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微信号:MD8008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成为 " 妈妈 " 意味着什么?女性在选择生育时,知道自己即将面临什么吗?——是美好的生育神话,还是痛苦的生育体验?是母爱的伟大光辉,还是育儿的繁重琐碎?…… 这些关于育儿的无数面向同时存在,而我们只看见其中一隅。
"36 岁时我生下了自己的小孩。" 在新著《无尽与有限》中,作家荞麦写道。这句话现在看来简单又确定,但对于彼时的她而言," 如果我反复看这句话,会觉得周围一切都越来越沉重了 "。
《无尽与有限》,荞麦
理想国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4-10
原本,她是一个不想生育的女性,生小孩从来不在她的人生计划之中。然而,人生的无数个选择和岔路口,无数次的外界质疑、自我审视,无形中引导着她最终做出了生育的决定。
" 我生下了小孩。感觉是向什么东西认输了,感觉向什么奉献了我本来不想双手捧出的东西。" 生活从此被划分成两条河流,荞麦踏入 " 生了 " 的那条,偶尔眺望着另一条。生育的闹钟暂时被按停,但来自育儿的闹钟又不间断地响起。荞麦和伴侣桉树一边享受着陪伴新生命成长的欢愉,一边又在育儿的 " 无知、挫折与和解 " 中前行。
3 年前,荞麦出版小说《普通婚姻》。在杭州举办的新书发布会上,我第一次见到她。当时的荞麦精神焕发,在台上谈着自己对于爱情、婚姻、写作的见解,桉树则在台下照顾孩子。在我的印象里,她是一个摆脱了 " 妈妈 " 传统叙事的成功女性。
荞麦和儿子在旅游。(图 / 受访者提供)
一个细节是,当小孩出现某种细微的情绪时,她能够迅速辨别,伴侣却经常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荞麦觉得,怀胎十月,让孩子跟妈妈有着天然的联结性。" 一个人跟你共享了将近一年的心跳、生存环境,你们形成的那种熟悉感(是父亲不能替代的)。在妈妈怀里的感觉,可能跟他在爸爸怀里的感觉是不一样的。"
" 另一方面,女性本来就很能体察别人(的状况)。在所有关系当中,好像女性都是在观察、思考的那个人,她们会思考发生了什么,包括对方的诉求是什么,他为什么会这样,他的情绪来源又是什么。好像我们总是在想这些。" 而这些思考、关注、体察,是女性无法被完全替代的情感劳动,是 " 妈妈 " 无法被 " 男妈妈 " 取代的原因所在。
7 年前,荞麦发现自己无法创造出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所以对生育妥协了;在多年育儿过程中,她才慢慢意识到,她正在创作一段新的关系—— " 与另一个自己创造出来的人,建立一种前所未有的关系 "。
" 不要养出一个自己讨厌的小孩 "
" ‘育儿’并不简单,是要去创作一个新的微型世界,并在其中实践大人所有的道德、经验与想象。" 在《无尽与有限》中,荞麦写道。
近几年,荞麦经常在微博上分享自己跟孩子的日常对话,孩子的回应常常让她哑口无言。评论区里,总有人教她如何反驳孩子,但她这样表示:" 我不想驳倒他,我觉得他能说出这样的话,是非常厉害的。我希望他意识到自己可以自在地表达,这样他就会习惯于表达。我不希望他觉得大人比自己强。"
生活中,她也会经常跟孩子说:" 大人不行。" 每次她和伴侣对孩子发脾气,或者孩子在路上看到别的大人在凶小孩,荞麦会跟他说那是大人情绪有问题——大人经常没有耐心,也有被社会污染的东西。" 我就是希望让他知道,大人有很多不对的地方。如果总是跟他说,大人是对的,他就无法超越我们。其实我觉得所有小孩都很厉害,比大人厉害,他们只是不太了解这个世界,而大人早就被世界驯化了。" 荞麦说。
荞麦希望在能力范围内,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童年期,不轻易把他拱手交给社会和男性世界。她希望孩子逃离传统的性别体系,逃离 " 有毒的男子汉气质 ",不过早地认知和进入这个世界的权力关系;他可以敏感、细腻、爱干净、留长发,可以表达恐惧、悲伤、胆怯或者嫉妒 ……
荞麦和儿子的 " 咖啡时光 "。(图 / 受访者提供)
