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说起来,不怕你笑话。我们的文章,虽然经常分析大公司的商业事件。但有一家公司,每次写到时,心里都有点 " 犯怵 "。
犯怵的原因也很简单:喜欢它的人不少,但恨它的人更多。
你可能猜到了:拼多多。
我知道,这几年,大家真的不容易。卷价格血流成河、卷营销弹尽粮绝、卷渠道精疲力尽。我还知道,在很多人心里,这种风潮的鼻祖,就是拼多多。
但是,吐槽提高不了利润、抱怨解决不了竞争,谩骂突破不了困境。能让我们继续前行的,只有对商业逻辑的透彻认知。
所以今天,我想再和你聊一次拼多多。只不过这一次,不是聊它的成功,而是聊它遇到的问题。
上周,商业媒体 " 晚点 LatePost" 报道:《Temu 考虑推出平台模式,进一步放宽对商家的要求》。
简单来说,拼多多的跨境电商平台 Temu,正考虑在原有的全托管、半托管模式之上,新增一个 " 第三方平台 " 模式。一旦启用,商家就可以自主选品定价、开设店铺、并发货到海外完成交易。平台则只收取交易佣金。
仔细看完这条新闻,再结合一系列相关报道,我隐隐然有一种感觉:过去几年里大杀四方的拼多多,这次遇到了它的难题。
此话怎讲?容我喝口水,慢慢和你说。
把杯子卖到美国,拢共分几步?
首先,究竟什么是 " 第三方平台 " 模式?原先的全托管模式、半托管模式又是什么?
正好,就拿我喝水的这个茶杯来举例子吧。
假如,我是上海的一家杯子生产商,想把这个茶杯,卖到美国消费者手里,请问,总共要分几步?
就和 " 把大象装进冰箱,拢共分几步 " 一样,总共 3 步:
1、生产
工厂把杯子造出来。
2、运输
把杯子从上海的仓库,运到美国的仓库。
3、销售
通过网页设计,吸引一位刚刚摔碎了茶杯的顾客,把杯子卖给他。
而这 3 个过程,一定都要由商家负责吗?并不是,它们可以是分离的,由商家和平台分别承担。
比如,商家可以只负责最擅长的生产,生产出来后交给平台。
至于后续怎么卖、卖多少钱、怎么运到消费者手上,完全不用你操心了。这时,你本质已经不是商家,而是平台的 " 供应商 "。
这种模式,就叫" 全托管 "。
什么样的商品适合全托管?大多是那些 " 又小又便宜 " 的商品,比如这个杯子,售价 2 美元,但如果你自己想办法运输,可能运费都要 10 美元了。
对于这样的商品,打包给平台,由平台统一运输、统一推广、统一销售,是最便宜的办法。
但还有一些商品,不仅大,而且贵呢?比如,一个真皮沙发?
那你还有第二种模式可以选择:生产之后,你自行找物流供应商,完成运输、清关、存储过程。因为商品本身够贵,所以这些附加成本,你完全收得回来。而平台,只负责最终的销售。
这种模式,就叫" 半托管 "。
但我们都知道,请人帮忙,是要付钱的。这两种模式,定价权都在平台手上,只要定价权不被自己掌控,你的利润空间一定会受限。
那如果你已经是个成熟的品牌,有自己的品牌溢价,甚至可以通过独特的运营,向消费者要到情绪价值。你希望自己定价、自己销售,可以怎么办?
" 第三方平台 "模式,就是为此而生的。整个生产、运输、销售流程,全部由商家负责,网站只提供基础设施。
没错,就如同今天的淘宝。
2022 年 9 月,Temu 刚刚上线时,正是以 " 全托管 " 模式打天下,抢占了第一片天地。今年 3 月,Temu 推出了 " 半托管 " 模式作为新的增长点。而如今,又传言要开放第三方平台模式。
我们可以从这一系列调整中,看出一条统一的主线:Temu 对商家的管控,在越来越放松,正在赋予商家越来越大的自主权和议价权。
咦,为什么要这样?这还是很多人印象中那个 " 吃商家不吐骨头 " 的拼多多吗?
