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蓝狐

浙博年度大展“投龙”,看中国古代山川信仰和投龙祭祀

浙博年度大展“投龙”,看中国古代山川信仰和投龙祭祀摘要: ...

澎湃新闻获悉,“投龙——从山川祭祀到洞天福地”特展12月1日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启幕。展品汇集了中国历代山川祭祀和投龙仪式文物共计约230件(组),是全国范围内首次聚焦于“投龙”这一主题的展览,将展示中国自古以来的山川信仰和投龙祭祀内容。

微信号:MD8008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投龙,是将写有谢罪、祈愿的文简,与金龙、金钮、玉璧等仪式性器物用青丝捆扎,一并投入山川之中的仪式,又称“投龙璧”“投龙简”“投龙仪”。投龙集中体现了中国上古以来的龙、玉、山川、告盟等传统信仰和崇拜,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特有的山川祭祀形式,并留下了众多的文化遗产。其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良好祝愿,符合当代中国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

北宋 西湖金龙 浙江省博物馆藏

唐 林屋洞金龙 苏州博物馆藏

本次展览由北京大学李零教授担任总顾问,学术团队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国内各研究机构。展览分为“山川有灵——先秦秦汉的山川祭祀”“告盟天地——晋唐之际投龙的出现和兴起”“保安宗社——宋明之际的投龙”“澄怀观道——山水中的文人传统”四个单元。展品汇集了中国历代山川祭祀和投龙仪式文物,共计约230件(组),分别来自全国40家收藏单位,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展品为首次公开。

李零表示,“这是一次考古、文物、艺术、思想相结合的尝试,希望广大观众喜欢它,在此感受山川的壮丽雄浑,在此体悟古人的神思飘渺,从中学到越来越多的历史知识。”

何为投龙

投龙,是将写有谢罪、祈愿的文简,与金龙、金钮、玉璧等仪式性器物用青丝捆扎,一并投入山川之中的仪式,又称“投龙璧”“投龙简”“投龙仪”。

简分山简、土简、水简,材质不一,有金、银、玉、铜等多种,金龙也不一定都是用黄金做成。璧随简异:山简礼天,用圆璧;土简礼地,用方璧;水简祭水,用六出璧(六角形璧),配天、地、水三官。绳是青丝绳,钮作环状,有点像戒指。

投龙源自中国商周至秦汉的山川祭祀和盟誓仪式,经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的整理、改革和发展形成。在古代祭祀投埋简册和早期道教“三官手书”仪式性文书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入了担当神圣信使职责的“龙”。龙被认为是将祈愿文书送达神灵的关键环节。

北宋 宋徽宗玉简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投龙的最早记录出现于东晋时期,南朝梁时已出现为国家举行的投龙仪式。在推崇道教的唐代,投龙被正式确立为国家仪典,制定了标准的仪式,并为后世留下了数量可观的出土文物。就考古所见,五代吴越国是举行投龙最频繁的地方政权。宋代继承了投龙的传统,在北宋初达到高峰,其后又进一步规范了投龙的场所。金、元、明时期,投龙同样是重要的国家仪典。中国古代的官方投龙活动,结束于明代。

此次展览的总顾问、北京大学李零教授表示,“投龙”是个很大的话题。这是古代祭祀山川、祈福禳灾的一种仪式。求愿者,可能是帝王,可能是道士,可能两者都在场。他们把自己的心愿给山川神祇写封信,刻在一个有如木牍的板状物上,这就是投龙简。同时奉献的祭品,还有作为信使的小金龙,以及系以绳钮的玉璧,被投送者沉于河湖,埋入地下,藏在山洞里,好像海上漂流瓶或时间胶囊,不定何时何地被谁发现,到处都有可能,到处都是谜。

“山川有灵——先秦秦汉的山川祭祀”

上古以来,山川就成为崇拜与祭祀的对象。早期山川具有双重神圣性,他们既是国家疆土的象征,又是自然之神,可主水旱、可证盟约、可消灾去病。先秦时期形成的山川的形象与功能,对后代影响至深。秦汉时代,“五岳四渎”祭祀体系形成,是古代统一王朝国家祭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川祭祀和盟誓仪式中均以玉为先导,辅以车马、牺牲等祭品,或沉或埋,这些制度在后代的投龙仪式中得到了沿用。

展览现场

战国 秦骃玉版甲版 上海博物馆藏

谷纹玉璧 战国至西汉 1993年陕西华山黄甫峪出土

春秋 候马盟书 山西博物院藏

商 兽面纹瓿 湖南博物院藏

兽面纹鼎 商 1976年湖州安吉三官乡周家湾村出土

青玉环 玉猪 青玉玦 商 湖南宁乡黄材王家坟山“戈”字商代提梁卣中所出 湖南省博物院藏

嵌绿松石圆雕兽面纹石器柄 商 1976年湖州安吉三官乡周家湾村出土

玉管 商 湖南省博物院藏

《峄山刻石》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 清拓本 浙江省博物馆藏

《封龙山颂碑》 东汉延熹七年(164年)清拓本

道教符号封泥 东汉-三国 2017年浙江湖州市妙西乡大山顶出士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斩鬼使者”封泥 东汉-三国 2017年浙江湖州市妙西乡大山顶出士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告盟天地——晋唐之际投龙的出现和兴起

