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黎小球 果壳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盐。但现在的问题是,人们吃盐太多了。
中国是世界上吃盐最多的国家之一,成人每日人均摄入量超10克。而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健康成年人每日盐摄入量应不超过5克,儿童还要更少。
5克盐,不到一啤酒瓶盖的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量都是挑战。长期高盐饮食,升高的血压下心血管变得脆弱,肾病、胃癌等疾病的风险也增加。
中国的减盐战争早已打响,进展艰难。外卖和预制餐食的兴起,也为这场战役带来了新的挑战。
隐蔽的盐
高糖饮食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二者的关系从字面上直白显露。但盐与血压的关系,却相对隐蔽。
这种隐蔽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们往往不会将吃盐多与高血压直接联系起来,知道了也容易抛之脑后、不加控制。毕竟对于绝大多数健康人来说,长期吃盐过多导致血压升高是一个缓慢、递进的过程,温水煮青蛙似的让人感知不到风险。
另一方面,食物中的盐可以很隐蔽,当不觉得咸时可能已经吃下了很多盐。比如当下流行的焦糖海盐味食品,加的盐不少咸味却不明显,这是因为甜味可以削弱人对咸味的感知,咸味也可以反过来让机体对甜味更敏感。
隐蔽带来的结果是,人们不知道自己到底吃了多少盐,更懒得去精确计算——这困难又麻烦。
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NaCl),每1克普通食盐中,约含有0.4克钠。目前推算盐摄入量的金标准,是测量24小时内从尿液中排出的钠含量。2019年,有研究者综合分析了70项研究,这些研究覆盖了中国大部分省份、时间跨度长达40年,并且均报告了受试者24小时尿钠排泄数据。
结果显示,根据尿钠数据推算,我国3~6岁、6~16岁、成人平均每天盐摄入量分别为5克/天、8.7克/天、10.9克/天,中国是世界上盐摄入量最高的国家之一。
中国成人平均每日盐摄入量丨原图:参考资料2(Monique Tan provided)
2023年,一项关于中国成年人钠摄入量的全国性调查发布。通过在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多阶段、随机抽样,10114名成年参与者的24小时尿液样本被收集。结果显示,受试者24小时尿钠排泄量平均为4.121克,对应的盐在10克以上。
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中的元素,包括蔬菜、奶制品、肉类等,但这些食物中的钠含量通常不高。此外,一些调味品如味精(谷氨酸钠)也含有钠,但相比于盐,它们对日常钠摄入量的贡献较小。人体摄入的钠主要来源于盐,并且90%以上会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因此比起单纯的饮食调查,例如让受试者回忆过去特定时间内吃了哪些食物、吃了多少等,采用24小时尿钠数据来推算吃盐量更为准确。而上述使用这种方法的大型研究,都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居民食盐摄入量一直很高。
在此基础上,中国北方吃盐更多。从1980年到2010年,北方地区吃盐量稍有下降,但成年人的平均盐摄入仍然很高,为每天11.2克。南方地区盐摄入量则在增加,从8.8克上升到10.2克。
中国南北方盐摄入趋势变化丨原图:参考资料2(Monique Tan provided)
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盐,或者更准确地说,离不开钠。钠离子,可以维持体内液体平衡、保证神经肌肉正常工作。对于普通人来说,5克盐对应的钠含量,已足以保证基本的生理需求。当长期摄入盐过多时,风险也悄然而至。
减盐,一条突破口
人体内大多数钠,都存在于血液和细胞周围的间隙液内,也就是说基本在细胞外面。盐吃多了,体内钠离子随之增多,身体为了维持渗透压、让细胞内外的液体浓度不失衡,便会保留更多的水分,血容量因此增加——有时候大吃一顿,第二天人会显得“肿肿的”,盐摄入过多是原因之一。
正常情况下,机体不断监测着体内钠含量和血容量的变化,发现两者增高时,会通过一系列调节机制,将它们维持在适当水平。但凡事都有限度,当长期吃盐过多,超过了人体的调节能力,增加的血容量会持续对血管壁造成压力,高血压的风险可能因此增加。