每一件事背后,都有其商业逻辑。想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先理解,拼多多究竟是如何走到今天的。
拼多多极简发家史
关于拼多多逻辑的文章,网上已经有了很多,我们这个公众号上也写过。我放在了文末的 " 参考资料 " 里,欢迎你去阅读。
但今天,我还是想给你提供一个极简版,方便你提纲挈领的领会其中的精髓:
拼多多成立的 2015 年,是中国电商一段风起云涌的时期。
那时,中国经济仍处于高速增长期," 消费升级 " 席卷全国。各大电商平台纷纷在进行 " 品牌化 "。
什么叫品牌化?就是把流量优先分配给质量过硬、声誉良好的品牌商品。
原因很简单:这种商品,通常单价更高。在佣金逻辑下,品牌商品可以带来最高的 GMV,使平台获取最高的佣金。在广告逻辑下,品牌商的广告支付能力,也远远大于白牌。
但就在整个市场高歌猛进时,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这种模式存在两个漏洞,或者说,两个机会点。
第一个机会点,是众多的 " 白牌 " 商品和供应商,在这波品牌化浪潮中,被挤出了电商体系,急需寻找生存空间。
第二个机会点,是中国市场不只有北上广深。中国还存在大量的下沉市场。
这些市场的消费者,不一定愿意支付所谓的 " 品牌溢价 "。他们只需要白牌商品提供的功能价值,而当时并没有一个平台能够满足他们的需求。
黄峥和拼多多的高层们,极其敏锐的发现了这个短暂的机会窗口,创造了一个互联网界的增长奇迹。
那他们具体是怎么做的呢?把最低价的商品,卖给最在乎价格的人。
一方面,拼多多通过 " 砍一刀 " 这样的病毒传播模式,快速聚集起了中国海量的基层消费者。
另一方面,用残酷到极致的 " 低价优先 " 逻辑,让厂商让出几乎所有的剩余利润。以至于有一段时间,商家们做梦都是在被拼多多砍价,感觉自己就像韭菜,被割了一茬又一茬。
更惨的是醒来后发现,现实比梦还狠。
你可能要问,价格是低了,产品质量怎么办?
答案同样有两方面。
首先,拼多多的目标客户,可能并没有那么在意所谓的 " 产品质量 "。前段时间,网上甚至流行过一篇文章,说大部分网友,甚至拼多多自己的员工,都觉得拼多多质量极差、假货横行。
但对于拼多多的目标用户,那些真正的下沉市场来说,原本的货盘基础就弱。很多人并不完全觉得拼多多的商品质量差。甚至有些,是 " 又好又便宜 "。
原因很简单:拼多多的员工都是上海白领,而拼多多的核心用户是五六线村镇居民。
其次,拼多多对于劣质产品,也有自己的一套处理思路。思路的核心也很简单,就是一个字:罚。
在拼多多上卖过东西的伙伴会知道,拼多多的罚款规则,极其严厉。商品有问题,罚。客服回复慢了,罚。发货晚了,罚。罚款从几十块到几万块都有。
当然,你一定想到了,这种思路的终极境界,就是拼多多的杀招:仅退款。拼多多的本意,是用它来遏制劣质商品。当然,这项功能后来被一些人用来 "0 元购 ",带来了另一套社会问题。
" 无限低的价格,差不多的质量 ",这就是拼多多心中的完美世界。怎么走向这个世界?拼多多的答案是:靠制衡。
怎么制衡?价格靠比,质量靠罚。左罚右比,不断制衡。拼多多,就能找到那些满足 " 无限低的价格,差不多的质量 " 的商品。
我知道,我知道。看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开始想笑,甚至想骂了。
这么美好的设想,怎么可能做到?最后的结果,还不是辣子鸡丁里不放鸡丁,黑椒牛柳里不放牛柳?
