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12月15日江苏省乡村振兴研究会、研究院在扬州举办“乡村全面振兴与农业农村现代化”研讨会,一批造诣深厚的知名专家学者作主旨报告,部分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的领导同志和优秀村书记、优秀新农人作案例分享,此次研讨会既有理论层面的指导,又有实践层面的总结,还有典型经验的分享。
拥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扬州,是习近平总书记称赞的“好地方”,是独具魅力的“世界运河之都”“世界美食之都”“东亚文化之都”,也是农业前景广阔、充满生机活力的鱼米之乡。
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在研讨会上介绍,作为国家重要的优质商品粮基地和水禽水产主产区,扬州现有耕地410万亩、水产养殖面积100万亩、水生蔬菜种植面积20万亩,粮食年产量287万吨以上、水产品年产量41万吨以上,年出栏生猪123万头、家禽近4000万羽;拥有扬州大学、中国农科院家禽研究所、江苏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等“一校两所”,稻麦油新品种选育、基因工程疫苗、家禽遗传育种等领域科研实力居国内领先水平,扬州鹅、高邮鸭、邵伯鸡获批国家级品种;2023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15万元、五年年均增幅高于省均,14家合作社入选中国合作社500强、居江苏省第一。
好地方“丰”景独好。当天,王进健为与会者分享了扬州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中的实践探索。
案例一:
以提升现代农业“含特量”绘就乡村产业振兴“实景图”
做优现代农业特色产业,既要在品质上追求“过得硬”,也要在品牌上追求“叫得响”,更要在产业上追求“全链条”。以罗氏沼虾为例,自1992年首次引进养殖以来,逐步成为扬州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养殖面积约9万亩,占全国的1/5、全省的3/5,并成功入选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但随着生产成本上涨、生态环境制约和市场竞争加剧,以往粗放式经营的效益越来越低,一年下来老百姓常常感叹“白忙活”。
为打破这一困境,扬州创新并严格实行“降低养殖密度、降低饲料蛋白、禁止使用化学肥料”生态绿色养殖,专门成立了“高邮大虾”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园,由国有公司出资流转、改造池塘,专业企业统一承包、统一经营,积极向育种、饲料生产和精深加工领域延伸,开发了花雕熟醉虾、麻辣虾等预制食品,并成功注册“高邮大虾”品牌,真正实现了“好水养好虾,好虾卖好价”。全市“高邮大虾”撬动产值近40亿元,带动就业10万人,养殖经验入选全国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典型案例,高邮也被中国渔业协会授予“中国生态大虾之都”荣誉称号。
近年来,扬州始终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按照“一条产业链、一个工作专班、一套政策措施、一张全产业链图谱”的思路,重点打造了优质稻麦、水生蔬菜、名优茶果、规模畜禽、精品虾蟹、特色花木等6条农业特色产业链。
在实践中,扬州坚持项目化做大特色产业,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围绕实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工程,出台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十条措施”,持续开展农业招商攻坚行动、农业企业分层分类培育行动,深耕预制食品、休闲食品、功能食品,不断延长农业的产业链、价值链、利益链,全力推动由“卖初级农产品”向“卖精深加工品”转变。2020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工建设列入省农业农村重大项目384个,现有荷仙集团、三和四美、包天下等7个国家级、81个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坚持园区化做强特色产业,以“产业强园、科技兴园、生态立园、机制活园”为导向,梯度推进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建成江苏宝应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扬州(高邮)国家级农业科技园,以及6个省级、51个市级现代农业园区,创成4家省级农产品加工集中区。
坚持品牌化做响特色产业,依托世界美食之都金字招牌,整合资源打造“食美惟扬”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连续五年每年重点培育10个农产品企业品牌。如今,扬州拥有8个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9个品牌入选江苏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宝应藕产品出口占全国70%以上,“高邮鸭蛋”品牌价值达265亿元,绿杨春茶年产值超5亿元。
在扬州,既能品尝到“好味道”,也能买到“好食材”。
案例二:
以乡村“高颜值”赋能乡村“高价值”