很多因素能影响血压,遗传、年龄、性别、生活方式……高盐饮食只是其中之一,但它的影响不可忽视。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学者发现中国北方地区高血压患病率比南方高。INTERMAP研究是在中国、日本、美国和英国4个国家展开的一项国际合作,通过深入分析中国样本人群,该研究表明,北方受试者血压的平均收缩压比南方高7.4mmHg,并且这种南北差异有三分之一是钠摄入量不同引起的。
高盐饮食对血压的这种“贡献”,还源于中国庞大的盐敏感群体。盐摄入量对血压的影响因人而异,一些人会特别敏感,这称为盐敏感性(salt sensitive)或者钠敏感性(sodium sensitivity)。研究显示,盐敏感性在亚洲人中更为普遍,中国成年人中大约30%~40%属于盐敏感群体,而在高血压患者中,这一比例更是高达50%~60%。
当高敏感人群又遭遇高盐饮食习惯,高血压成了中国人群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之一。数据显示,约27.5%的中国成年人患有高血压。随着人群预期寿命的延长、生活方式的变化,高血压的总患病率还在增加,年轻化趋势也更加明显。
高血压的最大危害并非其本身,而是它可能引发的一系列严重并发症。许多高血压患者早期并无明显症状,甚至对血压升高毫无察觉。但如果不对血压进行有效控制,随着时间推移,长期且严重的高血压状态会损害心脏和血管,增加卒中(中风)、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心血管疾病有着高致死率、致残率。中国因疾病而死亡的人中,至少40%是死于心血管疾病,幸存的心血管疾病患者60%以上会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者生活无法自理。在心血管疾病众多风险因素中,高血压是首要危险因素,约2/3的卒中和1/2的冠心病可归因于血压升高。
中国因疾病而死亡的人中,至少40%是死于心血管疾病丨参考资料10
因此要预防心血管疾病,一个关键的措施便是尽可能将全人群的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而以人群为基础的控盐,是这个过程中最好的突破口。
一方面,减盐确实可以有效控制血压。多项高质量研究发现,无论是在高血压人群还是健康人群中,持续、适量地减少盐摄入量都能降低血压水平,并且减盐的程度和血压降低的程度还存在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减盐程度越高,血压下降幅度越多。
血压下降后,未来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也降低。2016年,《柳叶刀》上发表了一项研究,研究者综合分析了123项涉及降压治疗的研究,涵盖了613815名参与者,发现收缩压每降低10mmHg,冠心病风险降低17%、中风风险降低27%、心力衰竭风险降低28%、全因死亡率降低13%。
另一方面,减盐可以说是性价比最高的干预措施。为了应对包括心血管疾病在内的常见慢性病,世界卫生组织曾联合专家委员会确定了5项优先干预措施,分别是控烟、减盐、改善饮食和体力活动、减少酒精摄入、普及基本药物与技术。
而针对中国所估算的干预成本中,减盐的成本最低,约为0.05美元/人/年,低于限酒(0.07美元/人/年)、全民控烟(0.14美元/人/年)、控制体重与加强体力活动(0.43美元/人/年)以及高危心血管疾病个体的基本药物干预(1.02美元/人/年)。
减盐的成本最低丨翻译、整理自参考资料14
有效且性价比高,于是减盐成为了重要且优先的公共卫生政策。世界卫生组织设立的全球总目标是,到2025年全球人口的平均盐消费量减少30%,并建议健康成年人每日盐摄入量应不超过5克,儿童根据能量需求还要更少。
中国的控盐标准也在变化。2016年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食盐量不超过6克。而2022年发布的最新版膳食指南中,这一数值变为了5克。
这一调整意味着,中国对齐了世卫组织的标准,也标志着减盐工作的紧迫性。
人均1克的差异,到底会带来多大区别?根据2022年发布的一项模型研究,在中国,每天减少1克食盐摄入可以将缺血性心脏病风险降低约4%,将卒中风险降低约6%;如果这种变化能维持到2030年,可以预防近900万起心血管事件,其中400万事件是致命的。
因此世界卫生组织直言:减少盐摄入量是挽救生命的实际行动。
但针对盐的战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减盐战争