我特别能理解你的心情,但至少,在拼多多的视角是这样。并且不得不承认的是,正是这套逻辑,让拼多多在过去几年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但是,凭什么呢?凭什么拼多多想要什么,商家们就得满足什么呢?
拼多多的不怕
对啊,究竟为什么呢?
为啥能这么压价?不怕商家不卖了吗?
为啥敢这么罚款?不怕商家不卖了吗?
为啥要允许仅退款薅羊毛?不怕商家不卖了吗?
真的不怕。
拼多多会怕很多东西。但可能唯独不怕你不卖了。
为什么?
因为,卖家实在太多了,你不想卖,走就是了。这么大的销量,有的是人想卖。
没错,拼多多模式的成功,存在着一个基础条件:供必须大于求,卖家必须多过买家。
而且,不是一般的多,而是特别的多、非常的多、超级的多。
前面说到,拼多多的崛起,一开始限于白牌商品和下沉市场。但几年之后,尤其是 2020 年之后,拼多多又撞上了两波大潮:
消费者捂紧钱袋子、制造业产能过剩。
于是,不光是乡镇市场开始追求白牌,连城市白领都开始了。甚至还成了一种潮流。
不光是白牌发现卖不出去了,连大品牌都开始了。
这一来一回,拼多多成为了很多人又爱又恨的平台。
消费者骂它质量差、假货多。但一边骂一边买。谁让你那么便宜,朕就这么原谅了拼贵妃,会不会骄纵了她?
商家骂它压榨供应商、仅退款、无底线压价。但一边骂一边卖,出货量真是大,嘿,真香啊。
这些声音,很响亮。也很刺耳。
但这些声音,共同造就了过去几年间拼多多的增长奇迹。
Temu,又一个拼多多
好,拼多多的故事,告一段落。该看看 Temu 了。
我们一起花了这么长时间,一点点看拼多多究竟是怎么来的,现在,你能有些理解 Temu 的思路了吗?它和拼多多是一脉相承的。
我之前曾经写文章介绍过,Temu 的基本价格策略,叫" 三比一罚 "。
什么是 " 三比 "?
你想在 Temu 上卖东西,平台会有专门的人来负责和你 " 核价 "。怎么核?他们强大的 IT 团队,会拿你的供货价,来和另外三个价格进行比对。
第一个价格,是其他各个渠道的供货价。比如其他供货商,其他电商平台,甚至 1688;
第二个价格,是货的成本价。你需要提供一份成分拆分表,讲清楚货的成本结构。哪些成分是别人没有的,哪个部分占了成本的大头,其中有多少是你想要获得的毛利?请你向我证明;
第三个价格,是新人的供货价。同样的货,这位新来的供货商,出价更低。那你愿不愿意降一点?你不降的话,我就去找他拿货了。
当确认,你确实是给到了一个足够低的供货价,或是确实贵得有理由的时候,你的上架申请才会通过。
这就是 " 三比 "。
那,什么又是 " 一罚 "?就是制定严苛的商品质量事故处理规则。
比如,商品上架之前,发现成分拆分表造假,就按照 1000 元 / 项 / 单的标准,罚;
比如,上架申请通过之后,平台在仓库的质检环节发现严重次品,就按照 1000 元 / 项 / 单的标准,罚;
再比如,商品出售之后,收到用户投诉质量问题,平台的客服就会介入,来判定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是物流的原因,还是商品本身的原因。一旦判定为商品本身的原因,就按照 1000 元 / 项 / 单,再加上供货价 ×5× 已售数量的标准,罚。
这就是 " 一罚 "。因为核价太专业,商家就要努力做到能做到的最低价。因为惩罚太严厉,商家又不敢为了低价出质量问题。
你看,这两者的逻辑,是不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然而,商业的美妙之处,就是不存在永远成功的方法论。此时此地的秘方,可能就是彼时彼地的陷阱。
Temu 在海外市场,终于遇到了它的难题。
排队的买家,关门的卖家
什么难题?是没人在 Temu 上买东西了吗?
