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国家统计局获悉,202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14130亿斤,比上年增加221.8亿斤,增长1.6%,在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国家统计局今天(12月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粮食总产量自2015年首次突破1.3万亿斤之后,今年站上了1.4万亿斤的新台阶。接下来,我们通过汉字的独特视角,探寻大国粮仓背后的增产密码。
这是大国粮仓的浩瀚版图中最基础的构成单元,“粒”。当它们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海、颗粒归仓之后,便稳稳地装满了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
拆解“粒”字的偏旁部首,我们得到了“米”字,它代表着粮食的多样性,从稻米飘香,到小麦金黄,再到玉米、大豆的饱满丰硕,它们的产能提升,共同堆砌起1000亿斤的台阶。用“米”字再次搭配,我们得到了这两个关键字:
“类”,即分类施策;
“精”,则代表精耕细作。
先看分类施策如何在耕地上精准发力。耕地“升级”的关键一招,便是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回首过去十年,我国高标准农田面积从不足4亿亩增长到如今的10亿多亩。让耕地质量平均提升了1到2个等级。换算成实际亩产,每亩可增产100公斤。如今,高标准农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比例超过52%,成为粮食增产的坚实后盾。
分类施策也体现在良种上。十年来,全国累计推广753个区域适应性的主导品种,成功助力农民突破重重“限制”,实现粮食产量稳步攀升。
在盐碱地,耐盐碱品种顽强生长;
在水资源匮乏地区,节水品种应运而生;
甚至针对农时特殊的中部地区,巧妙开发出“1.5版本”的再生稻,解决了种植两季作物时间不足、种植一季作物时间有余的尴尬困境。
良种在增产中的贡献率已高达45%以上,成为粮食丰收的关键“芯片”。
与此同时,十年间我国农机装备领域也在细分赛道上加速奔跑。
国产农机在各个领域全面开花,大马力拖拉机在广袤平原上纵横驰骋;
小型农机具在丘陵山地间灵活穿梭;
农机家族不断壮大,总量突破2亿台(套),农机性能也有了大幅提升。
以今年的麦收场景为例,每秒10公斤大喂入量联合收割机已经成为跨区作业主流机型,比十年前提高了4公斤/秒。
如今,通过不断延伸的农业产业链条和不断积聚的产业集群,这些原本单一的“米”,正变为“糕”“粉”“糖”“粽”等丰富多样的食品形态,真正铸就了“粮”安天下的坚实基石。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首席 韩一军:粮食产能迈上一个新台阶,意味着我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和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人的饭碗在自己手里端得更稳更牢。
(总台央视记者 李唐 陈茜 梁丽娟 陈博 李啸虎 古炫柠 白金)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