全世界人们吃下去的盐,几乎都比实际需要多得多。控制盐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威胁,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的挑战。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人们吃下去的盐70%~80%来自于加工食品,比如面包、饼干、加工肉类和快餐食品等。因此鼓励甚至强制食品企业改变食品配方、减少盐添加量,是这些国家控盐的重要策略。
比如英国从2003~2004年启动全国减盐计划,7年间人群24小时尿钠排泄减少了15%,相当于每日人均盐摄入量从9.5克减少到8.1克。与食品行业密切合作、逐步调整食品配方,是英国减盐取得成果的关键。负责减盐的行动组,为不同类别的食品制定了渐进的减盐目标,并为食品行业制定了达到目标的明确时间表、实施流程,5年内使超市的大多数加工食品含盐量降低了20%~30%。
为了指导食品行业借鉴国际经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中国营养协会制定了《中国食品工业减盐指南》,第一版于2018年发布,今年发布了第二版。食品工业减盐,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到2027年争取达到加工食品平均钠含量水平减少约5%~10%。不过该指南是引导、鼓励性质的,没有强制性,食品加工企业是否遵循某种程度上是良心活儿。
近年来,市面上确实陆续出现了一些减盐版本的加工食品,比如减盐榨菜、减盐肉制品(火腿肠、午餐肉、培根等)、减盐罐头、减盐酱料等,主要集中在大型食品企业。政策的推动、企业社会形象建设的需要等,促使一些大型企业愿意在减盐产品的研发上投入资源,产品本身也常定位于“高端市场”、“精品市场”。不过从企业占比来看,我国中小型食品企业占总体企业数的85%左右,在减盐产品的研发上,这些企业更可能面临资金、技术和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挑战,这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它们在减盐产品领域的深耕。
实际上,在中国,要达成减盐目标,仅靠减少加工食品中的盐也远远不够,它并不是我国居民盐摄入的主要来源。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大部分盐其实是在烹饪过程中添加的。
传统饮食模式下,我国居民约70%~80%的盐摄入来自家庭烹饪时加的食盐,其余来自酱油、外出就餐、预包装食品等。这意味着,家庭烹饪减盐才是大头。更是有研究者直称“家庭烹饪减盐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直接关系着国家减盐工作的成败”。
中国居民膳食钠摄入来源,家庭烹饪是大头丨原图:参考资料18
因此,想办法减少家庭烹饪用盐,一直是我国控盐的主要方向,在这一点上的具体措施则包括推广盐替代品、普及限盐工具,以及实施广泛的公众健康教育。
盐替代品的代表是“低钠盐”。在普通食盐中,用一定比例的氯化钾替代氯化钠就是低钠盐,它可以减少钠的摄入,同时增加钾的摄入。低钠盐在中国市场已有数十年历史,市售产品氯化钾含量一般不超过30%。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中老年人是使用低钠盐获益最高的群体,血压正常的健康人群也可以考虑使用低钠盐。在一项针对中国600个村庄、20995名高危人群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进行了平均近5年的随访。结果显示,与食用普通盐的对照组相比,食用低钠盐的干预组中风风险降低了14%,总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了13%,过早死亡的风险降低了12%。
但现实中,低钠盐的普及率并不高,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不到普通盐的10%。我国市场上,低钠盐的售价比普通食盐高,主流产品差价约为0.8元/100克,对于食品行业来说,广泛采用低钠盐并不是商业上的“明智选择”。我国关于低钠盐的推广指南中,最为推荐的应用场景,也是家庭烹饪和集中养老机构。
低钠盐应用场景推荐丨《中国低钠盐推广应用指南(实践版)》
