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蓝狐工商代办

没了中国人消费,榴莲还能成为明星水果吗?

没了中国人消费,榴莲还能成为明星水果吗?摘要: ...

微信号:MD8008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信睿周报,作者:苏敏,原文标题:《苏敏|赤道的果实:榴莲跨国流动中的知识审计网络》,头图来自:AI 生成

2020 年 6 月下旬的一个上午,马来西亚柔佛州鸡溪村又下起了雨。透过一道小门望向后院,雨水正穿过一棵棵高大的树木,落在密密层层的草丛中。我拉长镜头,试图看清最早映入眼中的一帘绿叶,一旁的安政老师说:" 那个就是榴莲。我注册过的品种 D205。"

榴莲,旧作 " 榴槤 ",是当前亚洲市场炙手可热的热带水果,被东南亚人视作 " 水果之王 "。榴莲一般树高果大,气味浓郁,浑身布满荆刺,在温度为 27 摄氏度至 30 摄氏度、湿度为 75% 至 80%、海拔 50 米至 500 米的热带环境(如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中生长得最好。榴莲对天气颇为敏感,尤其是在开花和结果阶段:强风可能折断大树枝,超过 20 天的干旱会影响果实质量,花被大雨打落后再也不会结果。不过,自然生长下,只要无严重病害,也无过多的人为干涉,果树寿命可达 100 年或更长。(Tan & Su,2023:2)

三四十年前,榴莲的商业价值并不高,由农民小规模种植,依赖天生天养,自然所得,联结周边的人与物。夜晚活跃的果蝠飞行穿越,为晚上开花的榴莲树传花授粉;灵敏的松鼠更早捕捉到了果实的成熟,它们能在多刺的果皮上咬出一个洞,吃掉包裹着一个果核的果肉,其他部分仍是干净、可食的;猴子不仅偷吃成熟的榴莲,还常常采摘未熟的果实,等过几天果实能打开了再回来吃。其他动物也有自己的办法:野猪找到掉落在地的成熟榴莲,用它有力的蹄子和獠牙打开食用;马来世界的太阳熊拥有强有力的爪子,据称最擅长打开成熟的榴莲,并且吃掉所有果肉,只剩下整齐的种子摆放一堆。(Tan & Su,2023: 5 — 6)种植者自然也是榴莲的享用者,当地农夫、小园主自家食用或与亲友分享,多余的才进入地方市场。

榴莲很早以前就被外来的旅行者所了解,不懂中文的研究者将之追溯至威尼斯商人和探险家尼科洛 · 达 · 康提(Niccolò de'Conti),之后则是 16 世纪以来各领域的学者(如物理学家、植物学家)。熟读中文文献的研究者发现,15 世纪陪同郑和下西洋的费信和马欢是最早以文字记录榴莲的人,相关内容载于《星槎胜览》(1436 年完成)与《瀛涯胜览》(1451 年最终完成)。(Tan,2019:1)

有一等果,皮若荔枝,如瓜大。未剖之时,甚如烂蒜之臭,剖开取囊,如酥油,美香可口。(费信,1970)

有一等臭果,番名赌尔乌,如中国水鸡头样,长八九寸,皮生尖刺,熟则五六瓣裂开,若烂牛肉之臭,内有栗子大酥白肉十四五块,甚甜美可食。(马欢,2019)

尽管马欢和费信的著作提到了榴莲,然而,榴莲真正为中国人认识,还要到几个世纪之后。

约莫 1997 年,泉州人安罗博就品尝到了榴莲的味道,与很多中国人一样,她也经历了从倍感奇怪(" 这是什么鬼东西 ")到痴迷热爱(" 追着榴莲跑 ")的品味过程。那时的她可能并未预料到,多年后,榴莲会成为中国市场中的明星水果、南南贸易中重要的热带水果商品。

榴莲的全球贸易量在 2003 年至 2022 年间增长了十几倍,且仍在持续增长。(FAO,2023:2)这样大的数据变化背后究竟书写了怎样的食物接触与传播故事?在国际贸易中,对跨文化市场的理解又怎样形塑了种植者和其他从业者围绕榴莲的经营实践?

安罗博早已忘记吃过的榴莲姓甚名谁。如今,中文销售平台上常见的知名榴莲都有了自己的名字,如马来西亚的黑刺、猫山王、朱雀、梦中情人,泰国的金枕,越南的干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