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之所以是奇迹,那是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极少出现。即便如拉马努金这样的数学天才,熟知的人也并不多,甚至也有人质疑。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姜萍事件自从今年 6 月发酵,到后来数月都静默的可怕,其实就已经暗示了结果。达摩院原本说 8 月会公布决赛结果,结果到了 9 月中下旬都没任何声音,连官方公众号都连续几个月没更新,于是我就发了视频和文章说这肯定出了问题,不过文章后来被平台下架了,我就知道这个事情不简单。
本来以为姜萍事件的真相将会沉入海底,但就在一个寻常的周末,11 月 3 日," 姜萍事件 " 迎来了调查结果。
最终,还是王老师背下了一切,而姜萍,据说 9 月开学就已经退学,消失在茫茫人海中。
是什么让王老师 " 用力过猛 ",又是什么让姜萍在视频前装得有模有样?
一种说法是,王老师就是为了想多拿一些奖金,自己参赛,加上自己 " 辅导 " 的学院参赛,获奖的概率大一些,甚至如果辅导的新学员能获奖,达摩院可能还会给更多的奖金。从实际结果来看,王老师确实有这个水平。
另外一种说法是,王老师为了评职称,需要一些成绩,毕竟在一个中专学校,想要更好的位置,或者有机会去其他高校做老师,需要一些成就,从而实现跃升。
对于姜萍来说,或许是年少无知,或许是听从王老师的安排,或许是想借此机会换一个环境,也或许就是挺喜欢数学的,种种想法汇集在一起让她决定赌一把。视频的拍摄中,她只是被要求做一个演员,只是没想到突如其来的海量曝光和虚荣,让她被滚滚洪流推着往前走,想后退已经不是她自己一个人能决定的了,她唯一能做的就是,逃离,重新开始。
如今调查结果已出,他们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特别是姜萍,她未来的求学上限可能就此封死了,换条路走是唯一的出路。
但从另外一面看,他们也就是千千万万普通人中的一个,谁不想追求一些名和利呢?有错,但还不算大错,初衷可以理解,但方法错了。如果未来能踏踏实实生活工作,享受平静和自己的兴趣,也不失为一种成功。
姜萍为何会被捧上神坛?
其实最开始,我也相信姜萍初赛没有作弊,准确地说,我是愿意相信,内心其实是不确定的。
不过,愿意相信,不代表是真相,不代表不能质疑。
我在 6 月份曾经在文章和视频里说过,当时下定论还有点早,希望姜萍是真,但没有更多一手信息,很难判断。
不过随着事态发展,主流媒体和一众大 V 开始吹捧姜萍,让很多人认为姜萍已经被 " 鉴定 " 过是天才少女。
甚至,这个话题还掺杂了很多其他势力进来争辩,类似女权,教育分流,国家荣耀,地区荣誉等等。我在很多微信群看到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甚至我在 B 站上还看到正反双方开聊天室争辩一直到对喷的画面。
最后,原本一件简单的事情,被加上了很多标签,大家的争论从基本的证据推论,逻辑推理,直接上升到为自己所在的群体发声,为了争一口气,为了争输赢。
从 " 我愿意相信 ",到 " 我是对的 ",没多少人从数学竞赛这个专业角度去看,甚至很多专业的人被打上了 " 打压中专生 "、" 学术霸权 " 的标签。
于是,姜萍被捧上了神坛,没多少人关心她是谁,她真的做了什么。
她成为了一个象征,甚至成为了打击别人的武器。
然而事实终于还是打脸了,多少也证明了世界是一个草台班子。
回过头去看,为何我会在最开始愿意相信这个奇迹?是什么影响了我求证的耐心?
我仔细剖析了一下,我的看法是,大部分普通人之所以愿意相信奇迹,愿意相信天才,那是因为,我们已经内心太渴望奇迹了,太渴望天才了。自己成不了,渴望其他国人有机会,这次主角是一个 17 岁少女,满足了奇迹故事里所有的想象。
当渴了,别人递过来一碗透明液体,我们太希望它是水了。
这样的爽文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希望,也给我们枯燥的生活带来一丝安慰。原来有人在角落里暗暗发力,实现了阶层的跃升,甚至让我们想象在更多的角落里,那些天才少年们纷纷崛起,帮整个民族突破更多枷锁。
因为,从技术上被卡脖子后,不管我们怎么说,我们内心还是深知,在科技的底层领域,我们是薄弱的,而数学是基础,自然是需要加强的,甚至是基础中的关键能力。
好不容易挖掘出一个 " 天才 ",未来有机会打破卡脖子,有机会打破阶层的天花板,这不给人们带来更大的动力吗?
但是,这次的天才梦想水晶,碰到了数学这面硬墙,很快就破碎了。
本来可以耐心继续验证,但急切的心情,让所有动作都变形了。
我们习惯了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奇迹,如今经济周期调整,速度慢了,但惯性让我们心态一时没调整过来。
这些硬核的难以突破的墙,之所以用来卡脖子,就是因为它需要沉淀和积累才有机会突破,就如神经网络也是在几十年后时机成熟才得到突破和验证。
奇迹从来不是从天而降,而是各种能力和资源积累后的水到渠成,为此,我们还需要付出更多一点耐心,而不是急着把不成熟的果子先摘下来放自己篮子里。
达摩院
说到耐心,专业机构为何也会犯这样的错,值得警醒。即便是民间组织,但你只要看看达摩院网页上的专家列表,就知道这个配置的含金量。
有企业愿意出来办数学比赛,一方面想为人才培养贡献一份力,甚至为自己未来的研发储备一些人才,另外一方面自然也是希望通过数学比赛能获得一些曝光和声誉。
这本来是好事,但这次事件后,似乎并没有看到达摩院对自己有什么反思。
数学竞赛的核心早就超出普通人认为的 " 算术 ",开放给所有人参加不是不可以,但比赛的过程要严谨,这是最基本的道理,在线考试又没监控,自然会给很多人留下作弊的空间。理论上来说,所有人都有作弊的可能,分数高也不能代表没一丝作弊的可能,这就给别人口诛笔伐留下了空间,人为地制造了追求真相的麻烦。
如果初衷是想在初赛搞一场全民数学娱乐,宣传比赛,不如换一个形式。
当姜萍初赛成绩出来后,达摩院也没提前做一些调查和验证,或者是有意忽略了一些过程,反而急着拍视频,做推广,这个时候,初心就已经变味了。后续也没及时承认有失误,挽回一些颜面。
另外,除了姜萍,其他的选手难道不值得深挖拍摄一下吗?他们或许是在顶级名校,但不代表他们不是通过自身的实力和努力逆袭的,这样真实的案例不值得推广吗?
用事件营销的思路来运营一个数学专业竞赛,难道就没有负责人出来承担责任吗?
后记
其实这次事件,还有一个细节还没得到验证。
就是王老师辅导姜萍到初赛 12 名,是刻意的,还是一个失误或无意中的结果。就如我 6 月份说的,如果他有能力辅导姜萍到 12 名,他自己考了 140 多名,那么为何不反一反,这样的选择不是更加有利吗?第二个账号在第一个账号答题后再开始,成绩理应是更好,难道王老师就没想到这一点?这其中的细节过程到底如何,他们的行为先后顺序是如何的,都有待调查者或当事人日后再公布了,也或许会永远石沉大海。
蝴蝶扇动了一下翅膀,没想到真的引发了一场龙卷风。
人的一念之差,是偶然还是必然?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