而家庭在选择盐时,是否会优先考虑低钠盐,是多种因素决定的。除了经济因素,对低钠盐是否了解、认同,购买是否便捷等,都会影响选择。比如上述涉及600个村庄的研究中,基线调查时农村地区只有5.9%的人表示了解低钠盐,1.4%的人使用过低钠盐。市场需求也会反过来影响盐业开发、生产和销售低钠盐的意愿。
实际上低钠盐也并不适合所有人群,对于肾功能不全或高钾血症患者来说,它可能并不适宜。一些对味道较为敏感的人,会在低钠盐中察觉到金属味或苦涩味,这也影响了低钠盐的普及。
除了低钠盐,使用限盐勺、限盐罐等工具,也是重要的家庭减盐措施。对于中国人来说,5克这种精确的重量描述反而是模糊的,市场上主流的限盐勺,一平勺等于固定的盐量,比如2克盐、1克盐,有助于人们判断做饭时具体加了多少盐。全国不少省市都曾向居民免费发放大量限盐勺,比如2007年北京发放了650万把,2008年上海发放了600万把,2011年~2016年山东发放了1300多万把。
但2021年一项针对中国10个城市(4个一线城市和6个新一线城市)的调查中,研究者发现即使在经济发达地区,也只有不到四成家庭使用限盐勺。正确使用率则更低,比如针对北京顺义的一项调查中,只有不到14%的人会正确使用盐勺——根本不管刻度和量、把限盐勺当作普通勺子多加几次盐的现象,很普遍。
无论是推广低钠盐还是限盐工具,其核心都是希望改变人们的日常行为。要行为改变,知识的普及是基础,因此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减盐知识、开展公众健康教育,贯穿在整个控盐工作中。这些努力是有效的。尽管不同调查的数据存在差异,但总体趋势表明,近些年来公众对高盐饮食危害的认识在加深,很多人也有减盐意愿,比如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2018~2019年进行的调查显示,近90%的受访者都表示自己愿意减少盐摄入量。
然而认知与实际行为之间,依然有着鸿沟。在改变行为的过程中,个体往往要遭遇两类障碍——内在的主观障碍,以及外在的客观障碍。
从主观上来说,盐虽然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成瘾物质,但人们对咸味食物的偏好根深蒂固,对减盐可能信心不足甚至有抵触情绪。尤其是对于血压正常的人,减盐饮食可能不会带来立即可见的益处,但饮食习惯的改变却会让他们感到不适应。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CFIC)进行的调查显示,超过50%的受访者表示难以舍弃口味是减盐的最大障碍。
从客观上来说,很多时候人们的饮食并非深思熟虑的自主选择,而是一种被社会环境影响的选择。快速数字化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环境正在发生变化,饮食模式也随之转变。外卖和外出就餐的增加,使得维持低盐饮食在实际操作上变得更加困难,也让中国的减盐战争迎来了新挑战。
被外卖拖累的进展
过去几年,中国在线送餐服务蓬勃发展,也是预制餐食的主要集中地之一。数据显示,2020~2022年,我国外卖用户增加1.02亿,达到5.21亿。
生活在当下的人们,高度依赖外卖和在外就餐。在10个城市进行的调查显示,在受访者接受调查的过去3天,超过七成的人曾在外就餐或点外卖(不含早餐),其中17.59%的人平均每天都有1~2顿饭在外就餐或点外卖,还有4.04%的人几乎顿顿都在外就餐或点外卖,“重口味”菜品更是常见选项。针对北京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一线城市,近40%的盐摄入开始来自于家庭烹饪之外。
外卖的饭菜通常含有较多的盐。有研究者在成都从外卖平台上随机收集了105份餐食,通过检测发现外卖餐食的营养成分存在较大差异,但含盐量均较高,一份外卖平均含盐量4.161克。105份外卖中,只有4份餐食的钠不超过767毫克(每餐建议的钠摄入量)。
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甚至有研究者较为悲观地认为,迄今为止在减盐方面取得的缓慢进展,可能会被城市化带来的加工食品和外卖食品消费的迅速增加所抵消。
外卖平台基本不会提供相关营养信息,指导消费者做出更健康的选择。为此,世卫组织驻华代表处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清华大学合作,进行了一项尝试。
2020年~2022年,在北京、台州、沈阳、成都四个地区,该团队与“饿了么”平台合作,测试了健康信息以及点餐时选择架构的变化,如何影响消费者的选择。具体干预措施有3种以及它们的组合:
①将“健康成年人每天食盐不超过5克”这个健康信息,放置在订购页面的顶部;
②为一些菜肴提供低盐选项,打开子菜单,里面会有“正常盐”和“减盐”两种选择,默认是前者;