当然,荞麦有时候也会自我怀疑,这一切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孩子年幼时,这些教育尚且有效,等他再长大一些,她又该如何教孩子看待这个世界?这些言传身教真的能贯穿、惠及他的一生吗?后来,荞麦想通了:" 养育到最后,就变成了父母自己的事情。并不是因为父母觉得童年对孩子有多重要,而是你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让你想以这种方式对待他,想让他拥有这样的童年和关系。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有什么东西对他真正有用、能够作用于他的人生?可能谁也说不清楚。"
现在,荞麦最大的育儿目标是,不要养出一个自己讨厌的小孩。在微博上,有人会给她发私信,表达自己的困惑:" 我爱自己的小孩,但其实我不喜欢他,他身上的很多东西,我受不了。" 这样私密的感受,很多人从未公开谈及。
荞麦也想象过,小孩长大之后,有了独立的自我意识,肯定会有一些表现让她不喜欢。但那也很正常," 他是否成功,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我就希望他整个人展现出来的,至少大体上是一个我喜欢的人。"
" 他把我跟我的家乡再次连接在一起 "
在育儿中不断认知自己,荞麦的很多观念也慢慢发生了变化。
生小孩前,她一直觉得伴侣是最重要的,生育只是她跟伴侣的一个决定,她跟小孩的关系绝对没有她跟伴侣的关系重要;生小孩后两三年,她仍然认同这种想法。
到了现在,她依然尊重、珍惜跟伴侣的关系,但是她开始觉得,亲子关系才是自己目前生活中最重要的关系," 它是你在日复一日的日常中创造的一种关系,这种极致亲密的反馈是伴侣没法给你的。"
荞麦和儿子在东京。(图 / 受访者提供)
在成为妈妈、逐渐了解女性主义之后,她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己的妈妈。" 理解了妈妈在社会中的处境,她在家庭中的地位,她作为女性的个人奋斗。"
30 岁之后,荞麦跟母亲时常因为 " 生与不生 " 争吵,关系十分紧张,一度濒临破裂;等她 36 岁生了小孩之后,两个 " 妈妈 " 又因为不同的育儿观念,总是产生分歧和矛盾。
不可否认的是,母女俩也有过亲密的时光:小时候,面对贫穷的环境,为了让女儿受到更好的教育,只读过很少书的母亲,排除万难,送女儿去上更好的初中,支持女儿去考大学。
" 在当时那个环境,对于我们的家庭情况来说,这些选择都是巨大而且困难的。换作是我,不一定能做到。我是被接受的教育所塑造的一个人,但是我妈超越了她的教育、认知和社交圈,以女性身份,送我去往一个新女性的未来。我因此建立了她没能建立的东西,过上了她不能过上的生活。" 多年以后,荞麦才意识到," 妈妈是比我更厉害的人。她的厉害在于,她是一个凭本能行事的女人,而她的本能都是对的。"
荞麦现在经常给母亲 " 洗脑 ":" 你对这个世界的本能比我爸厉害很多 "" 你很聪明,你可以更好 "。以前,母亲听到这些话,总觉得她在胡说八道。前不久,荞麦回老家,又开始夸起母亲,母亲忽然笑了起来,说:" 好像是这样的 "。
荞麦也从父母对孩子的爱意中得到了一点满足。" 因为父母对我生小孩这件事感到幸福,我跟他们的关系似乎也好了一点,我也感受到了一点幸福。不多,但确实能感受到。"
生小孩之前,荞麦不经常回老家;生了小孩之后,因为想让小孩感受自然、乡野和自己小时候的生长环境,也想让他多跟长辈相处,荞麦回老家的次数多了很多。
母子俩在大自然中。(图 / 受访者提供)
有一次,孩子突然跟荞麦说,他要跟奶奶(他称呼外婆为 " 奶奶 ")通话。他给奶奶发了好几条语音,问 " 吃饭 "" 做什么 " 这些用家乡话是不是这样说。荞麦从来没有教过孩子自己的家乡话,她现在都不怎么说了,但孩子却自己学会了,而且发音非常标准。荞麦的妈妈一直留着这几条语音,时不时拿出来听听。
还有一次,他们准备从老家启程回南京,孩子忽然主动去跟奶奶说:" 奶奶,我想好了,以后我要主动给你打视频。" 孩子以前不喜欢打视频,因为这满足不了他交流的需要。他说出的这句话,让奶奶高兴坏了。荞麦问孩子为什么忽然这么说,孩子回答:" 我很难跟你解释,我就是想对她这么说。"
孩子的这些举动,让荞麦感到神奇:" 小孩有时候真的出乎意料,他把我跟我的家乡再次连接在一起。"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