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叫rice cake,是米做的蛋糕吗?”“年糕是宁波特产吗?中国别的地方有年糕吗?”“年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怎么发明出来的?”一走进宁波慈城年糕博物馆,一众老外博主就变身“好奇宝宝”,频频发问。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11月5日,由宁波江北区委宣传部和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共同打造的“秋行江北 感知江南”中外网络名人江北文化之旅启动。来自德国的@阿福 Thomas、英国的@Barrett 看中国、意大利的@Andrea 安德烈等十位中外博主,在江北探索城市的历史人文,体验中西文化的碰撞。
行程从江南第一古县城慈城开始。慈城的文化根源可追溯至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和傅家山文化。相传在春秋末期,约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践在此建城,取名为句章。句章故城遗址就位于今慈城王家坝村。据考证,这是宁波历史上最早的城市。
孔庙、古县衙、校士馆、冯岳彩绘台门等十大人文景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魔术师,它们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将千年的故事编织成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表演,让初次来到慈城的博主们赞叹不已。
祖籍慈城的文化大家冯骥才曾说过:“年糕是慈城美食文化的历史名牌,亦是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中国唯一一家年糕博物馆就位于慈城,集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年糕文化传承展示基地、水磨年糕可视化生产线、手工年糕体验馆等为一身。
“承袭河姆渡先民的创造,稻作文明在浙东大地落地生根,在稻谷种植的基础上持续加工升华,制作出了年糕。”博主团走进博物馆,讲解员把年糕的来历娓娓道来,据传,慈城年糕的诞生与伍子胥有关,是他驻守慈城时发明的,最早是为战争储存粮食所用。
中国各地的年糕,主要分糯米蒸制的糖年糕、粳米制作的白年糕、黍米蒸制的黍糕三大类,制作的方法主要是磨、捣、蒸三个工序,尽管称呼有异、形状不一,但都是用黏性较大的米粉蒸熟制成的糕,是农历过年时应节的食品,统称年糕。
听着讲解,博主“@阿福 Thomas”、“@Barrett 看中国”已经跃跃欲试想参与亲手制作年糕。
年糕怎么打?捣搡,舂打推揉之意,属传统制作年糕九道工序之一,是年糕成品塑形必不可少的步骤。慈城年糕之所以具有纯洁如玉、柔韧匀称、光滑润口、煮而不糊、久藏不烂等特性,捣搡在其中起到关键作用。
工作人员准备好石捣臼一只、木槌一把、木盆一只,先做起示范。捣搡时,在石捣臼旁放一盆温开水,然后将蒸熟米粉(12斤左右)放入石捣臼中。一人手握木槌,在温开水中浸一下木槌头,再推揉石捣臼中的米粉;另一人站在握木槌的人侧面,双手浸一下温开水(防止接触米粉时粘黏),木槌每推揉一次,他就摸抹一下木槌头,同时翻压米粉一次与之配合,这样重复七八次,使米粉先期粘结成团状。
博主们轮番抡起木槌,再重重砸向捣臼中的年糕。“哇,比想象中难很多,木槌有20多斤,每抡一次都要用很大力气,要想稳稳砸中年糕,也不是那么简单。”博主“@阿福 Thomas”尝试几次后,对工作人员竖起大拇指,要这样打四五十下,每打一次另一人手浸温开水翻压一次,逐渐把米粉团捣搡匀、实、糯,耗时半小时左右,才能完成了捣搡年糕的全过程。
刚打好的年糕香热软糯,早有巧手的阿姨准备好馅料,为博主们现场包起年糕饺品尝。“我吃过饺子,年糕做皮的却是第一次吃,这里面是什么馅?”博主“@Andrea 安德烈”又提问了。“是咸菜、肉、茭白混合的,这是咸的,喜欢吃甜食的也可以包豆沙、芝麻馅儿的。”阿姨边回答,边热情地给这名外国小伙子连包了两个年糕饺,请他多吃一点。
“非常有趣的体验!能了解到中国历史、民俗文化,亲手尝试打年糕,还吃到特色美食,宁波江北真是一个宝藏城市!”博主“@Barrett 看中国”对接下来的行程充满期待。
从年糕博物馆出来,博主们又继续前往江北文化之旅下一站,他们又会有什么样的惊喜呢?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