③在上一步的基础上,将“减盐”设置为子菜单里的默认选项。
131家餐厅被分配到5个干预组,此外还有772家餐厅作为对照组。
研究示意图丨原图:参考资料29
数据显示,干预组(包含以上各种干预方式)订单中包含减盐菜品的比例为1.4%,而对照组中这一比例为0.6%(对照组中的消费者只能在下单前通过备注减盐),两者相差0.8%。考虑到中国每日在线订餐量巨大,如2021年时为平均5570万/天,如果以上干预措施能广泛实施,0.8%这个看似不高的比例,所代表的订单量也是巨大的,相当于每日额外有近45万份订单中包含减盐菜。
同时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仅有健康信息并不能有效促使消费者选择低盐菜肴。选择架构的变化,即向消费者提供包含“正常盐”和“减盐”选项的子菜单,更能促使他们健康饮食,默认选项为“减盐”时积极效果大于默认为“正常盐”时。
餐饮业“重盐”是一个普遍现象。有研究曾对6个省192家餐馆(其中83家提供外卖服务)进行过调查,发现不论地区、餐厅规模,盐都是用量最多的含钠调味品;而酱汁/酱料,味精、鸡精的用量存在地区差异,可能跟价格、当地流行的菜系类型等有关。
对于靠口味提升竞争力的餐饮业来说,盐是最便宜的调味品,多放盐在行业内形成了一种“同行都这样,我不做便可能落后”的共识。同时,对于一些不良商家来说,盐的作用不仅限于调味,还可以掩盖食材的新鲜度问题。
我们都知道减少外卖是更健康的做法,但现实中这并不容易。外卖种类多样、方便快捷,对于生活节奏快的现代人来说,它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因此上述在“饿了么”平台进行的研究,可能是一种减少外卖盐摄入量的可行措施,对消费者来说操作也相对容易、可及,它通过简单改变环境发挥引导作用,可以让需要点外卖的人以最小的“额外努力”做出选择,减盐障碍减少。
但研究结果要变成公共政策是艰难的。这项研究只在4个城市、1个外卖平台、很有限的餐厅和菜品中做了初步试验,长期结果也未知。初步的研究结果都需要在更广泛的人群中、更长久的追踪中验证有效性,而这涉及到复杂的研究设计、操作过程和数据分析,需要时间、物力、成本等。
同时一项公共政策的实施,也需要同步建立起一套长期的管理、评价、监督机制,这意味着学术界、食品行业从业者、外卖平台、政府机构等不同团体的沟通合作、利益协调。在实际操作中,如何激励外卖平台和餐厅实施类似措施、平台算法如何更有效地支持减盐行动、如何监测餐食是否真正做到低盐等,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从各方面来说,至少这都是一个短期内难以建立起的社会机制。
改变盐的“极乐点”
在电冰箱和现代保鲜防腐技术发展起来之前,盐起着减缓食物腐败变质的作用。盐腌制品中,盐创造的高渗环境能让细胞失水,一些微生物无法生存;同时,盐可以“束缚”水,当钠离子与水分子结合后,微生物可以利用的水分减少,生长繁殖受到抑制,食物便不容易腐坏。如今盐的防腐作用变小,但人们对盐腌食品的喜爱却一直保留到现在。
盐一直被称为“百味之首”,酸、甜、苦、辣、咸、鲜,可以随意组合,但一道菜肴里若没有咸味,美食的享用感受容易大打折扣。但现在,百味之首成了某种意义上的“杀手”。除了前面提到的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高盐饮食还与其他疾病存在关联。
比如慢性肾病。过量的盐增加高血压风险,而后者是慢性肾病的常见风险因素之一。据统计,2019年中国有558万人受到与高血压相关的慢性肾病影响,导致至少7万人死亡。另一方面,慢性肾病患者因肾功能受损,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的能力变差,对高盐饮食会更敏感。根据《中国慢性病防治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减少盐消耗量是中国慢性肾病防治的重要一环。
胃癌的发生发展,也与盐摄入过多相关。过量的盐会刺激胃壁,增加胃癌风险,同时可能促进幽门螺杆菌(H. pylori)在胃中的定植——这种细菌是明确的胃癌风险因素。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指出,胃癌的一级预防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和改变生活方式,后者则主要包括减少盐摄入量、控制体重、减少烟酒摄入等。
高盐饮食还会增加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吃的钠越多,肾脏需要排出的钠就越多,这可能增加钙从尿中的流失,而较高的钙排泄与较低的骨矿物质密度相关。
