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蓝狐

黄晓春: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广泛参与,推动社会认同感形成

蓝狐 2024-11-05 51 抢沙发
黄晓春:全过程人民民主促进广泛参与,推动社会认同感形成摘要: ...

【编者按】

微信号:MD80086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今年是人民城市理念提出五周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联合澎湃新闻,发起“人民城市·5周年/笔谈”专栏,从超大城市治理、城市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城乡融合、城市群发展、青年与城市等多个角度,讨论人民城市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人民城市建设不仅要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更要最大限度动员人人参与,从而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全过程人民民主以形式的丰富性、环节的完整性、参与的持续性为核心特征,有助于在社会结构日益分化的时代背景下维护大多数人利益,更好提升公众的主体参与意识和公共精神。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推动人民城市高质量建设是未来超大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主要举措包括:

以多层次民主塑造公共生活,推动治理共同体构建。人民城市人民建,如何在新背景下构建多方参与的治理共同体已成为当前改革的重要目标。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功能恰恰在于提供了一种以公共生活为纽带的新型公共性构建机制。这一机制以基层社区中的各类公共问题为聚焦点,依托居民区“三会”制度、党建议事会等民主议事载体,使生活轨迹各不相同的居民之间建立起相遇、相识、相知的链接,并在此意义上促成同理心、共情心的形成。这无形中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心理支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模式中的“过程”具有格外重要的意义——其为社会资本的快速培育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会,因而有时甚至比“结果”更重要。

民主与民生紧密相依,推动公共物品公平正义配置。人民城市为人民,在城市治理和发展中要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就必然要求治理体系有效回应人民群众的诉求,使不同群体都能公平分享改革成效。但这一改革目标在当前阶层分化和需求分化的时代背景下恰恰面临着艰巨的挑战:一方面,不同群体参与公共治理的机会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有所差异,因此,基层治理中很容易出现“偏好替代”的现象。另一方面,不同群体对公共物品的配置存在矛盾化诉求,由于现有治理体系难以找到恰当的利益“均衡点”,因此最大范围的需求难以得到有效应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治理模式有助于破解上述挑战,其提供了一种在广泛民主协商基础上的利益均衡机制。在这种治理模式中,基层党组织通过促进不同群体间利益协商、推动共识达成、寻求需求最大公约数等方式,以广泛民主协商实现了有限公共资源对不同利益群体的最大限度回应。

民主实践促进广泛参与,推动社会认同感形成。人民城市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是促进公众对城市发展形成深切的社会认同感。相比于物质层次的优化和改进,社会认同感属于一种心理层次的归属感,并伴随着主体意识的生成,因而其形成更为不易。一般来说,现代社会的认同感只有在公众深度参与城市治理的过程中才能逐步形成。全过程人民民主治理模式为公众深度参与治理活动并切身感受到公共福祉的提升提供了重要渠道。不仅如此,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还为公众更好发挥当家做主作用提供了制度性支持。就此而言,全过程人民民主也为社会认同感的培育提供了重要的路径支持。

总体来看,以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推动人民城市高质量建设将是未来一个阶段改革创新的重要主线。如何不断探索这一进程的组织、制度和文化支持将是当代中国治理创新的重要时代内涵。

(作者黄晓春系上海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社会学院教授)

海报设计:周寰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

阅读
分享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5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