在经济与生态良性互动下,美丽乡村已不仅是单一的乡村建设工程,也是重要的共同富裕工程。如位于扬州市生态科技新城的“七河八岛”区域,由七条河流及其分割而成的八个岛屿组成,不仅是扬州“运河十二景”之一,还成功入选长三角十大旅游线路。在这里,既能饱览河岛山林的生态美,也能体验乡村烟火的生活美,去年共接待游客132万人次。然而,数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废旧品回收厂、砂石厂、船厂遍布,污水多、尘土多,发展难、致富难,是村民心头的闹心事、揪心事。
“七河八岛”。图自扬州生态科技新城微信公号
为有效解决这个突出问题,扬州下定决心关停“散乱污”企业,组织实施农村环境整治、乡村生态修复、基础功能提升三项行动,建设了一批特色田园乡村、美丽宜居村庄和传统村落,将农文体旅等资源要素深度融合,大力培植“民宿经济、林间经济、生态经济”等新业态,精心打造了棠梨湾、78环岛大道、伴山民宿等旅游IP。特别是通过治理和盘活乡村企业、学校和“空关房”“田间房”,不仅使租金较改造前提升60%,农村资源利用率提升30%,还最大程度调动起社会资本、本地居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涌现出了华丰林里、伴逻小筑、自在农庄等一批优质乡村旅游项目,吸纳了千余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当前的“七河八岛”正在全力打造大运河文化带农文体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力求吸引更多漫步、骑行、水上运动和露营爱好者前来,真正成为城里人的“诗和远方”。
近年来,扬州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先导,以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为抓手,深度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多元价值,让更多群众吃上了“生态饭”“旅游饭”,走出了一条美丽乡村、美丽经济、美丽生活“三美融合”的发展之路。在实践中,我们坚持系统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出台“十四五”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方案,先后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十百千万”行动、主干道沿线环境突出问题排查整治行动、主城区周边村庄清洁行动,通过每月一轮走访、每两月一次观摩,每年选树一批典型,让扬州乡村“干干净净、清清爽爽”。
案例三:
以基层党建“三项行动”激活善治乡村“动力源”
乡村治理好不好,关键看基层党组织强不强。邗江区蒋王街道四联村,四年前村党组织抓发展和为民服务能力不强,村集体经济发展后劲不足、村党群服务阵地功能缺失,是典型的软弱涣散村,更谈不上把乡村治理好。对此,村党总支对标找差,通过换届选举、公开招聘、异地交流等方式,推动村“两委”平均年龄从43岁下降到35岁,且均为大学本科学历,战斗力得到显著增强;对老村部、村办学校等闲置房屋进行盘活出租,集中流转1200亩土地发展特色果蔬种植,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从2020年161万元,增加至2023年467万元。同时,在上级的支持下,将1146万元的村级非经营性债务全部化解,新建了1000平方米党群服务中心。通过努力,四联村实现了由“软弱涣散村”到“先进示范村”的蜕变。与此同时,村集体有了更强底气谋划实施民生实事项目,村干部也有了更多精力推动乡村治理精准化、精细化,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不断提高,过去乡村治理中“无力治”“无人治”“无招治”的难题得以有效化解。
近年来,扬州认真落实新时代江苏基层党建深化提升计划,将实施基层党建“三项行动”,即“建阵地、提待遇、促增收”作为市县乡村四级“书记项目”深度推进,激发了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动力源。近三年村级矛盾纠纷量年均下降5个百分点以上,全市万人信访率为全省最低,相关做法获中组部《组工信息》专题刊发。
具体实践中,扬州深入实施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行动,2020年以来,累计投入8.14亿元改造提升村级党群服务中心,全市1003个村党群服务中心平均面积从565平方米增加到938平方米,并按照“服务进门就有、办事不用上楼”的原则设置功能区域。同时,由财政给予为民服务项目购买资金,每村不低于5万元、市级重点经济薄弱村不低于40万元,以常态化活动聚人气、优质服务聚民心,将基层红色地标成功打造为“农民家门口最有温度的服务综合体”。我们深入实施村干部待遇提升行动,将村书记年均报酬从2019年底的6.75万元,提升到今年的14.2万元,并通过差异化考核绩效,坚决杜绝“躺平”现象。在此基础上,统筹提高其他村干部待遇,探索推行村干部企业年金制。面向优秀村书记开展定向招录,近三年累计安排32个省考职位计划,去年首次拿出24个事业编制开展专项招聘。这些举措极大地调动了村干部扎根基层、带领致富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2023年扬州市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达212.9万元,居全省第五、苏中苏北第一;计划到2025年底全市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比2022年增长30%以上,村均年集体经营性收入超250万元,形成一份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村级集体增收“扬州方案”。
原标题:《乡村全面振兴大家谈①|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三个案例看“好地方”的“三农”实践》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