放下课本这么多年了不知道能不能通过考试;另一方面也有心态焦虑,本身脱离学生身份多年,近几年更多以专家和企业教授的身份在和高校对接,一下子转为学生,怕难以适应。”同时,高子光的工作有较多的出差,不稳定的工作节奏对于需要固定周期的学习来说也是一份挑战。
“之所以摇摆不定,最重要的是因为我对研究生学历能带来的提升无法量化评估。其实这个决策我摆动了很久,像我们行业学历差一点,能力强的大牛也有,虽然确实是比较少。”高子光同样认为,或许通过工作能力的积累也可以弥补学历上的差距。考还是不考,高子光还在思考。
(本文受访者均为化名)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