减盐困难,但从更长远的健康来看,个人依旧值得为之努力。理论上来说,存在一个极乐点(bliss point)——当食物中盐含量达到某一个水平时,食物的味道最好。但这个极乐点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可塑性。研究表明,人的口味可以慢慢改变,炒菜时少放5%~10%的盐并不影响菜肴的口味。
良好的饮食习惯越早养成越好。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是口味偏好形成的时期,如果孩子吃盐多,他们对盐的味道会更依赖,并且在成年后更有可能多吃盐。增加体力活动、多吃高钾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坚果等),也可以一定程度上抵消高盐饮食的危害。此外,学会阅读营养成分表也能帮助识别高盐食物,但目前只有约13%的消费者在购买预包装食品时,会参考成分表上的钠含量。
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2011),食品生产企业必须在预包装食品上标明能量、核心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钠)含量、营养素参考值(NRV%)。
营养成分表中间一列的营养素含量,通常是每100克、100毫升或是每份食品可食用部分所含的对应营养素含量。而要理解最右列的营养素参考值(NRV%),可以来看下面这张图。
营养成分表丨cn-healthcare.com
健康成年人每天摄入钠应不超过2000毫克。上图中,每100克食物中含有618毫克的钠,刚好占建议量2000毫克的30.90%(约等于成分表上的31%),这就是NRV%的含义。如果整袋食品有250克,当你吃完它时,你就达到了今日钠建议摄入量的31%*2.5=77.5%。
一项国际研究曾对中国、德国、奥地利、美国、匈牙利、印度、巴西和南非的受试者进行了调查。在关于减盐责任的问题中,参与者被要求使用从 1(完全不负责)到 7(极其负责)的等级,来评价他们认为特定个人或组织对减盐的责任程度。
结果显示,参与者认为自己对减少盐摄入负有最大的责任,平均得分是5.9分,其次分别是食品制造商(5.0分)、餐馆/快餐连锁店/餐饮供应商(4.7分)、超市/当地商店/市场(4.2分)、家人和朋友(4.1分)、国家政府(3.5分)、国际组织(3.3分)。
以上国家自我报告的减少盐摄入量的平均责任丨原图:参考资料39
或许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即使人们知道减盐困难,也抱怨社会环境让减盐难上加难,这都是事实,但理智上仍然清楚——如果真的想减盐,最核心的仍然是靠自己。
减盐战争还在继续,任重道远。根据《健康中国行动计划(2019-2030年)》,中国的目标是到2030年将人均盐摄入量降低到每天5克以下。显然,这场战争需要一张强有力的网,罩住与盐相关的每一环,而任何环节的“疏漏”,都会让这场战争更为艰难。
能否取胜,目前依然未知。
参考文献
[1]Tan M, He FJ, Wang C, MacGregor GA. Twenty-Four-Hour Urinary Sodium and Potassium Excretion in Chin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Am Heart Assoc. 2019 Jul 16;8(14):e012923. doi: 10.1161/JAHA.119.012923. Epub 2019 Jul 11. PMID: 31295409; PMCID: PMC6662145.
[2]https://theconversation.com/salt-chinas-deadly-food-habit-120201
[3]Liu Z, Man Q, Li Y, Yang X, Ding G, Zhang J, Zhao W. Estimation of 24-hour urinary sodium and potassium excretion among Chinese adult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from the China National Nutrition Survey. Am J Clin Nutr. 2024 Jan;119(1):164-173. doi: 10.1016/j.ajcnut.2023.09.005. Epub 2023 Nov 23. PMID: 38176776.