借鉴了中国商周至秦汉的山川祭祀、盟誓仪式,并创造性地加入了担当神圣信使职责的“龙”,道教用于求仙、祈福的投龙仪式在东晋正式出现。

东晋以来,江南逐渐形成了以求仙为主要背景的名山谱系——洞天。从唐初开始,投龙仪式与洞天福地理论进一步结合,被改造并正式确立为国家仪典,并日趋制度化。

洞天在盛唐时期开始与五岳相融合,发展成为拥有118处名山的“洞天福地”谱系,并在晚唐与国家祭祀的“岳镇海渎”体系逐渐融合。武则天、唐玄宗均频繁派遣使者至名山洞天投龙。就考古所见,五代吴越国是最频繁举行投龙的地方政权,也保存有最多的出土文物。 

五代吴越 钱镠77岁射的潭银简 绍兴博物馆藏

越窑青瓷堆塑罐 西晋 浙江省博物馆藏

越窑青瓷堆塑罐 西晋 浙江省博物馆藏

天地含象五岳纹镜 (日月星辰八卦纹镜) 唐

《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写本 唐

唐玄宗衡山紫盖洞铜简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 传清道光年间湖南衡山水帘洞投龙潭出水 贵州省博物馆藏

大房山投龙记拓本 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

《五岳上帝像》轴 明 首都博物馆藏

《三元水府顺济龙王安济夫人像》轴 明 首都博物馆藏

鎏金铜龙一组(14件) 20世纪末江苏句容茅山华阳洞出土 句容市博物馆藏

鎏金铜龙 1982年江苏苏州林屋洞出土 苏州博物馆藏

五岳真形镜 明

保安宗社——宋明之际的投龙

宋代官方的投龙活动已经成为每年固定的制度。道教在宋代日渐国家化,投龙仪式也被赋予了更多制度性的为国祈福的目的。求仙的功能日趋弱化,奉祀山川、保安宗社的内涵大幅度提升。早期的山川祭祀和道教的投龙祭祀,逐渐实现了重合,投龙演变成了国家山川祭祀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北宋中期后,投龙场所被制度化地精简,但仍保持较高的频次。

金、元两朝沿袭宋代,道士投龙于名山水府的同时,还往往代表帝王祭祀五岳四渎。明代除了洞天投龙,还出现了武当山投龙和陵山投龙。中国古代官方的投龙活动,结束于明代。

金龙 1985年江苏金坛薛埠镇东进村采石场出士 常州市金坛区博物馆藏

“南极玉枢院印”朱文铜印 宋 1950年代杭州西湖出水 浙江省博物馆藏

赵孟頫《投龙简记》 元延祐元年(1314年)  济源博物馆藏

明湘献王武当山玉璧 明建文元年(1399年) 1982年武当山紫霄宫赐剑台出土 武当博物馆藏

明湘献王武当山金龙 明建文元年(1399年) 1982年武当山紫霄宫赐剑台出土 武当博物馆藏

澄怀观道——山水中的文人传统

魏晋之际,随着道教与佛教隐逸文化的盛行,文人传统的山水文化也开始萌生。山水之美通过文学与绘画的方式被文人赞美,也由此成为全社会所熟识的文化概念。另一方面,具有神异特质的仙山灵泉也通过微缩的形式在不同尺度上得以复制,如园林、书斋,乃至案头清供等。

但无论是诗歌吟咏、妙笔丹青,还是置于案头的奇石,在本质上,都与人的“形”和“神”息息相关,并进而通过“居”与“游”的方式与人相契。晋人宗炳便曾说:“名山恐难遍睹,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走。”由此,无论是耸立于天地之中的昆仑,还是远在东海之外的蓬莱,都可以在文人的方寸壶天之中得见。

“华阳洞”榜书拓本 句容市博物馆藏

明 张宏《西山爽气图》卷(局部) 浙江省博物馆藏

《吴山瑞石洞天图》横幅 清 费丹旭 浙江省博物馆藏

清 蓝孟《洞天春霭图》轴 浙江省博物馆藏

楼阁人物镂空雕青田石摆件 宋 武义县广播站出土 武义县博物馆藏

展览海报

本次展览不仅是一次对中国古代山川祭祀文化的深入探索,更是一次对中华文明深厚底蕴的生动展现。通过投龙这一独特视角,为观众展现中国古代社会的信仰和文化传统,及其历史变迁。同时,展览也将为学术界提供宝贵的研究资料,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发展。

此次展览由浙江省文物局和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浙江省博物馆承办,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大学中文系、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协办,汇聚了全国数十家文博单位的馆藏精品。

展期将持续至2025年3月2日。

(本文据浙江省博物馆图文资料整理,部分图片综合自“文博圈”)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22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