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蓝狐工商代办

对话|威尼斯双年展主席布塔福科:洪流将至,面向未来

对话|威尼斯双年展主席布塔福科:洪流将至,面向未来摘要: ...

威尼斯双年展主席皮特兰吉洛·布塔福科 (Pietrangelo Buttafuoco)近日专程到杭州参加中国美术学院与威尼斯双年展共同主办的“完美之路——杭州,马可·波罗的‘天堂之城’”展览开幕仪式,并在上海推介威尼斯双年展时隔53年重新发行的以“洪流将至”为主题的第一期纸质杂志。

微信号:MD8008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在布塔福科于上海停留之际,澎湃艺术独家对话这位新上任的威尼斯双年展主席。

他说:“最早将意大利威尼斯与中国链接的是旅行家马可·波罗(Marco Polo),他打开了西方世界认知中国的窗口。威尼斯双年展将与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中国互为参照。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和主题的选择基于一个核心方向:未来。”

威尼斯双年展主席皮特兰吉洛·布塔福科。 ©La Biennale di Venezia

威尼斯双年展主席皮特兰吉洛·布塔福科1963年出生于意大利西西里,毕业于卡塔尼亚大学哲学专业,后以撰稿人的身份开始新闻职业生涯,曾在意大利多家报纸工作,并主持电视节目。

2005年,他出版了首部小说《龙蛋》(Le uova del drago)即入围2006年坎皮耶罗奖。此后出版多部小说和随笔,因其在文学和文化领域的贡献获得卡塔尼亚市政府设立的“金烛台奖”,并于2020年,他获得“伊索拉·德尔巴托雷文学奖”。

在2024年3月20日正式就任威尼斯双年展主席之前,他是“达芬奇基金会·机器文明”的网站总监,以及《机器文明》杂志的副主编,他还担任过阿布鲁佐斯塔比尔剧院(Teatro Stabile)院长等。

在刚刚落幕的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序言中,他写道:“威尼斯129年前创办第一届国际艺术展时便基于好奇心和对知识的热爱,这种精神延续至今。这座城市也是探险家马可·波罗文化交流与融合的象征——2024年正值其逝世700周年。波罗的旅程展示了异乡人(注:外人,第60届威双的主题为‘处处都是外人’)如何通过开放的态度被接受。”

克莱尔·方丹,《处处都是外人》,2004年至今

威尼斯双年展创立于1895年,如今已成为世界上最著名和最具声望的文化机构之一。作为当代艺术前沿研究与推广的领导者,威尼斯双年展在其多个专业领域组织展览与研究,包括艺术(1895年)、建筑(1980年)、电影(1932年)、舞蹈(1999年)、音乐(1930年)和戏剧(1934年)。

威尼斯双年展官网上,对威尼斯双年展历史的回顾。

自1998年以来,艺术双年展和建筑双年展不再仅仅是由各国家馆共同参与的展览,而是基于“各国家馆的展览,由各自的策展人和项目负责”“双年展主策展人组织的国际展览”“由双年展主策展人认可的平行展览”三大支柱构建。这一展览模式促成了多元表达的出现。2024年11月24日闭幕的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创下了其历史上最高的参观人数之一。 除了27,966 名参加预展的参观者外,还售出了70万张门票(平均每天约3,300 名参观者)。

11月24日闭幕的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 ©La Biennale di Venezia

威尼斯双年展丰富的历史由近年来全面翻新的当代艺术历史档案馆(ASAC)进行记录与保存。时隔53年后重焕新生的威尼斯双年展专题性杂志也来自当代艺术历史档案馆的编撰,以季刊方式出版。第一期纸质印刷版杂志以“洪流将至”(Diluvi prossimi venturi / The Coming Floods)为题,从双年展历史档案和国内外摄影研究中收集了大量图像。主题涵盖了威尼斯双年展的类别(如视觉艺术、建筑、舞蹈、音乐、戏剧、电影以及科学和文学)。与原来的杂志一样,时尚也将成为一个探讨的领域,因为它与艺术、档案和创造性实验息息相关。每期将刊登艺术家、学者和意大利及国际文化界知名人士的演说、访谈、对话及未发表的文章。多样化的表现形式将为语言交融和原创艺术提供空间,从而在形式和内容之间创造出令人振奋的互动与对话。

与布塔福科对话,从威尼斯双年展杂志开启,当提及如何看待艺术作为社会变革推动者的潜力时,布塔福科认为,“这正是杂志涉及的主题,也是为了公众议题的体现。”

皮特兰吉洛·布塔福科(右)与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处长达仁利(左)在上海。

澎湃新闻:为何在媒体纷纷转向数字化之时,威尼斯双年展时隔53年重新发行纸质杂志,这对威尼斯双年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第一期以“洪流将至”为主题?

