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蓝狐

一场很“巴”的展览,山西青铜博物馆将展先秦巴人文化

一场很“巴”的展览,山西青铜博物馆将展先秦巴人文化摘要: ...

“巴”字,在现代汉语中,似乎没什么特别的意义,常常依附于别的汉字,比如嘴巴、下巴、盐巴等。然而,这个存在感不强的汉字在古代却不简单。11月29日起,山西青铜博物馆将以一场展览回答这个问题。

微信号:MD8008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巴从西南来——巴人的历史与文化特展”将带来158件(组)文物,展出重庆涪陵小田溪、云阳李家坝、万州大坪、九龙坡冬笋坝、开州余家坝、湖北宜昌路家河、中堡岛等典型巴文化遗存文物。展品以青铜器为主,辅以陶器、石器、玉器等,代表性展品有虎钮錞于、错锡虎纹铜缶、“王”铭铜钲、虎纹铜戈、弓耳矛、舌形钺、柳叶剑等。

据悉,展览展品来自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宜昌博物馆等多家文博单位。

“巴从西南来——巴人的历史与文化特展”展品:战国时期的花边口沿陶圜底罐

为什么叫“巴”?

西南有巴国。先秦时期,在今天川渝陕鄂一带,一支名叫“巴”的族群活跃在崇山峻岭中。学界对“巴”字的古义持有不同解释,纷繁复杂,充满了揣测与争议。

一种流传较早的解释认为,“巴”是模仿水流的形状而来,源于古代巴国境内有阆水、白水两条弯曲如“巴”字的河流。另一种被广泛讨论的解释是“植物说”,认为“巴”可能源自一种名为苴(jū,古读bā,芭茅)的植物,该植物在四川盆地一带盛产,尤其是重庆地区,故推测“巴”可能由此植物名称引申而来。还有一种奇特的观点认为,“巴”是对一种地形的称呼,即坝,巴族可能是古代居住在平坝的民族而得名。此外,还有学者根据考古和语言学资料,提出“巴”可能是我国南方壮泰语系民族中“鱼”字的读音,与蜀王鱼凫有关联。这些解释各有千秋,但似乎都缺乏坚实的根基,让人对“巴”的具体含义感到陌生和困惑。

战国时期的箭镞

古人的解释

《说文》中提到,“巴,虫也,或曰食象它,象形。”这里的“虫”可能指的就是蛇类。“食象它”的“它”字在甲骨文中,表现为弯弯曲曲的蛇形。而现在的“蛇”字,就是在“它”旁加虫,用以专门表示蛇这种动物,而“它”则衍生出另外的意义了。

甲骨文“巴”

甲骨文“它”

近代学者章炳麟认为“巴”是蟒蛇的意思,“莽”与“巴”古代读音相同。莽蛇是大而长的蛇,所以“巴蛇”在古代常常连用,有时也被称为“修蛇”,修即长。这一说法得到大多数学者支持,巴不仅是蛇,是很大的蛇,是蛇中之王。

先秦时人们见面的问候语“无它乎”,大意就是“朋友,最近家里没蛇吧,没被蛇咬吧”,可以说是古代版的“别来无恙”了。

“巴蛇食象”传说

古代世界各民族,普遍存在过以某种动植物作为图腾崇拜的现象。往往该族便被外族人以某物名相称呼。那么,巴是不是一个以大蛇为崇拜物的部族?

早在4000多年前,巴人就生活在丛林密布、大蛇环伺的深山之中。《山海经》中有蛇山、蛇巫之山的记载,以盛产蛇而著名。学者认为,今大巴山就是大蛇山的意思,蛇巫之山就是今天大巫山地区,这些都是古代巴人的活动范围。

有句俗语“人心不足蛇吞象”,最早出自《山海经》,与早期崇拜蛇的巴人有关。《山海经》中有“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的传说。去掉这个故事荒诞的外表,学者推测,“巴蛇吞象”很可能是以蛇为图腾的巴人在发展过程中,吞并了以象为图腾的另一个部族。

这种推测在甲骨文和出土青铜器上能找到蛛丝马迹。部族间你死我活的对决演变为两种图腾动物间的厮杀,或许就是今天各种巴族神话的来历。

战国时期的兽面纹错银铜壶 

巴人图腾:虎

在“巴从西南来——巴人的历史与文化特展”中,读者将看到巴人器物上出现最多的纹样是虎。

这里就要提到巴人的传奇英雄——廪君。《后汉书》中记载,大约在商代早中期之际,巴人首领廪君带领各部族,从“五姓争神”到“共奉君长”,最后“君乎夷城”,统一了巴人各支系。

《后汉书》中关于巴人先祖廪君的传说

巴人是一个多支系的民族,除了蛇,还有虎、鱼凫、鳖灵等都曾被不同巴人部族视为崇拜物。在英雄领袖廪君“死化白虎”之后,白虎图腾便一统原本各式各样的巴人图腾文化,成为新的凝聚人心、庇佑巴人的保护神。

战国时期,巴人崇虎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在已出土的巴人文物上,虎的形象无所不在。千百年来,巴人曾经崇拜过大蛇,也崇拜过鱼、鳖等,但是,白虎成为他们的终极信仰。

战国时期的青铜虎钮錞于 

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3月16日。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0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