这倒不是。
你一定在各种新闻上看到过,Temu 连续 2 年在有 " 美国春晚 " 之称的超级碗上,狂砸数千万美元投放广告。Temu 的下载量和访问量屡创新高。
9 月份的数据显示,Temu 在全球的下载量已经超过 7.35 亿次,同时仅成立 2 年,就成为仅次于亚马逊的全球访问量第 2 高电商平台。
一句话总结:海外消费者们嗷嗷待哺,排队等着到 Temu 上买东西。
客人都有了,还能有什么难题?
这个难题,真的非常奇特:卖家不够了。
一个电商平台的兴起,需要建立 " 双边网络效应 ",买家越多,卖家才会越多。卖家越多,又能带来买家越多。任何一端出了问题,都会阻碍平台的发展。
而看完晚点的报道,我最核心的感受就是:Temu 的招商,可能出了些问题。
我们一起看看文章,我给你摘录几段:
比如,据传言 Temu 在几个大市场上,招商进度都没有完成既定目标。
我们了解到,截至今年 10 月,在欧美两个大市场,Temu 半托管招募的商家和商品数量未能达到原定目标。Temu 否认以上两段数据和说法。
比如,Temu 在和亚马逊疯狂抢夺商家。
今年 9 月,Temu 还将半托管的招商团队从广州番禺搬往深圳南山。深圳是亚马逊全球商家数量最多的城市,大约 10 万,超过广州、东莞、莆田、厦门等国内主要外贸城市的商家数量总和。
接近亚马逊的人士告诉我们,亚马逊约 40 万的中国商家,Temu 招商团队至少联系过其中的一半,他们会反复争夺同一商家,一些商家甚至会被七八名 Temu 员工同时联系。
再比如,Temu 大幅改善了对商家的态度。
我们了解到,10 月末的调整后,Temu 员工开始在经营策略上给予商家更多支持。多位商家反馈,如今招商买手从过去的沟通不顺畅,转变为主动联系商家解决问题,提供选品建议和更多支持;
一些商家接到通知,过去无法满足低价要求、被平台强制下架的商品现在也可以重新上架了。
这可奇了怪了,从来只听说过缺买家,什么时候听说过缺卖家?为什么会这样?
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任何单一归因,都是以偏概全,我想给你列出几个可能的选项:
比如,国际政治原因。众所周知,中美近年来贸易摩擦不断,而在特朗普当选总统后,人们普遍对未来的中美贸易持更加悲观的预期。
再比如,关税原因,对跨境贸易至关重要的 " 小额豁免 " 政策遭遇收紧,此前我曾专门写过文章分析,链接同样在文末的 " 参考资料 " 中,欢迎你去了解。
再比如,监管法规问题,跨境电商几乎在全世界各个地区,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法律监管。Temu 在印尼和欧盟等地区,甚至被当地政府点名对待,相信你一定在新闻里看到过。
再比如,Temu 长期的无尽低价策略,让它和商家的关系,真的有些太差了。今年 7 月,还发生了广州 Temu 总部大楼,被数百名无法忍受罚款政策的商家 " 围攻 " 的事件。
西部财经融媒
,赞 8.4 万
当然,我觉得还有一点重要的原因:这些具有出海野心和出海能力的商家,整体实力层次,与白牌品牌不可同日而语。他们普遍是有研发能力、有品牌力、有营销能力、有渠道能力的品牌。
甚至,在他们眼中,Temu 只是一个中间形态。我最终的目的,不是商品出口,而是企业出海。
这些商家,在平台面前拥有的议价权,是拼多多上的白牌商品完全无法比拟的,他们不会被动接受平台的所有规则。
这就是为什么说,没有对手的拼多多,这次遇到了它的难题。
呼,Temu 的故事,终于差不多了,再喝口水。出海,真是不容易,即便是对拼多多这样的巨头也不例外。
海外是这样,那拼多多的国内业务呢?
答案有点出乎意料:在中国这个拼多多的大本营,似乎也没有那么一帆风顺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