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蓝狐

这些底层的互助,看似心酸,却是在维系一种体面和尊严

蓝狐 2024-11-22 19 抢沙发
这些底层的互助,看似心酸,却是在维系一种体面和尊严摘要: ...

微信号:MD80084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这一刻,这些免费送饭的店家,就是社会切片里光谱最复杂的一个:灰暗,但有亮色;沉重,但有希望。

撰文丨青柳

" 如果您在天津没有收入,遇到困难,可以来本店,告诉本店人员来份爱心餐,吃完直接走就好,不必客气!在以后您有了能力的日子里,记得帮助一下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谢谢!"

据凤凰网报道,如今这样的小店越来越多,它们选择对无收入者免单。

有博主收集了店名和地址发布在社交网络上,希望困窘的人可以按图索骥,吃上一顿饱饭。他说前几年没见过有餐厅主动不收钱的," 疫情之后就多了起来 "。

图 / 网络

这样的新闻令人动容。尤其是在恶性事件频发的时候,人们争相念叨着 " 少去人多的场合 ",一种真诚地、开放地、存在于陌生人之间的连结,太容易戳中人们的泪点。

这些底层的互助,看似心酸,却是在维系一种体面和尊严——一个文明社会,不能丢失这种柔软、质朴的内核,民间自发形成善意秩序,才是在褪尽修饰之后的真容。

01

从报道看,这些互助的小店,几乎全是故事。

他们为了照顾受助者的尊严,会设置 " 暗号 ":比如报上 "1 号牛肉面 ",就能获得用店里最大的碗装的,以及加倍的牛肉和一个鸡蛋、一瓶饮料。

它们还会提供一些情绪价值:比如困难者进店后,只需要揭下一个爱心贴,就可以去换一碗面,爱心贴上有各种鼓励," 吃饱饭,不想家 "" 早日渡过难关 "" 困难有时,希望有时 "" 会好起来的,加油 "。

图 / 视频截图

而来用餐的人,可是三言两语的白描,就足以让人脑补出一副民生群像。

二十多岁、听口音是两广一带的年轻人," 真是饿极了,吃得狼吞虎咽 "。吃完后,年轻人提出干活抵账——他不愿意白吃这碗面。

还有来看工作的女白领,她说公司倒闭了,自己一直在找工作,现在借住在前同事家,住久了很不好意思," 衣着不差,但不太干净,神情也很窘迫 "。

也有家长在一个店家的社交媒体动态下发来自己患癌症孩子的照片,说孩子想吃她家的肘子饭,店家一度以为是骗子,抱着打假的心态去了医院,在病房,她见到了照片上的孩子。

……

这些故事,甚至让人不敢追问,害怕他们的遭遇和细节,让人无法承受。

这一刻,这些免费送饭的店家,就是社会切片里光谱最复杂的一个:灰暗,但有亮;沉重,但有希望。

不知为何,读了这样的新闻,让人有一种安心感:在揪心痛苦的新闻之余,在躁动喧嚣的舆论之外,一种源于人性本能的互助依然存在。

02

自从英国哲学家托马斯 · 霍布斯提出 " 自然状态 " 之后,这种 " 一切人反对一切人 " 的丛林状态,就已经成了现代人的集体恐惧,这是人们想象秩序崩解后最可怕的状态。

就像人们常挂在嘴上的 " 底层互害 " ——加害者未必一定来自底层,但是 " 底层 " 的含义更像是社会一种基本面,即最普通的大众之间,连最基本的文明底线都绷断了。就像那些极端案件,你甚至无法正常用逻辑评价,那种 " 恶 " 是已经倒退回了兽性。

但是霍布斯的描述,未见得是准确的。比如约翰 · 罗尔斯就有一个 " 无知之幕 " 的观点,描述人们互帮互助、互惠互利的一种初始状态。

好比一层幕布遮蔽了个体的视线,使他们无法预知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或自身的天赋。罗尔斯说," 没有人知道他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他的天赋,因此没有人能够修改原则以特别适应自己的利益 "。

图 / 冰川图库

想象一下,原子化的个人,当所有人回到同一位置之后,都是所谓的 " 底层 ",人们也有可能重建互助。所有人是平等的,人们知道一种集体原则的建立,是所有人获利的,此时 " 底层互助 " 就发生了。

在亚当 · 斯密的描述," 自私 " 促成了社会总福利的上升。但到了不景气的时刻,人们只能回溯 " 帮助 " 这种集体价值,去获得安全感。

这或许也是这样的新闻让人欣慰的原因。人们从里面看到了一种文明的坚韧,一种在狂飙突进时人们无暇顾及的社会原初内核,依然存在。

不夸张地说,我们在见证普通人以自己渺小的力量,重建社会的秩序,见证文明自然生成的逻辑。

03

在报道里,一些细节让人感到一点乐观。

一些原本的管理者,似乎也在变化。比如这些小店的探店博主说,在大商场溜达到晚上十一二点,然后发现,如果在已经歇业的商场里找个地方坐着,保安不会来驱逐了," 就感觉给穷人提供了一个住宿的地方 "。

而在天津繁华的商业街滨江道上,这两年多出了很多卖小吃的小摊,甚至在天津地标 " 天津之眼 " 下就有," 以前城管管,现在也不怎么管了 "。

▲天津滨江道(图 / 视频截图)

集体是个很独特的连结,不需要明说,但情绪都能感知。在底层互助之余,这种情绪在传染,人们都学会了共情。

而这种乐观也是必须的。因为在现代社会," 底层互助 " 终究是脆弱的。

比如在报道里也能看到,很多为无收入者提供免费餐的店主们多数经济并不宽裕。有的家人生病,有的债务缠身,有的是 " 房奴 "。其中好几位告诉凤凰网,自己属于 " 穷人 " 和 " 底层 "。

有一些店主已经撑不下去了,有店主就说,这两年大家都生意惨淡,自己去年亏了几万块,没法再承担 " 免费吃饭 " 的成本。

之所以叫 " 底层互助 ",就是这些援助者本身也是单薄的。他们可以提供一餐一饭,但能支持多久,解决多少问题,只怕很难期待过高。

而他们更大的价值,则是一种精神。这种互助应当被扩散,应当成为公共政策到社会舆论的一种底色,民生为本应该在一段时间里被置于社会运转的核心逻辑。

比如此前也有媒体报道,一些地方开始建立 " 食物银行 ",收集诸如临期食物等社会捐赠,然后再向社会群体免费提供,人们只要在 App 上预约就可以。

类似的措施应当鼓励,社会应该去想办法,解决最基本的民生问题。落点应该越来越清晰,就是一日三餐、衣食饱暖,都应当真正地纳入视野。这些不那么澎湃,但真的有救人于水火的效果。

底层互助,终究需要变成全民互助。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9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