布塔福科:我们决定将这本杂志重新带回双年展的读者面前,因为在当前阶段,提供具体的内容显得尤为必要,这些内容不会被数字洪流所抹去。还有另一个原因:这本杂志本身就像是一件艺术品,每一册都具有收藏价值。

之所以取名为“洪流将至”,是因为水是明天(未来)的议题,它是巴西G20峰会的核心主题,也是全球对话和较量的核心议题之一。

澎湃新闻:威尼斯双年展一直是全球艺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每届威尼斯双年展的策展人和主题都备受关注,他们是如何被确定的?2025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何以以“智能. 自然. 人工. 集体”(Intelligens. Natural. Artificial. Collective)为主题?

布塔福科:策展人和主题的选择基于一个核心方向:未来。双年展始终倾向于邀请在国际舞台上具有代表性的专业人士,他们能够最好地推动朝这一方向的工作。通过艺术、建筑、音乐、戏剧、舞蹈和电影等学科,威尼斯双年展为其策展人提供书写未来世界篇章的可能性,而不是重复已经发生的过去。

我们正处于一个特殊的阶段,信息数字化与自然的具体存在相互重叠。就好像在现实世界之外,还存在一个无法捉摸的世界,这个世界由人工智能决定。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对话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未来的方向在质问我们:是应该从数字化的世界开始建构,还是从具体的现实中出发?

时隔53年后重焕新生的威尼斯双年展专题性杂志。 ©La Biennale di Venezia

2024年9月,卡洛·拉蒂 (Carlo Ratti ) 作为第19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展的主策展人,发布了循环经济宣言,呼吁2025年建筑双年展的参与者和参与国应对建筑环境的核心挑战,并合作举办真正的循环展览。

澎湃新闻:如何评价威尼斯双年展在促进不同文化和艺术形式之间对话方面的角色?您认为威尼斯双年展的“最重要价值”是什么?

布塔福科:这(促进不同文化和艺术形式之间对话)正是威尼斯双年展的本质所在——作为一个机构,在这里,汇聚所有的潮流、内容和灵感,共同构建当代艺术的叙事。双年展还具有一个独特的优势,那就是在其众多学科中展现出多元能力。它能够在建筑、音乐、戏剧、舞蹈和电影中赋予艺术的印记,同时始终以艺术的核心理念作为出发点。

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展览现场。  ©La Biennale di Venezia

澎湃新闻:近年来,威尼斯双年展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您如何看待中国艺术家的参与?

布塔福科:尤其是在来到中国之后,我意识到双年展的工作有可能构建出一种新的世界观。迄今为止,欧洲中心主义或西方视角限制了我们对更广阔维度的认识。而能够亲眼见证并与中国这样一个充满活力的现实展开对话,令我和我们的同事感到自豪,这样的对话为未来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可能性。与中国的参照与对话,对于威尼斯来说,不仅是自发和自然的,而且为未来提供了优势。

当今世界是多元的,非洲在艺术领域也展现了巨大的创造力。亚洲,尤其是中国,不仅拥有这种创造力,还结合了作为大国的自觉意识。在艺术史中,这种意识始终通过其多方面的支持,扮演着艺术家赞助人和保护者的角色。

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2024 ©️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团队

澎湃新闻:威尼斯双年展与中国合作将展开怎样的合作?

布塔福科:首先,我们与中国美术学院迈出了合作的第一步;然后,通过杂志,我们结识了中国艺术家、科学研究领域的专业人物,并让更多公众参与讨论。显然,双年展将与这样一个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中国互为参照。

我们打造了“马可·波罗旅程”的首个篇章,旨在通过当代艺术重走他的足迹,为此,我们在中国与中国美术学院展开合作。

中国美术学院“完美之路——杭州,马可·波罗的‘天堂之城’”展览开幕现场

2024年11月10日,威尼斯双年展与中国美术学院共同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揭幕了群展“完美之路”。杭州被称为马可·波罗笔下的“天堂之城”,本次展览由Luigia Lonardelli策展,将持续至2025年1月10日。展览汇聚了18位(组)中国艺术家,以研究为基础,这些研究正是在中国美术学院孕育并成长的。

该展览是威尼斯双年展当代艺术历史档案馆特别项目“风造就了天空”——《威尼斯双年展追随马可·波罗足迹》的首站,旨在纪念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1324-2024),项目得到了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和意大利驻沪总领事馆文化处的特别支持。这也是威尼斯双年展与中国美术学院在近期签署的为期三年的谅解备忘录(MoU)框架下的首个合作成果,旨在启动一系列交流,促进意大利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与艺术对话。

“完美之路——杭州,马可·波罗的‘天堂之城’”展览现场

该项目的第二站将于2024年12月在威尼斯双年展办公室所在——Ca’ Giustinian的柱廊展厅(Sala delle Colonne)开幕,第三站计划于2025年秋季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呈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6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