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高校要发挥婚恋教育主阵地作用》,此篇雄文出自中南财大两位学者手笔。
先是刊登于《中国人口报》,近日在该报官方公号上推出。
此文迅速爆火,在微信朋友圈刷屏,阅读量冲上 10 万 +。
有人统计,《中国人口报》公号上的文章,平时每篇阅读量一般寥寥几百。唯独上述大作,一举赢得满堂彩。
此文纵横捭阖,旁征博引,洋洋洒洒,主旨是 " 要对大学生加强婚恋教育 "。
这种选题和立意,显然是奔着年轻人不婚不育问题去的,很是应景应时。
年轻人面临高房价、高教育成本和高生活成本压力,难以承担结婚和生育的经济负担,这是不争的事实。
强调在大学开设婚恋教育选修课等,或许可以一试。但能在多大程度上促进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解决,作者未必不清楚。那么这种文章,聊胜于无罢了。
严格说来,这种认知水准的文章,在学术领域属于鸡肋般的存在。但是网民的大量转发,硬是一口气将其顶成爆款文。
这不是一种喝倒彩、鼓倒掌么?
" 结婚生娃进要大学课堂 ",这难以引发共鸣,那就创造一种另类共鸣。网民似乎给此文安排了一句广告语:" 认真讲个笑话,你可别哭 "。
他们当金句讲,我们当笑话听。这类情形在网上经常出现。
一些政治精英、知识经验和经济精英,嘴里吐出的金句,往往结合了严肃态度和荒谬内容,怪异可笑的叙事中始终穿插着正常与理性,进而使幽默成了 " 黑色 "。
精英们总是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观点,不经意地将民间立场、民众利益,神奇地置换到他们的对立面。
这种人为造成的对立,看起来又是那么自然而然。在精英话语体系内,言说者甚至可能没意识到这样表述有何不妥。
于是乎,精英话语和大众话语,经常 " 尿不进一个壶里 ",鸿沟不断加深。
对于 " 金句 " 好坏优劣,具有裁量评判权的,是精英还是大众?
精英话语体系作为一种 " 工具 ",对于大众理解和把握现实问题,一般而言可能是有所助益的。
但当精英话语和大众经验发生冲突时,也不意味着精英天然地具有判定 " 好坏对错 " 的优势。
因为他们掌握的只是一套话语体系,而非操纵着定义好坏对错的标准。
现今的问题是,某些精英乐于把自己的话语体系升华为 " 理念 ",而把大众的现实经验视为洞穴中的奴隶。
要不,怎么会有 " 喝茅台也能喝死人 "、" 老百姓有钱不消费 "、" 房贷是占银行的便宜 "、" 预售制度可以减少烂尾楼产生 "、" 不生孩子就下调养老金 " 之类的胡咧咧?
以上这一类的所谓金句,于大众而言就屁话、鬼话。也有一类富含 " 正能量 " 色彩的金句,诸如 "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 伤痛也是一种财富 "、" 公平正义就在群众身边 " 云云。
听起来似为人话,就是中听不中用,与百姓现实感受相隔太远,徒增人们身处大时代中的无力感和抛离感。
精英主义话语体系失序,每每引发一种狂欢性的消费,应该反思的是,到底是谁变成了自己话语的奴隶。
回到年轻人不婚不育问题。大众早已爬出洞穴,看清了外面的世界。
等他们返回洞穴,试图讲述 " 年轻人为啥不婚不育 ",却遭到精英的一致嘲讽,说他们在外面弄坏了眼睛。
如此一来,处在话语权弱势地位的公众,便只能对精英秉持一种戏谑心态:" 就喜欢你们一本正经的瞎扯 "。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