[4]https://www.msdmanuals.cn/home/hormonal-and-metabolic-disorders/electrolyte-balance/overview-of-sodium-s-role-in-the-body
[5]Zhao L, Stamler J, Yan LL, et al; INTERMAP Research Group. Blood pressure differences between northern and southern Chinese: role of dietary factors: the International Study on Macronutrients and Blood Pressure. Hypertension. 2004 Jun;43(6):1332-7. doi: 10.1161/01.HYP.0000128243.06502.bc. Epub 2004 Apr 26. PMID: 15117915; PMCID: PMC6688605.
[6]Loo G, Puar T, Foo R, Ong TK, Wang TD, Nguyen QN, Chin CT, Chin CWL.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Asians with hypertension: what is known and what can be done? J Hypertens. 2024 Sep 1;42(9):1482-1489. doi: 10.1097/HJH.0000000000003706. Epub 2024 Mar 12. PMID: 38509747; PMCID: PMC11296281.
[7]Liu Y, Shi M, Dolan J, He J. Sodium sensitivity of blood pressure in Chinese populations. J Hum Hypertens. 2020 Feb;34(2):94-107. doi: 10.1038/s41371-018-0152-0. Epub 2019 Jan 10. PMID: 30631129; PMCID: PMC6698227.
[8]https://www.who.int/china/activities/reducing-sodium-in-food-and-excessive-salt-intake
[9]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概要 [J]. 中国循环杂志, 2024, 39 (07): 625-660.
[10]刘明波,王增武,樊静,等.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要点解读 [J].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24, 22 (07): 577-593.
[11]褚红玲, 颜力, 李妍等. 全民减盐的科学证据与政策建议[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2013, 6(11): 23-30.
[12]Ettehad D, Emdin CA, Kiran A, Anderson SG, Callender T, Emberson J, Chalmers J, Rodgers A, Rahimi K. Blood pressure lowering for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death: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Lancet. 2016 Mar 5;387(10022):957-967. doi: 10.1016/S0140-6736(15)01225-8. Epub 2015 Dec 24. PMID: 26724178.
[13]Beaglehole R, Bonita R, Horton R, et al. Priority actions for the non-communicable disease crisis. Lancet. 2011 Apr 23;377(9775):1438-47. doi: 10.1016/S0140-6736(11)60393-0. Epub 2011 Apr 5. PMID: 21474174.
[14]Cecchini M, Sassi F, Lauer JA, Lee YY, Guajardo-Barron V, Chisholm D. Tackling of unhealthy diets, physical inactivity, and obesity: health effects and cost-effectiveness. Lancet. 2010 Nov 20;376(9754):1775-84. doi: 10.1016/S0140-6736(10)61514-0. Epub 2010 Nov 10. PMID: 21074255.
[15]http://dg.cnsoc.org/article/04/J4-AsD_DR3OLQMnHG0-jZA.html
[16]Tan M, He F, Morris JK, MacGregor G. Reducing daily salt intake in China by 1 g could prevent almost 9 million cardiovascular events by 2030: a modelling study. BMJ Nutr Prev Health. 2022 Aug 16;5(2):164-170. doi: 10.1136/bmjnph-2021-000408. PMID: 36619331; PMCID: PMC9813635.
[17]He FJ, Brinsden HC, MacGregor GA. Salt reduc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a successful experiment in public health. J Hum Hypertens. 2014 Jun;28(6):345-52. doi: 10.1038/jhh.2013.105. Epub 2013 Oct 31. PMID: 24172290.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4172290/
[18]Shao S, Hua Y, Yang Y, Liu X, Fan J, Zhang A, Xiang J, Li M, Yan LL. Salt reduction in China: a state-of-the-art review. Risk Manag Healthc Policy. 2017 Feb 22;10:17-28. doi: 10.2147/RMHP.S75918. PMID: 28260957; PMCID: PMC5328139.
[19]中国低钠盐推广应用指南 [J]. 中国预防医学杂志, 2024, 25 (08): 957-973. DOI:10.16506/j.1009-6639.2024.08.001.
[20]Neal B, Wu Y, Feng X, et al. Effect of Salt Substitution on Cardiovascular Events and Death. N Engl J Med. 2021 Sep 16;385(12):1067-1077. doi: 10.1056/NEJMoa2105675. Epub 2021 Aug 29. PMID: 34459569.
[21]https://www.georgeinstitute.org/projects/china-salt-substitute-and-stroke-study-ssass
[22]罗晨,褚怡冰. 十大城市家庭厨房调查:“三减”,知与行有差距[N]. 中国食品报, 2021-11-29 (003). DOI:10.28137/n.cnki.ncspb.2021.001987.
[23]杨帅帅,张旭熙,何朝,等. 北京市顺义区限盐干预效果分析 [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5, 23 (12): 918-921. DOI:10.16386/j.cjpccd.issn.1004-6194.2015.12.011.
[24]https://mp.weixin.qq.com/s/-mVqCj-AOcrDD4rsrT97PA
[25]Ren J, Luo X, Zhao X, Yang W, Yang M, Wang Y, Wang W, Zou X, Yuan P. Takeaway food in Chengdu, Sichuan province, China: Composition and nutritional value. Asia Pac J Clin Nutr. 2020;29(4):883-898. doi: 10.6133/apjcn.202012_29(4).0025. PMID: 33377384.
[26]Zhao F, Zhang P, Zhang L, Niu W, Gao J, Lu L, Liu C, Gao X. Consumption and sources of dietary salt in family members in Beijing. Nutrients. 2015 Apr 10;7(4):2719-30. doi: 10.3390/nu7042719. PMID: 25867952; PMCID: PMC4425169.
[27]https://www.who.int/westernpacific/news-room/feature-stories/item/reducing-salt-intake-in-china--cooking-healthier-meals-at-home
[28]https://www.who.int/westernpacific/news-room/feature-stories/item/reducing-salt-intake-in-china--nudging-consumers-towards-ordering-healthier--low-sodium-menu-options
[29]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i/item/9789290620242
[30]李丽,杜文雯,张继国,等. 中国6省餐馆减盐环境及含钠调味品使用情况调查 [J]. 实用预防医学, 2020, 27 (06): 663-666.
[31]https://www.ncbi.nlm.nih.gov/books/NBK50952/
[32]Youyuan Bu, Yueru Liu, Maigeng Zhou, Peng Yin, Kejun Liu, Yamin Bai, Xuancheng Lu. The Burden of Hypertension-Relate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 China, 2010–2019[J]. China CDC Weekly, 2024, 6(14): 282-288. doi: 10.46234/ccdcw2024.055
[33]Wu X, Chen L, Cheng J, Qian J, Fang Z, Wu J. Effect of Dietary Salt Intake on Risk of Gastric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ase-Control Studies. Nutrients. 2022 Oct 12;14(20):4260. doi: 10.3390/nu14204260. PMID: 36296944; PMCID: PMC9609108.
[34]https://www.iarc.who.int/news-events/the-current-and-future-incidence-and-mortality-of-gastric-cancer-in-185-countries-2020-40-a-population-based-modelling-study/
[35]https://www.worldactiononsalt.com/salthealth/factsheets/osteoporosis/
[36]Farquhar WB, Edwards DG, Jurkovitz CT, Weintraub WS. Dietary sodium and health: more than just blood pressure. J Am Coll Cardiol. 2015 Mar 17;65(10):1042-50. doi: 10.1016/j.jacc.2014.12.039. PMID: 25766952; PMCID: PMC5098396.
[37]actionsaltchina.com/asc-media/99/52e851949b42f859ff3141a096ac25bc.pdf
[38]http://www.nhc.gov.cn/wjw/aqbz/201306/b78833fceab04bf8a79676940ef8e408.shtml
[39]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95666313003322
[40]王陇德, 张普洪, 李园, 等. 关于深化中国减盐行动策略和实施方案的建议 [J] .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23, 57(7) : 1105-1114. DOI: 10.3760/cma.j.cn112150-20221205-01176.
作者:黎小球
原标题:《中国减盐战争,会败于外卖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